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知识、赛技术、拼素质……,2013年12月,年度深圳市药品零售企业“十佳药师”岗位技能竞赛决赛。在妇儿大厦拉开帷幕。经过理论比试和实操考核两个环节的激烈角逐后,刘丽萍、郭宏义、孟继红、朱晓燕等10名药师脱颖而出,获得深圳市首届“十佳药师”殊荣。

  • 标签: 深圳市 药师 素质 药品零售企业 岗位技能
  •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早期下肢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在该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就诊患者396例,观察下肢静脉血栓形态、部位、回声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应用受试者曲线(ROC)评价其诊断效果.结果下肢静脉血栓36例,超声检出率9.09%.急性血栓占58.3%(21/36),亚急性血栓占22.2%(8/36),慢性血栓占19.4%(7/36).急性期声像显示:血栓部位的管显著增宽,血管内壁规则、清晰,呈现均匀低回声,血栓部位血流充盈缺损;亚急性期:静脉管粗细不均匀,回声较急性期增强,血栓可呈强回声、等回声等,血管充盈缺损;慢性期:血管管趋于正常或变细,血栓区呈中等或较高回声,有机化再通者可见彩色血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69,标准误为0.022,95%CI为0.926~1.000,灵敏度为94.4%,特异度为99.4%.结论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静脉血栓时,应结合回声、管腔变化、血流动力学等特征作出判断,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下肢深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 超声检查 多普勒
  • 简介: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对下肢骨折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60例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骨科下肢手术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下肢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护理过程中注意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记录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在围手术期1例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3.3%);对照组围手术期出现6例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0.0%),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4.7±3.6)d、(18.6±3.1)d;观察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对护理满意度的评定结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对下肢骨折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干预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 标签: 下肢骨折 术后 深静脉血栓形成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抗血栓泵对具有高危因素妇科围术期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50例妇科围术期下肢静脉血栓高危患者依照SPSS17.0生成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压力梯度弹力袜和围术期系统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在采用压力梯度弹力袜和围术期系统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用美国SCD六腔式阶梯序贯下肢间歇气囊加压装置感应抗血栓泵。观察两组患者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48h内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PLT降低、APTT和PT时间延长,FIB低于对照组。观察组DVT发生率4%(3/75),对照组15%(11/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较优。结论抗血栓泵可增大血流,降低了血液瘀滞,增加纤溶活性,防止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内膜的黏附,能预防妇科手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血栓泵 妇科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