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制备辣椒碱-β-环糊精包合物,考察其溶解度。方法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包合物,用正交设计优化包合物形成的最佳条件,采用相溶解度法测定包合物的表观溶解度和包合稳定常数。结果通过正交试验筛选的最优条件为包合时间6h,搅拌强度70rpm,包合温度70℃,辣椒碱与β-环糊精质量比为1:21,溶液pH值为11。在25、37、45℃条件下包合物中辣椒碱的溶解度极大值分别为0.32、0.60、1.08mg·mL^-1。结论辣椒碱与β-环糊精能形成稳定的包合物,制成包合物后辣椒碱的溶解度增加。

  • 标签: 辣椒碱 β- 环糊精 包合物 包合常数
  • 简介:目的采用溶度参数法分离提取补阳还五汤浸膏中不同极性段成分群,为建立适应中药复方特点的有效性研究方法提供新的思维方法和实验依据。方法选择正已烷、正已烷-正丁醇(1:1)、正丁醇、乙醇、甲醇、83%甲醇、68%甲醇、51%甲醇、34%甲醇、18%甲醇以及水11种不同溶度参数的溶剂获取补阳还五汤浸膏不同极性段有效成分群,并用反相HPLC考察各成分群指纹图谱特征及相似度评价。结果11种不同溶度参数的溶剂可以分别提取分离得到补阳还五汤不同极性段成分群,且不同处理样品液指纹图谱相似度差异大,所含成分类别与含量也不同。结论溶度参数法能够应用于中药复方多成分的提取分离,为中药复方有效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验基础。

  • 标签: 补阳还五汤 溶度参数法 中药有效性 指纹图谱 极性段成分群
  • 简介:目的考察甘遂和醋甘遂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部位的泻下作用和毒性。方法采用炭末推进法进行肠推进试验,观察甘遂和醋甘遂醇提物及其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对小鼠小肠推进和肠水分吸收的影响;急性毒性试验采用改良寇氏法测定其半数致死量(LD50):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甘遂、醋甘遂醇提物、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可明显促进小肠推进运动。但与生品比较,醋制后各组墨汁推进率皆有所降低,泻下作用有所缓和;甘遂醋制后醇提物毒性下降4倍左右,石油醚部位毒性下降1倍左右,乙酸乙酯部位毒性下降4倍左右,而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无毒。结论甘遂醋制后泻下作用减弱,毒性显著降低:甘遂的石油醚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既是其药效学部位,又是其毒性部位。

  • 标签: 甘遂 醋甘遂 泻下作用 急性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目标护理对膝关节患者术后康复锻炼积极性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骨科进行膝关节手术后进行目标管理的26例患者作为目标组的研究对象,选取同一时期的其他26例膝关节手术而没有进行目标护理的患者。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康复训练护理。对目标组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目标护理。根据患者康复的不同时期以及患者的康复情况,对患者的康复锻炼制定相应的目标。对两组患者的康复强狂进行跟踪调查,同时记录患者的康复锻炼积极性。结果对比分析患者的康复效果以及患者的积极性,发现目标组患者的康复锻炼的积极性明显比对照组高。且目标组患者的康复效果更好,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膝关节手术患者进行术后目标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增强患者康复锻炼的效果。有助于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南五味子中主要的低极性化学成分。方法:用95%乙醇热提取南五味子,提取液用石油醚(沸程60~90℃)萃取得到石油醚部位。采用GC-MS法检测其主要成分,将测定结果与标准谱库对比分析,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个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南五味子石油醚提取部位鉴定出47种化学成分,主要以倍半萜类化合物为主(占82.35%),脂肪酸及其酯类化合物次之(占5.8%)。其中含量最高的两个化合物为喇叭烯氧化物(Ⅱ)(22.71%)和别香橙烯氧化物(Ⅱ)(11.98%)。13种化学成分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结论:与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CO2提取法、索式提取法相比,采用乙醇提取后石油醚萃取的方法获得的南五味子主要成分基本相同,但含量不同,且本研究提取的成分中脂肪酸和酯类化合物含量较低。

  • 标签: 南五味子 低极性化学成分 倍半萜类 色谱法 气相 质谱法 联用
  • 简介:目的分析新种海洋放线菌株Pseudonocardiasp.SCSIO01299发酵代谢产物中的低极性组分,为充分利用海洋菌株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GC-MS法对菌株发酵液、菌丝体提取物分别进行分析。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相对含量,根据质谱数据鉴定色谱峰对应化合物的结构。结果经GC-MS分析,发酵液中共检出39个成分,其中25个是发酵后产生的化合物(含烃类9个,酯类9个,脂肪酸3个,醇类、酮类、醛类和芳香类各1个);菌丝体提取物中共检出41个化合物(含空白培养基中未检出的化合物23个,酯类、烃类、脂肪酸、酮类、醛类分别为11、7、2、2、1个)。该新菌株所产生的低极性组分中含量较高的物质有:角鲨烯(8.86%)、双(2-乙基己基)邻苯二甲酸二酯(8.55%)、二十烷(8.07%)、3,7,11,15-四甲基-2-十六碳烯(8.01%)、五十四烷(5.28%)、三十二烷(4.86%)、9Z-十八烯酸(2.55%)等,均为首次从该菌中检出。结论该菌能产生结构丰富的化合物,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 标签: GC-MS法 海洋放线菌 PSEUDONOCARDIA sp.SCSIO 01299 低极性代谢产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QCC护理对血液内科护理实习生实习积极性的影响。方法:本文通过对本市某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100名实习的护理生,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名,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QCC护理。结果:经过不同程度的护理干预后,两组实习生对实习的积极性、实习质量以及逆境对能力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所改善(P<0.05),但是观察组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在血液科室内实习的护理生给予QCC护理,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QCC护理 血液内科 护理实习生 逆境对应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激励式教学对普外科临床实习生学习积极性及教学效果的改善情况。方法:将本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接受治疗的[HL1]50例普外科临床实习生作为探究对象,以随机综合平衡法分为对照组(25例)、观察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教学,观察组应用激励式教学,比较考核成绩及教学方式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教学方式满意度96.00%、72.00%,考核成绩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普外科临床教学期间,通过予以激励式教学,提高考核成绩的同时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方式满意度,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水平,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激励式教学 普外科 临床实习生 教学方式满意度 考核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