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究建立RhD阴性供者与红细胞-80℃深低温保存信息库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惠州市中心血站72558例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筛选出RhD阴性供者,建立RhD阴性供者与红细胞-80℃深低温保存信息库,评价-80℃深低温保存信息库建立的价值。结果经检测,0d、21d、0.5年、1.5年不同深低温冻存时间下红细胞中2,3DPG水平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D阴性低温保存制备量、临床应用量、临床应用率逐年上升,不同年份之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D阴性红细胞-80℃深低温保存不会对红细胞血红蛋白功能造成影响,建立RhD阴性供者与红细胞-80℃深低温保存信息库,能够有效缓解RhD阴性血缺少的弊端,制备量、临床应用量、应用率明显逐渐增高,为RhD阴性血患者提供相匹配的血液,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RHD阴性 红细胞-80℃ 深低温保存 信息库
  • 简介: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一种评估红细胞大小不均的指标,在进行全血分析时常规检测,常用于诊断不同类型的贫血。有研究表明,高RDW值与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外周动脉疾病预后差呈正相关。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所以冠心病(CAD)在糖尿病患者中比较常见。CAD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心脏病发病风险显著增高~([1])。

  • 标签: CAD 严重程度 RDW 分布宽度 冠心病 相关性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对于肺结核患者应用利福喷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必要性。方法:采用HPLC-MS/MS法测定血浆中利福喷丁的浓度,对2016年7月–2017年3月期间67例肺结核患者血浆利福喷丁浓度进行分析。分析柱:AgilentPoroshell120SBC18柱(4.6mm×50mm,2.7μm);保护柱:ZORBAXSBC18柱(2.1mm×12.5mm,5μm);流动相:甲醇-0.2%醋酸溶液;流速:0.5mL·min-1;梯度洗脱:0.01~3.00min,25%甲醇;3.01~7.00min,80%甲醇;7.01~10.00min,25%甲醇。结果:利福喷丁在0.60~30.00μ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62),平均回收率均>90%,RSD均<5%。患者利福喷丁峰浓度分布在1.59~39.79μg·mL-1。在同样给药剂量下,利福喷丁血药浓度的个体差异较大。结论:对利福喷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利福喷丁 肺结核 血药浓度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简介:目的:探讨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地高辛血药浓度和中毒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观察1组42例给予地高辛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观察2组38例给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对照组40例给予地高辛为主的常规治疗。检测CHF患者地高辛的血药浓度,以及有无出现地高辛中毒症状,分析芪苈强心胶囊对地高辛治疗CHF的疗效以及地高辛浓度和中毒反应的影响。结果:临床疗效和NT-proBNP水平观察1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2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地高辛血药浓度观察1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2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毒反应例数观察1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苈强心胶囊可增加地高辛治疗CHF的疗效,并增加患者地高辛血药浓度,甚至达到中毒浓度,但未见相应中毒症状的不良反应。

  • 标签: 心力衰竭 芪苈强心胶囊 地高辛 中毒反应
  • 简介:目的:建立LC-MS/MS法测定阿戈美拉汀在人血浆中的浓度,并测定其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动学参数。方法:以ACQUITYUPLCBEHC18柱(50mm×2.1mm,1.7μm)为分析柱,50mmol/L甲酸铵-甲酸-水(0.75∶1.25∶98)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0.65min,43%B相;0.65~0.66min,43%~90%B相;0.66~1.00min,90%B相;1.00~1.10min,90%~43%B相,1.10~2.50min,43%B相)。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多离子反应监测(MRM)正离子扫描分析。阿戈美拉汀和内标阿戈美拉汀-氘6离子对分别为m/z244.1→185.1和m/z250.1→188.1。测定48名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口服阿戈美拉汀25mg后的血药浓度和药动学参数。结果:在0.05~10.00ng/ml浓度范围内,阿戈美拉汀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6%,平均提取回收率在77.28%~83.67%(n=6)。单次口服给药后,阿戈美拉汀的cmax为(16.16±31.52)ng/ml,AUC0~∞为(17.05±21.17)ng·h·ml~(-1),AUC0~12h为(16.95±21.11)ng·h·ml~(-1),tmax为(1.20±0.88)h,t1/2为(0.96±0.33)h。结论:本方法简便、灵敏、精确,重现性好,可用于人血浆中阿戈美拉汀浓度的测定及药动学研究。

  • 标签: 阿戈美拉汀 血药浓度 药代动力学 色谱法 高效液相 质谱法
  • 简介:目的:建立HPLC-MS/MS法测定人尿液中依普利酮的浓度。方法:用蛋白质沉淀法处理尿液,采用WatersSymmetryC18色谱柱(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A)-乙腈(B)-1mmol/L乙酸铵水溶液(C),梯度洗脱(0.01min:15%A,85%C;0.8min:100%A;2.1min50%A,50%B;2.11~3.5min:15%A,85%C);流速:1.0ml/min,柱温:40℃,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扫描模式检测。考察该方法的专属性、标准曲线、定量下限、精密度、回收率、基质效应和稳定性。结果:依普利酮尿液浓度在5~2000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68),定量下限为5ng/ml。批内精密度RSD〈4.31%,批间精密度RSD〈6.69%,提取回收率在94.41%~98.47%,基质效应在83.97%~99.22%(n=6)。结论:该法准确、灵敏,重复性好,可用于依普利酮在人尿液中浓度的测定。

  • 标签: 依普利酮 含量测定 尿 色谱法 高效液相 质谱法 药代动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联合丙戊酸(valproicacid,VPA)对儿童和成人癫痫患者拉莫三嗪(lamotrigine,LTG)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收集符合入选标准的癫痫患者581例,根据儿童、成人患者LTG单用或合并用药的情况分成儿童单用LTG组(A)、儿童LTG+VPA组(B)、成人单用LTG组(C)、成人LTG+VPA组(D)。RP-HPLC法测定LTG血药浓度,分析各组之间LTG的日剂量、血药浓度浓度剂量比值的差异。考察年龄对4组患者LTG的日剂量及血药浓度的影响,鉴定LTG日剂量对4组患者的LTG血药浓度的影响。根据控制癫痫发作的LTG治疗浓度范围3~14mg·L^-1分成3组,<3mg·L^-1组、3~14mg·L^-1组及>14mg·L^-1组,探讨LTG血药浓度与疗效的关系。结果对于儿童或成人患者,合用VAP使LTG的日剂量显著降低(P<0.001,P<0.05),使LTG的血药浓度及LTG浓度剂量比值显著升高(P<0.001)。儿童患者的LTG日剂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成人患者的年龄与LTG剂量不相关。所有组患者LTG浓度与年龄都不相关,但都随着LTG日剂量的增加而增加。LTG浓度<3mg·L^-1组、3~14mg·L^-1组及>14mg·L^-1组之间的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联合VPA与LTG治疗时,VPA可增加LTG的血药浓度,因此临床上推荐进行LTG的治疗药物监测,以调整达到最佳的LTG给药剂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拉莫三嗪 丙戊酸 血药浓度 治疗药物监测 联合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我院38例重症感染患者使用万古霉素抗感染期间血药浓度监测情况以及相关的临床用药行为,为万古霉素安全、合理用于重症感染患者提供参考。方法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使用HPLC检测,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相关信息、生化指标和用药情况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整理,数据使用Prism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显示,我院重症感染患者在使用万古霉素前均做了病原微生物检查,阳性菌检出率47.39%;万古霉素以静脉给药为主,均达稳态后采取血样送检,首次峰、谷浓度达标率分别为52.94%和57.89%,用药前后肝、肾功能相关指标有上升趋势但是没有显著性差异,平均联用1.55种抗菌药物,临床总有效率为57.89%(阳性菌检出、临床药师参与和联用一种抗菌药物的万古霉素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2.22%,62.50%和71.4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78%。结论本研究重症感染患者使用万古霉素首次峰、谷达标率和临床疗效偏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偏高,阳性菌的检出、临床药师的参与和血药浓度肝、肾功动态监测以及适度联用抗菌药物有助于优化万古霉素给药方案,规避、缓解毒副反应的发生和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重症感染患者 万古霉素 治疗药物监测 临床用药
  • 简介:目的评定超高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大鼠尿样中26-OH-PD浓度的不确定度。方法分析UPLC-MS/MS法测定大鼠尿样中26-OH-PD浓度的不确定度来源,根据各分量计算出合成不确定度并进行了扩展。结果大鼠尿样中低浓度(6.16ng/mL)、中浓度(97.94ng/mL)和高浓度(398.02ng/mL)26-OH-PD的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1.44、6.97、22.05ng/mL(P=95%,k=2)。结论UPLC-MS/MS法测定大鼠尿样中26-OH-PD低浓度样品的不确定度主要分别由线性拟合引入,中、高浓度样品的不确定度主要由仪器允差引入。该法适用于评定UPLC-MS/MS法测定尿样中26-OH-PD的不确定度研究,能为复杂生物样品分析过程的不确定度评定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不确定度 26-OH-PD UPLC-MS/MS 尿样浓度
  • 简介:目的:分析胰腺癌患者化疗后应用参一胶囊对外周血细胞水平及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从我院2014年9月—2017年3月收治的胰腺癌患者中抽取68例,采用数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34例给予化疗,观察组34例给予化疗联合参一胶囊,评定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外周血细胞、NK细胞活性和T细胞亚群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上,观察组发生率为8.8%(3/34),低于对照组发生率的32.4%(11/34),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癌患者化疗后应用参一胶囊,能改善外周血细胞水平,增强免疫力,延长生存期限,值得推广。

  • 标签: 胰腺癌 化疗 参一胶囊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通过对酶扩大免疫分析法(EMIT)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丙戊酸血药浓度相关性研究的比较,介绍利用倒方差法对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meta分析的方法。方法通过文献数据库检索有关EMIT和HPLC测定丙戊酸血药浓度比较的方法学评价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文献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以及利用QUADAS量表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详细介绍采用Revman5.2软件将Pearson相关系数Fisher’Z转化后的数据进行倒方差法meta分析的方法。结果纳入4篇文献,合计434例次患者检测结果。summaryFisher’Z值为1.94,95%CI为(1.65,2.22),将summaryFisher’Z值转换得出相关系数的合并效应值summaryr为0.959,95%CI为(0.929,0.977)(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EMIT与HPLC测定人血中丙戊酸的浓度结果具有高度相关性;异质性检验结果I~2=87%,提示各研究之间异质性高;亚组分析结果提示检测对象不同可能是研究间异质性高的原因。结论EMIT和HPLC测定丙戊酸血药浓度相关性良好,两者均可作为临床常用丙戊酸血药浓度检测方法。Revman5.2软件使用操作较简便,利用倒方差法可对Pearson相关系数类指标进行meta分析。

  • 标签: 酶扩大免疫分析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丙戊酸 血药浓度 Pearson相关系数 倒方差法
  • 简介:目的: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migrationinhibitoryfactor,MIF)对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过程中自噬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利用MIF特异性siRNA瞬时转染H9c2心肌细胞,建立H9c2心肌细胞H/R损伤模型,给予自噬经典抑制剂3-甲基嘌呤(3-MA),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检测MIF、LC3、Cleavedcaspase-3以及mTOR蛋白的表达。结果:干扰MIF后可抑制H/R诱导的心肌细胞自噬;自噬抑制剂3-MA抑制H/R诱导的心肌细胞自噬,减少细胞凋亡的发生;沉默MIF后可增加H/R过程中p-mTOR的表达。结论:MIF可通过抑制自噬减少H9c2心肌细胞H/R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mTOR有关。

  • 标签: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缺氧/复氧 H9C2心肌细胞 自噬 凋亡
  • 简介: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百草枯浓度的HPLC分析方法,并对毒代动力学进行研究。方法样品处理采用8%高氯酸(v/v)沉淀蛋白质。色谱条件:Diamonsil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0.1mol·L^-1磷酸二氢钾缓冲溶液(含80mmol·L^-1庚烷磺酸钠,磷酸调pH=3.0)-乙腈(80∶20,v/v);流速:1.0m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258nm。对该检测方法的专属性、线性、精密度、回收率及样品稳定性进行考察。大鼠按35mg·kg-1灌胃给药后定时取血并测定,计算血药浓度,采用DAS2.0软件进行拟合处理。结果百草枯在0.05~5μg·mL^-1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大鼠血浆中内源性杂质不干扰百草枯的测定,平均绝对回收率和平均相对回收率均大于92.0%;批内及批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5%。主要毒代动力学参数:AUC(0~24)为(16.6±7.22)μg/(mL·h);AUC(0~∞)为(17.0±7.59)μg/(mL·h);t(1/2)为(3.90±1.85)h;CL为(2.40±0.886)L/(h·kg);V为(13.9±10.4)L·kg^-1;C(max)为(3.39±1.10)μg·mL^-1;t(max)为(0.987±0.574)h。结论本研究建立的HPLC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毒代动力学研究显示百草枯口服后达峰较快,峰浓度高,代谢较慢。

  • 标签: 百草枯 高效液相色谱法 毒代动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用于经皮肾镜取石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7月至2017年8月新余市中医院收治的拟行经皮肾镜碎石术患者102例,根据麻醉时罗哌卡因的给药浓度分为观察组56例、对照组4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0.15%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芬太尼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0.3%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芬太尼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均行经皮肾镜取石术。观察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舒适度评分及改良Bromage评分。结果:与麻醉前比较,麻醉后5、10、20及30min两组患者MAP水平轻度下降,SPO2水平略有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20、30min,两组患者HR较麻醉前明显降低,但观察组患者的H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舒适评分为(2.84±0.0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0±0.05)分;观察组患者平均改良Bromage评分为(0.17±0.0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34±0.06)分,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15%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用于经皮肾镜取石术的麻醉效果好,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 标签: 经皮肾镜取石术 罗哌卡因 芬太尼 腰硬联合麻醉
  • 简介:目的探讨透析液钙浓度(DCC)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6—10月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行维持性透析治疗的稳定终末期肾病患者。按照DCC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1.25mmol/L组、1.35mmol/L组、1.50mmol/L组),观察时间为12周。比较3组患者尿素清除指数Kt/V和尿素下降率(URR),透析前后平均动脉压,透析前后血钙、血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及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以及肌肉痉挛、恶心呕吐、头痛、胸闷、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为273例,男性159例,女性114例;年龄25-83岁,平均(52±9)岁;1.25mmol/L、1.35mmol/L和1.50mmol/L组各91例,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血液透析后,3组患者Kt/V和UR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25mmol/L组和1.35mmol/L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分别为(102±9)mmHg、(103±11)mmHg]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1.50mmol/L组患者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透析前[(120±12)mmHg比(103±9)mmHg,P〈0.01]且明显高于1.25mmol/L组和1.35mmol/L组(均P〈0.01);1.25mmol/L组患者血钙水平低于透析前[(1.94±0.31)mmol/L比(2.24±0.18)mmol/L,P〈0.01],1.50mmol/L组血钙水平高于透析前[(2.54±0.18)mmol/L比(2.24±0.17)mmol/L,P〈0.01];1.25mmol/L组iPTH和ALP水平均明显高于透析前[(356±68)ng/L比(291±49)ng/L,(443±45)U/L比(343±58)U/L,均P〈0.01]。1.35mmol/L组患者透析12周后血钙、血磷、iPTH、ALP水平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透析过程中,1.25mmol/L组肌肉痉挛发生率明显高于1.35mmol/L组和1.50mmol/L组[14.28%(13/91)比5.49%(5/91)、4.39%(4/91),均P〈0.05];1.50mmol/L组头痛发生率明显高于1.25mmol/L组和1.35mmol/L组[14.28%

  • 标签: 血液透析液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分析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诊治。方法选取于2017年2月-2018年3月本院所收治嗜酸细胞性的胃肠炎病症临床诊治病患40例为研究对象,以实际就诊的顺序为主,将该40例病患平均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均20例病患。两组病患均接受内镜检查。通过病理诊断分型之后,常规组实施营养支持疗法,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药物疗法。分析两组效果。结果干预组与常规组病患的病理诊断分型指标评分数据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两组病患通过临床诊断检查分型后,采用不同的临床治疗路径。两组病患经过临床治疗后,对两组的数据做出对比,可以得出相对于常规组,干预组病患的临床疗效指标评分,略占一定临床优势,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对于接受嗜酸细胞性的胃肠炎病症临床诊治的病患,采取内镜临床诊断检查方法,检出率可达100%。病患在通过内镜病理检查诊断分型后,在营养支持疗法基础上实施药物疗法,能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促进病患早日疾病转归。

  • 标签: 嗜酸粒 细胞性 胃肠炎 临床诊治
  • 简介:目的了解利妥昔单抗导致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LON)的发生率和临床特点。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12年12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利妥昔单抗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1.5×10^9/L为判定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标准。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166例,男性94例,女性72例;年龄16-90岁,平均年龄(63±11)岁;B细胞淋巴瘤158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6例,视神经脊髓炎2例;利妥昔单抗疗程为2-16个,中位疗程5个。158例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AnnArbor分期为Ⅰ、Ⅱ、Ⅲ、Ⅳ期者分别为37、30、22和66例;骨髓受累者27例。166例患者中19例(11.4%)发生20例次LON,其中10例(6.0%)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3级6例,4级4例);末次应用利妥昔单抗至发生LON的中位数时间为56d(22-105d);最低NEUT的中位数为0.95×10^9/L[(0.05-1.47)×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期间3例患者(均为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出现并发症(肺炎/菌血症、带状疱疹、发热各1例),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以及抗感染或抗病毒治疗后恢复。出现LON后5例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4级4例,3级1例)接受了GCSF治疗,14例未行特殊干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中位持续时间为16d(5-42d)。没有发现LON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淋巴瘤分期、骨髓是否受累有关,但停药6个月时LON患者的IgM水平和B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无LON患者(均P<0.001)。结论我院利妥昔单抗致LON发生率为11.4%。利妥昔单抗所致2-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多呈自限性,预后良好;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可并发感染,使用GCSF治疗有效。

  • 标签: 中性粒细胞减少 利妥昔单抗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对新型永生化人肝细胞系HepZJ进行安全性研究。方法获取HepZJ培养上清液,通过PCR联合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进行支原体检测,通过显色基质法进行内毒素检测;将HepZJ细胞悬液经尾iv进入SD大鼠后观察其生存情况并于不同时间点进行剖检,通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分析该细胞系的生物分布;将HepZJ细胞悬液sc进入BALB/c-nu裸鼠后分析其致瘤性。结果HepZJ支原体检测电泳图未见阳性条带;内毒素检测浓度〈2EU/mL;SD大鼠尾ivHepZJ后生存情况良好,血液、肺脏、脾脏在不同时间点出现不同程度的GAPDH-Human和TERT-Human基因表达,血液中12h后、肺脏和脾脏中1周后基本被清除,剖检过程中未见肿块形成;裸鼠scHepZJ后无硬性肿物形成。结论新型永生化人肝细胞系HepZJ无支原体、细菌污染,进入体内后无明显副反应及致瘤性,具备应用安全性。

  • 标签: 新型永生化人肝细胞系 安全性 支原体 内毒素 生物分布 致瘤性
  • 简介:2型糖尿病已成为世界范围的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医学界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近年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抗性和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而后者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中心环节。造成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的病理机制,主要是脂毒性和糖毒性。

  • 标签: 2型糖尿病 肥胖 &beta 细胞 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