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探索宫颈糜烂合并乳头病毒感染以及其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试验选取了2022年1月-2022年4月的50例宫颈糜烂合并HPV病毒感染患者作为试验对象,根据随机的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试验组采用抗乳头病毒HPV)凝胶敷料(湘械注准20222181066),对照组采用抗HPV生物蛋白敷料(湘械注准20212180785)。对比两组的HPV病毒转阴率。结果:从结果上看,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结果上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转阴率为76.00%、试验组为80.00%,两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宫颈糜烂患者合并HPV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发现抗乳头病毒HPV)凝胶敷料可降低HPV病毒载量。

  • 标签: 宫颈糜烂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糜烂 HPV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聚焦超声治疗宫颈高危型乳头病毒(HPV)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180例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的高危型宫颈乳头病毒HPV)感染的患者,按照入选的顺序分成试验组以及对照组,每组90,对照组患者采取干扰素治疗,试验组患者采取聚焦超声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结果 试验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的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8.9%,P<0.05,试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第3个月和6个月的HPV转阴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聚焦超声用于高危型乳头病毒感染的宫颈炎患者治疗中,可以提高其疗效和HPV的转阴率,安全性可靠。

  • 标签: 聚焦超声治疗 高危型乳头瘤病毒感染 安全性 有效率
  • 简介:目的评价重组三价乳头病毒HPV)疫苗的急性毒性。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2组:阴性对照组和HPV疫苗组,每组20只,HPV疫苗组单次sc3倍用剂量(1.5mL)HPV疫苗,阴性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观察动物临床状态;检测动物体质量变化;给药后第15天,解剖大鼠,进行大体病理学检查。结果动物单次给药大剂量HPV疫苗后,临床症状均未见明显异常;与对照组比较,给药组动物体质量增长未见显著性差异;病理学检查未见与供试品相关的明显异常。结论Wistar大鼠单次sc重组三价HPV疫苗总体耐受性良好,未见明显毒性反应,为进一步临床前评价HPV疫苗的安全性奠定了基础。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重组疫苗 宫颈癌 急性毒性
  • 简介:目的探讨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和浸润性鳞状细胞癌(ISCC)中高危型乳头病毒HPV)16/18、31/33DNA及E-钙黏素和Ki67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而探讨它们在宫颈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早期诊断及可能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73例ISCC,30例HSIL,32例LSIL和21例正常宫颈鳞状上皮(NCE)制成组织芯片,原位杂交法检测HPV16/18、31/33DNA。免疫组织化学PV-9000二步法检测E-钙黏素和Ki67蛋白在其中的表达。结果(1)HPV16/18、31/33DNA的表达在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V16/18DNA阳性者更容易发生脉管内栓(OR=3.875),HPV31/33DNA阳性者临床期别更容易进展(OR=3.5)。(2)E-钙黏素和Ki67在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E-钙黏素异常表达阳性率的升高,临床期别增高(P=0.046)。(3)随着年龄增大临床期别增高(OR=1.063)。结论HPV16/18、31/33的感染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并与进展有关;E-钙黏素和Ki67可作为宫颈病变诊断的客观参考指标。

  • 标签: DNA 病毒 宫颈肿瘤 原位杂交 E-钙黏素 KI67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保妇康栓治疗乳头病毒感染的临床有效性。方法:研究起始时间定为2020年01月,研究终止时间定为2022年06月,选取此时段我院收治的人乳头病毒感染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遵照随机抽样分组法均匀分组,33例/组。单药组纳入者选用干扰素进行治疗,联合组纳入者选用干扰素联合保妇康栓进行治疗。评估二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症状积分,记录其症状好转时间,评价其临床有效性,并对乳头病毒转阴率、半年内再次感染率、用药副作用发生率进行归纳计算。结果:从症状积分进行分析,二组治疗前相似(P>0.05);联合组治疗后较单药组低(P<0.05)。从症状好转时间进行分析,联合组治疗后较单药组短(P<0.05)。从临床有效性进行分析,联合组治疗后较单药组高(P<0.05)。从乳头病毒转阴率、半年内再次感染率进行分析,前者联合组治疗后较单药组高,后者联合组治疗后较单药组低(P<0.05)。从用药副作用发生率进行分析,二组治疗后相似(P>0.05)。结论:将干扰素联合保妇康栓应用到乳头病毒感染患者治疗中,可缓解外阴瘙痒症状,提高临床有效性,促进乳头病毒感染转阴,加快病情恢复,且用药副作用较少,值得参考使用。

  • 标签: 干扰素 保妇康栓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症状积分 临床有效性 用药副作用发生率
  • 简介:目的调查大连机车医院医护人员对乳头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及其疫苗的认知、态度和接受性,为HPV疫苗的推广提供一定的基础。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自填式匿名方式调查大连机车医院300名医护人员对HPV病毒及其疫苗的认知态度。结果295名医护人员中,92.75%的医师和80.09%的护士曾经听说过HPV,59.42%的医师和48.67%的护士听说过HPV疫苗,超过50%的医师和护士担心HPV疫苗的安全性(56.62%vs57.08%)和有效性(72.46%vs92.03%),仅有52.17%的医师和59.29%的护士愿意接种该疫苗,仅有43.48%的医师和50.44%的护士赞同让自己的女儿接种HPV疫苗,66.67%的医师和54.87%的护士建议满18周岁接种HPV疫苗。结论医师和护士关于HPV病毒的认知水平较高,但不够全面,对HPV疫苗认知不足,多数医师和护士对HPV疫苗持观望态度。

  • 标签: 宫颈癌 HPV疫苗 医护人员
  • 简介:目的探讨高危型乳头病毒(HR-HPV)多重感染是否能增加宫颈癌及癌前期病变发生的风险。方法对病理检查确诊为宫颈癌、癌前期病变和慢性宫颈炎的641例妇女的宫颈细胞标本行HPV基因分型检测,分析HR.HPV多重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期病变的关系。结果与慢性炎症组比较,低度宫颈上皮内变(CINI)组、高度宫颈上皮内变(CINⅡ~Ⅲ)组、宫颈癌组HR-HPV阳性率明显增高,与CINI组比较,CINⅡ—Ⅲ组、宫颈癌组HR—HPV阳性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慢性炎症组比较,CINⅡ~Ⅲ组的多重感染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颈癌发生危险性较高的为HPV-16、-18、-31、-33、-45.,-53、-58和一59(HPV-16:OR=0.75,95%C10.16—3.43;HPV-18:OR=2.67,95%c,0.26—26.92:HPV.31:OR=15.00,95%C10.22—85.20:HPV-33:OR=0.87,95%C10.25—1.98;HPV-53:OR=0.80,95%C10.04—14.64;HPV-58:OR=0.53,95%C10.11~2.62;HPV-59:OR=4.00,95%C10.43~37.11);CINⅡ~Ⅲ发生危险性较高的为HPV-52;CINI发生危险性较高的为HPV-66、-68、-CP8304。与单独感染比较,未发现HR-HPV多重感染增加宫颈癌发生的风险。结论HR-HPV多重感染无明显增加宫颈癌及癌前期病变发生的风险。

  • 标签: 子宫肿瘤 多重感染 人乳头瘤病毒
  • 简介:在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会有人乳头病毒(HPV)病毒的参与,HPV感染是引发宫颈疾病的病因,其中也包括宫颈癌.宫颈癌是发生于女性生殖系统的恶性病变,肿瘤组织会逐渐扩散、转移至阴道、子宫下段及宫体,疾病的危险程度也随之增加,应及早治疗.由于宫颈癌早期及癌前病变的症状表现与其他宫颈病变相仿,难以鉴别区分,可采用HPV检测的方式,根据具体的感染情况,对癌前病变的发展程度以及宫颈癌的发生做出准确的判断,进而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1].本研究以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76例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HPV多重感染检测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癌前病变 多重感染 宫颈癌 HPV感染 生发
  • 简介:宫颈癌是唯一病因明确,可预防的恶性肿瘤,因而宫颈癌的早期筛查意义深远。目前,宫颈癌初筛检查项目包括:宫颈乳头病毒HPV)分型检测及宫颈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然而,大多数患者宫颈HPV常常为一过性感染,数月后可转阴,且细胞异型性通常会自行消失,进展为宫颈癌者寥寥无几。因其灵敏度高,特异性较低,临床常出现过度诊治,同时还会造成患者的心理恐慌,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寻找更有效的宫颈癌筛查方法成为关注的焦点。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癌 分型检测 E6/E7 组织病理 mRNA
  • 简介:宫颈癌主要是由于持续地感染乳头病毒HPV)而引起的,一般从子宫颈癌前病变发展到宫颈癌约需10年时间。其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可以通过对HPV的早期筛查及早发现宫颈黏膜的病变。目前HPV联合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TCT)已经成为预防宫颈癌发生发展的重要手段。我院于2012年开始将HPV与TCT常规应用于宫颈癌的筛选,结合宫颈病理学的最终确诊,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宫颈组织 人乳头状瘤病毒 子宫颈癌前病变 高危型 薄层液基细胞学 人乳头瘤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乳头病毒相关性口咽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2021年1月-2023年12月,选择20例乳头病毒相关性口咽鳞状细胞癌、20例非人乳头病毒相关性口咽鳞状细胞癌进行研究,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统计两组信息资料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并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发病部位、自觉症状、疾病分期、浸润神经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居住地、疾病发生类型、病灶形态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乳头病毒相关性口咽鳞状细胞癌的发病部位、自觉症状、疾病分期以及浸润神经和非人乳头病毒相关性口咽鳞状细胞癌存在鲜明差异,基于两者差异有利于临床鉴别诊断疾病。

  • 标签: 人乳头状瘤病毒相关性口咽鳞状细胞癌 性别 发病部位 自觉症状 疾病分期 浸润神经
  • 简介:目的:评价重组人干扰素-α2b对宫颈乳头病毒HPV)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病毒清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间收治的宫颈HPV感染患者120例资料,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术后出血复常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以及治疗前后HPV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为63.33%(P〈0.05),其术后出血复常时间为(9.17±0.64)d早于对照组为(16.37±1.29)d(t=14.26,P〈0.05),而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为10.00%,但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PV水平测得值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治疗宫颈HPV感染患者的疗效较为确切,有效控制了病毒的繁殖。

  • 标签: 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 宫颈HPV感染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研究高危型乳头病毒分型检测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方法将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42例符合研究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高危型乳头病毒分型检测,观察不同年龄段人群和不同宫颈病变中高危型乳头病毒的感染情况。结果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感染情况不同,越年轻感染情况越严重;且在进行宫颈活检病理学检查的患者中,不同分型的高危型乳头病毒在不同宫颈病变中感染情况相比较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危型乳头病毒进行分型检测,于临床上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进行筛查诊断有着极重要的意义,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分型检测 宫颈癌 癌前病变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克林霉素联合保妇康栓治疗慢性宫颈炎伴高危型乳头病毒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克林霉素治疗,观察组采用克林霉素联合保妇康栓。两组治疗效果比较。结果 对照组临床总有效70.0%明显低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转阴率高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慢性宫颈炎合并高危型乳头病毒感染患者,采用克林霉素联合保妇康栓进行治疗,可获得更加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克林霉素 保妇康栓 慢性宫颈炎伴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和评价C02激光手术联合抗病毒药物西多福韦(cidofovir)治疗儿童复发性喉乳头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复发性喉乳头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单纯CO2激光治疗10例,激光切除后同时用西多福韦于病灶基底注射18例,对2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单纯CO2激光切除喉乳头10例,术后4周电子喉镜检查发现喉乳头复发8例,2例缓解;18例经上述手术切除联合西多福韦肿瘤基底部注射.4次1疗程。治愈14例,治愈率77.8%;其他4例均为缓解。结论CO2激光手术切除联合西多福韦肿瘤基底部注射治疗儿童复发性喉乳头,进一步提高了该病的治愈率,减少了肿瘤的复发。

  • 标签: 喉乳头状瘤 西多福韦 CO2激光 复发
  • 简介:目的探讨胆管乳头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4—2011年确诊的7例胆管乳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同期有关胆管乳头的报道11篇文献29例患者,并进行分析。结果胆管乳头临床表现为腹痛占91.7%,腹痛伴有黄疸占72.2%;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占69.4%,CA19-9升高占37.5%;影像学提示胆总管扩张占88.9%,组织学检查癌变占30.6%,随访28例,复发率为53.6%,病死率为35.7%。结论胆管乳头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该病的确诊最终依赖于病理检查,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是其主要治疗方法。

  • 标签: 胆管肿瘤 乳头状瘤 诊断 病理学 临床
  • 简介:【摘 要】目的:在宫颈癌筛查中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PV-DNA,探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以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的200例宫颈癌筛查的病患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患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PV-DNA和杂交捕获2代技术(HC-Ⅱ)检测HPV-DNA。分析两种检测方式的检测结果,进而判断检测方式的诊断价值。结果:经病理诊断检测出HPV-DNA阳性病患有126例,以此作为金标准。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后,HPV-DNA阳性病患有106例,诊断正确率为84.12%;经杂交捕获2代技术(HC-Ⅱ)检测后,HPV-DNA阳性病患有74例,诊断正确率为58.73%。结论:在宫颈癌筛查中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PV-DNA,具有较高的检测价值,其诊断结果准确率高,降低误诊率,可有效筛查宫颈癌患者。

  • 标签: 实时荧光定量PCR HPV-DNA 宫颈癌筛查 杂交捕获2代技术(HC-Ⅱ)
  • 简介:目的:评价清毒益气汤辅于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外用治疗患者宫颈中重度不典型乳头病毒HPV)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9月间收治的宫颈中重度不典型HPV感染的阳性患者53例,依据CIN(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宫颈上皮内样病变)分级给予手术治疗,术后对照组患者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外用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毒益气汤(自拟方)治疗,两组患者均随访6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HPV转阴率。结果:手术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73.08%高于对照组为62.96%(P〈0.05),HPV转阴率为88.46%高于对照组为70.37%(P〈0.05)。结论:采用清毒益气汤配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外用治疗患者宫颈中重度不典型HPV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的疗效,且患者HPV转阴率高。

  • 标签: 清毒益气汤 重组人干扰素Α-2B 凝胶 宫颈中重度不典型 HPV感染 疗效
  • 简介:乳腺导管内乳头病是来自终末导管小叶单元的病变,因此病灶开始大多仅局限在乳腺边缘区域的终末导管,并逐渐累及中、小导管。特征是多数导管腔同时发生导管上皮乳头状增生,病理上表现为扩张导管上皮的乳头状增生、实质性增生、桥状增生,形成了不规则的裂隙和腔。最初临床表现与一般小叶增生相似,多数患者自觉有小肿块感,体检时乳腺呈结节感。如患者病变局限,轻微时可无任何自觉症状。当导管上皮向腔内呈乳头状增生时,则常可表现乳头持续或间歇性溢液,可为血性、血性浆液或混合性分泌物。该病与乳腺癌有密切关系。本病的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现将自2002年6月至2006年12月乳腺导管内乳头病27例报告如下。

  • 标签: 乳腺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 乳管内窥镜 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