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8 个结果
  • 简介: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在炎症相关的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前期研究发现的多价乳糖苷可以很好地抑制该过程而发挥炎活性。我们以2-氨基-1,3-丙二醇、谷氨酸为连接臂,采用收敛法合成了二价乳糖苷An-2及四价乳糖苷Gu-4,这两个化合物显示了良好的粘附活性,对重症烧伤休克大鼠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利用An-2及Gu-4的荧光标记物Yan-2和YGu-4进行的粘附机制研究表明,多价乳糖苷的作用靶点是白细胞上的整合素CD11b。本文将报道这两种新的多价乳糖苷及其荧光和生物素标记物的合成。

  • 标签: 抗粘附 生物素 荧光素 多价乳糖 合成
  • 简介: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它不仅在多种肝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而且还与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肝细胞损伤程度密切相关.而应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能有效的缓解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因此,ICAM-1水平和干扰素乙型肝炎病毒疗效的关系成为近期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有关ICAM-1与干扰素乙肝病毒应答的关系综述如下.

  • 标签: 细胞间粘附分子-1 干扰素 抗病毒 应答
  • 简介: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GbE)对血小板粘附及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血小板粘附性采用旋转玻球法;体内血栓形成采用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法;体外血栓形成采用Chandler法;采用剪尾法观察小鼠尾动脉出血时间。结果GbE明显降低家兔血小板粘附率;减轻家兔动-静脉旁路形成血栓的重量;缩短大鼠体外形成血栓的长度,并减轻其干重;延长小鼠尾动脉出血时间。结论GbE有一定的血小板粘附及血栓形成的作用。

  • 标签: 银杏叶提取物 血小板粘附 血栓形成
  • 简介:“美国抗衰老医学科学院中国代表处”在中国建立的中文网页“博金斯基医院”称,其发明了几乎可以攻克人类癌症的基因机制,而治愈癌症的药物叫“瘤酮”。但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网站上,对“瘤酮”的介绍是:目前只是进行了临床二期试验,还不能真正上市用于治疗癌症病人。

  • 标签: 抗瘤酮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 医学科学院 中文网页 基因机制 二期试验
  • 简介:肺癌患者治疗有望出现新的选择。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宣布已经向欧洲药品管理局递交了针对阿法替尼的上市许可申请。阿法替尼可用于治疗EGFR(ErbB1)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 标签: 肺癌患者 新药 药品管理局 上市许可 非小细胞 治疗
  • 简介:癫痫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病,发作时常伴有意识障碍、运动性抽搐、感觉或行为异常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其病因复杂,多与遗传因素和各种脑部疾患有关.对癫痫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心理治疗等.

  • 标签: 抗痫药 癫痫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探讨生物化疗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livercancer,PLC)病人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免疫学机制。方法:60例PLC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病人均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加用生物治疗的25例患者(TACE-BIO组)于第3天开始受IL-2(IL-2100万u/d×10天,静脉滴注)及IFN-γ(50万u/d×10天,肌肉注射)治疗。TACE组35例未接受生物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治疗前后血清IL-2、IL-12、sIL-2R,sICAM-1,sE-selectin水平变化。结果:TACE-BIO组用药后血清IL-2、IL-12水平显著高于TACE组(p<0.01),sIL-2R,sICAM-1,sE-selectin水平显著低于TACE组(P<0.01)。43例不能手术的患者中没有CR的患者,PR6例,SD26例,PD11例。6例RP患者中4例获得手术切除。血清IL-2、IL-12水平升高与疗效相关。TACE-BIO组疗效优于TACE组。结果:生物化疗是一种积极有效的PLC治疗方法,可作为不能手术的PLC患者的可行性治疗方案,也可作为PLC术后的一种良好的辅助治疗手段;IL-2和IFN-γ的联合应用是一种较好的生物治疗用药方案。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细胞因子 粘附分子 生物化疗
  • 简介:栓治疗主要针对凝血系统和血小板活化两个环节起作用;分别称为凝治疗和血小板治疗。目前临床凝药物也主要作用于这两个环节,一些新型的凝药物逐步用于临床或是进入临床验证阶段。本文综述了此类凝药物的临床研究情况,凝机制以及临床试验等。

  • 标签: 抗凝药物 抗凝机制 抗凝治疗
  • 简介:甲状腺药物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首选药物。使用70年来.对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从未停止,其在甲亢治疗中的地位也在不断转换。现研究显示甲状腺药物在甲亢治疗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同时,对其引发的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的认识更为全面。本文将就甲状腺药物治疗利与弊的最近进展进行综述,意在更加科学、合理地使用甲状腺药物治疗甲亢。

  • 标签: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抗甲状腺药物 硫脲类药物 优点 缺点
  • 简介:摘要:目的:硫酸羟氯喹联合凝药物治疗磷脂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方法:将来我院的 68例磷脂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开始时间为 2018年 07月,截止时间为 2019年 07月,按照入院顺序,将 68例患者分为两组,即治疗组( n=34例)与对照组( n=34例),治疗组患者采用硫酸羟氯喹联合凝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凝药物治疗,治疗后评价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临床效果:治疗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比对照组明显偏低,差异显著( P<0.05)。结论:给予磷脂综合征患者硫酸羟氯喹联合凝药物治疗,既能提高临床效果,又能确保治疗安全性,应被大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硫酸羟氯喹 抗凝药物 抗磷脂综合征 临床效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凝药物治疗干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0月至2020年4月,选取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共计3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组均为18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常规干预措施中应用凝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应用凝药物治疗干预的临床效果突出,可促进临床症状改善,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抗栓抗凝药物 治疗
  • 简介:由血栓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和我国的首要死因,严重威胁着人群的健康和生命的延续。按其所形成的部位分为动脉、静脉、心腔内血栓,其成因、风险、组分及组分比例、性状和防治原则也不尽相同。其形成是一个复杂、缓慢、多因素的由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功”。在大量临床研究中,凝药和血小板药在对抗血栓中显示出良好效果,临床获益与结果已被多项循证医学的系统研究所证实,但其用药风险和不良反应较大,使得药学监护和合理、安全应用尤显重要。本期重点锁定于凝治疗与用药监护,4篇文章均来自于临床一线专家,就血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华法林的基因组学、抗凝血药应用风险及监护要点各抒己见,以飨读者。

  • 标签: 临床应用 药学监护 抗凝药 药物治疗原则 腔内血栓 用药监护
  • 简介:本刊从2003年起开辟继续教育园地栏目,以专家论坛及问答的形式对一些医药知识进行介绍,旨在提高医师、药师、护师们的合理用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病人。每期有问答题,请读者裁下本期问答题(复印无效),连同本人的答案于2014年4月25日前寄回本杂志社,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长海路168号,邮编200433。回答正确者由上海市药学会颁发继续医学教育Ⅱ类学分。2013年第6期的学分将与2014年第1~5期的学分一起统计。请将学分证工本费5元(无发票)寄到本杂志社,若要求以挂号信邮寄学分证,需寄8元。另外,经申请并获同意,参加本刊全年(共6期)继续教育园地答题的读者,可获得上海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盖章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Ⅱ类)5分,工本费15元(无发票)。如需此类学分的读者请在答题时注明。

  • 标签: 华法林 抗凝治疗 房颤
  • 简介:1组胺药物简介从1937年第1个组胺药开发至今,已有50余种H1受体拮抗剂供临床应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为第1代: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扑尔敏)、曲吡那敏(去敏灵)、异丙嗪(非那根)、美喹他嗪(玻丽玛朗)等.这类药物具有以下两项缺点,限制其在临床上的进一步应用.(1)中枢抑制作用:大部分第1代组胺药具有脂溶性,能穿透血脑屏障,故均有不同程度的中枢抑制作用,即镇静作用,包括困倦、嗜睡、注意力下降等.(2)H1受体选择性差:药物有部分胆碱能作用,因此易产生视力模糊、口干、心动过速及胃肠道等的不良反应.另外,它还可产生a受体阻断作用、局麻作用及5-羟色胺抑制作用等,这些都会使第1代组胺药物的安全性下降.

  • 标签: 抗组胺药物 合理用药 美喹他嗪 氯苯那敏 苯海拉明
  • 简介:目的观察白鲜皮提取物的炎作用,筛选较好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和滤纸片致肉芽肿法以及角又莱胶致大鼠足跖肿胀法研究白鲜皮提取物炎作用。结果白鲜皮醇提物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能抑制小鼠耳肿胀和滤纸片肉芽肿以及大鼠足跖肿胀。结论白鲜皮醇提物具有较强炎作用。

  • 标签: 白鲜皮 抗炎作用 提取工艺 生理活性
  • 简介:摘要:高血压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病因和病理都比较复杂。今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高血压这一疾病也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认识。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不应只是血压升高造成的心血管病危险,而是多种生理病理异常的症候群,同时涵盖了血脂代谢异常、心脏血管形态及功能改变、糖耐量降低和胰岛素抗性等。临床对于高血压这一疾病的治疗,发展到现在已经有 40多种药物, 为临床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用药选择余地。基于此,本文就针对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使用进行分析,以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对后期的医药工作有所参考。

  • 标签: 高血压 药物治疗 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