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青霉和链霉素对炎症牙髓干细胞的增殖、成牙成骨分化能力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炎症牙髓干细胞,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比色法、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Westernblot及实时定量RT-PCR等方法分析青霉和链霉素作用于炎症牙髓干细胞后,其增殖和成牙成骨分化指标(核心结合因子、牙本质涎蛋白/牙本质涎磷蛋白、骨钙素)及TNF-α表达的变化。结果:青霉和链霉素作用于炎症牙髓干细胞后,与未加抗生素的培养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及成骨/成牙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而TNF-α的表达则低于普通培养组(P<0.01)。结论:青霉和链霉素降低炎症牙髓干细胞的炎性因子TNF-α表达,对细胞的增殖及成牙/成骨分化能力无明显影响。

  • 标签: 牙髓干细胞 青霉素 链霉素 炎症 增殖 分化
  • 简介:本研究通过分析Angle氏Ⅱ1分错患者亲代的型特征,对比一般人群与Angle氏Ⅱ1分错患者亲代的Ⅱ错发病情况,对Angle氏Ⅱ错的家庭聚集性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Angle氏Ⅱ错有家庭聚集性,该病患者亲代的Ⅱ发病率高于一般普查群体的发病率,按一级亲属发病率估算的遗传度为81%,认为此Angle氏Ⅱ1分错有较大的遗传作用的可能

  • 标签: 发病率 家庭聚集性
  • 简介:目的利用三维影像扫描和重建技术、三维头影测量技术,比较骨型Ⅰ和Ⅱ正畸患者口咽气道的三维结构差异.方法根据研究对象的骨面型分为骨型Ⅰ组和骨型Ⅱ组,年龄、性别严格匹配、均角研究对象共22对.将所有研究对象正畸初诊时拍摄的全头颅CBCT影像导入DolphinImaging3D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分别测量其口咽气道、腭咽气道、舌咽气道的气道容积、气道长度、最小横截面积、最小横截面矢状径、横径及其比例关系,对两组间的气道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骨型Ⅱ患者的舌咽气道最小横截面积[(144.27±68.30)mm^2]及口咽气道最小横截面矢状径[(8.28±2.58)mm]较骨型Ⅰ患者[(193.93±71.54)mm^2,(9.76±2.22)mm]小(P≤0.05).结论骨型Ⅰ和Ⅱ患者口咽气道三维结构具有一定差异,矢状骨型对口咽气道结构具有一定影响.

  • 标签: 口咽气道 CBCT 三维测量 骨型分类
  • 简介:目的评估安氏Ⅱ1分非拔牙矫治中口外弓的作用.方法选择7例恒牙(牙合)早期安氏Ⅱ1分病例,非拔牙矫治.采用亚历山大矫治技术和口外弓颈牵引,在排齐上牙后戴口外弓平均3.54个月,此阶段下颌无任何治疗.对矫治前(T1)和戴口外弓平均3.54个月后(T2)的模型及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数据做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上牙弓宽度呈现明显增加,ANB角平均减小1.14°,UI/SN和UI/NA分别减小11.44°和9.08°,前牙覆盖平均减小3.46mm,以上结果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表明,上颌固定矫治器与口外弓颈牵引联合使用,可以在矫治初期排齐牙齿、扩大上牙弓宽度的基础上,减小上前牙唇倾度和前牙覆盖;矫治初期上牙弓的排齐、整平及上牙弓宽度的变化,解除了原有的后牙尖窝锁结关系,下颌生长能力可以充分体现.

  • 标签: 安氏Ⅱ类1分类 非拔牙矫治 口外弓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树脂根管封闭剂与氧化锌根管封闭剂的根尖封闭性能。方法:按照系统评价的原理和规范,检索PubMed、CNKI数据库,查找研究树脂根管封闭剂与氧化锌根管封闭剂根尖封闭性能的文献。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提取资料,Cochrane系质量评价后,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5篇(622例),分析结果显示:树脂根管封闭剂染料渗入长度小于氧化锌根管封闭剂[WMD=-0.38,95%CI(-0.41,-0.35),P〈0.00001]。结论:树脂根管封闭剂的根尖封闭性能优于氧化锌根管封闭剂。

  • 标签: 树脂类根管封闭剂 氧化锌类根管封闭剂 根尖封闭性 META分析
  • 简介:安氏Ⅱ1分错【牙合】患者多存在一定程度的骨性不调,双期矫治的目的是充分利用患者青春期生长发育潜力对颌骨进行生长改良,在最大程度上改善颌骨三维方向上的关系不调。一期治疗使用的矫治器多为功能矫治器(如:生物调节器、肌激动器、双胎垫等)和口外弓头帽。矫治的最佳时机是在患者青春发育高峰期前或高峰期(即替牙晚期或恒牙早期)。一期矫治后多需要使用固定矫治器进行二期治疗,改善患者的牙齿排列,获得稳定良好的骀关系,也可能进行掩饰性治疗改善仍然存在的颌骨间的不调。双期矫治增加了患者的矫治疗程和费用,

  • 标签: 安氏Ⅱ类1分类 一期治疗 临床研究 牙合 青春发育高峰期 功能矫治器
  • 简介:患者陈某某,女,10岁11个月,因"牙不齐,牙齿‘地包天"'求治.患者乳牙(牙合)期前牙反(牙合),多颗牙龋坏,但未予治疗,家族中无类似错(牙合)表现.侧貌凹面型,口内检查口腔卫生差,26、36、46残冠.左侧磨牙咬合关系完全近中,右侧磨牙咬合关系中性.上牙弓相对下牙弓狭窄,除16,46和唇向错位13,23外均为反(牙合).前牙反覆盖1mm,反覆(牙合)0.5mm,下颌不能后退至对刃.上牙弓拥挤7mm,中线右偏1.5mm,下牙弓拥挤2.5mm.患者治疗前面(牙合)像和模型见图1~13.

  • 标签: 牙矫治 骨性Ⅲ类 前牙反(牙合) 病例 拔除 咬合关系
  • 简介:目的:评价平阳霉素注射治疗舌下腺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1997年1月-2009年1月,应用平阳霉素及地塞米松混合液注射治疗舌下腺囊肿785例。采用DXM5mg/1mL配PYM8mg加2%利多卡因3mL.按每1cm×1cm的囊肿内注入1mL混合药液(含PYM2mg,DXM1.25mg)酌情用药。7~10d注射1次,1~4次为1个疗程。囊肿完全消失者为治愈;囊肿基本消失,但患侧可触及变硬舌下腺者为基本治愈;囊肿缩小一半以上,不能完全消失需手术治疗者为好转。结果:785例患者中.男270例,女515例,年龄7个月~74岁,平均年龄为33.5岁。经6个月~48个月随访.治愈756例(96.31%),基本治愈26例(3.31%),好转3例(0.38%)。治愈和基本治愈率为99.62%,有效率为100%。31例(3.95%)注射区肿痛,舌缘麻木21例(2.68%),下颌下区肿痛11例(1.4%);未见高热、皮疹、休克等过敏反应。结论: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注射治疗舌下腺囊肿,安全有效,可作为某些病例的首选治疗方法。

  • 标签: 舌下腺囊肿 平阳霉素 地塞米松
  • 简介:一、病史患者,女,23岁.主诉:“上前牙前突”求治.二、临床检查1.口外检查:面部对称,垂直向比例正常,上唇前突.2.口内检查:口腔卫生尚可;恒牙列,36残根,26伸长,46残冠,双侧磨牙、尖牙远中关系.前牙覆盖10mm,深覆(牙合)Ⅲ度,上前牙有散在间隙,11、21、22树脂充填修复,21死髓牙,牙冠变色,下前牙Ⅰ度拥挤,上牙列中线左偏1mm,37、47临床牙冠较短,第三磨牙均未萌出(图1).3.双侧颞下颌关节无压痛、弹响,开口度及开口型未见明显异常.4.无口腔不良习惯史,全身状况良好,无全身系统性疾病,无家族遗传史.

  • 标签: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 上颌第二磨牙 全身系统性疾病 牙矫治 下颌第 上前牙前突
  • 简介:目的探讨自噬诱导对舌鳞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雷帕霉素(Rap)诱导上调舌鳞癌Tca8113细胞自噬活性,westernblot检测诱导后Tea8113细胞自噬标记蛋白Beclinl和LC3的表达变化:MTT法检测自噬诱导对细胞增殖的影响:Wound—healing检测诱导后细胞迁移能力改变: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Rap诱导6h即可上调舌鳞癌Tca8113细胞自噬标记蛋白LC3-II表达,24h时LC3-II表达最强,自噬活性最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Rap诱导后细胞生长明显抑制(P〈0.05),迁移速率减慢。结论上调舌鳞癌细胞自噬活性可以抑制其增殖和迁移。

  • 标签: 雷帕霉素 自噬 舌鳞癌细胞 增殖 迁移
  • 简介:目的探讨安氏Ⅱ1分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改变的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1分错(牙合)62例,其中拔牙治疗32例(男11例,女21例,年龄12.63±0.94岁),非拔牙治疗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2.33±1.24岁),收集患者正畸治疗前后拍摄的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分别测量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唇舌(腭)侧牙槽嵴顶距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Junction,CEJ)距离,计算牙槽骨高度改变量,利用SPSS20.0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Ⅱ1分错(牙合)拔牙组与非拔牙组正畸治疗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降低牙面数分别达67.31%与66.94%,平均降低量分别为(1.03±2.47)mm与(0.69±4.02)mm.上颌切牙腭侧及下颌前牙舌侧,拔牙组牙槽骨高度降低量均显著高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中切牙唇侧,非拔牙组牙槽骨高度降低量高于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Ⅱ1分错(牙合)正畸治疗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普遍降低,降低量与牙位、牙齿移动方向以及牙移动幅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提示正畸医生应对安氏Ⅱ1分错(牙合)患者治疗前不同牙位的牙槽骨状况有准确的了解,并合理设计牙移动方式、方向和幅度,避免不利的牙齿移动导致牙槽骨高度的显著降低从而危害牙周健康.

  • 标签: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 正畸治疗 牙槽骨高度
  • 简介:目的探讨婴幼儿腮腺咬肌区静脉畸形的无创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腮腺咬肌区静脉畸形19例,隔周1次,连续4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不能治愈者,间隔1周开始第2疗程治疗。记录病变转归和不良反应,追踪随访。评价疗效。结果经过3—8次局部注射,16例患儿完全治愈,腮腺咬肌区病变消退,表面皮肤色泽正常。注射期间未见局部溃疡,无过敏病例。随访1~3年,未见复发,无瘢痕形成及面神经损伤症状。3例病变范围较大的患儿,注射1疗程后因疗效不显著,分别改行手术或翻瓣激光联合平阳霉素腔内注射治疗.随访可见手术瘢痕,腮腺咬肌区轻度凹陷畸形.手术治疗的1例出现面神经损伤症状。3例均无复发。结论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腮腺咬肌区静脉畸形治愈率高.不遗留瘢痕.不损伤面神绎.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方式.侣对大范围的静脉畸形疗效较善.需配合其官治疗.

  • 标签: 婴幼儿 腮腺咬肌区 静脉畸形 平阳霉素 硬化治疗
  • 简介:口颌系统在言语功能中尤其在语音产生过程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口颌系统的形态结构异常可能会导致语音功能的异常。本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骨性AngleⅢ错患者术前语音功能的分析,来研究哪些结构畸形对语音功能有影响。研究中以20名成人骨性AngleⅢ错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矫治前的语音进行测试,同时对其牙颌面软硬组织结构进行X线头影测量,并将各测量值与患者语音状况做相关分析。研究表明患者语音功能的好坏与舌体位置以及前牙覆、覆盖有密切关系。反覆盖越明显,反覆越小,语音功能异常越明显

  • 标签: 语音 头影测量 相关分析
  • 简介:目的评价用2种成型片(钢和聚酯纤维)和2种修复技术(分层固化法和预聚树脂块填人法)在Ⅱ洞修复中邻面衔接的效果。方法和材料用Prodigy复合树脂修复88个Ⅱ洞:44个洞用分层固化法修复(其中22个用钢成形片,22个用聚酯纤维成形片),另44个洞采用预聚树脂块进行修复(其中22个用钢成形片,22个用聚酯纤维成形片)。分别在修复后即刻、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对修复体进行临床评价。在所有修复体的修复操作满意后,即刻获得了各自的邻接关系。结果在18个月的评估中.各组的变化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如不考虑复合树脂自身的影响,本研究所采用的修复技术及成形片种类对邻接关系的影响没有差别。

  • 标签: Ⅱ类洞 美学修复 聚酯纤维 口腔卫生
  • 简介:目的:评价生物胶联合OK-432和平阳霉素治疗面颈部巨大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面颈部巨大静脉畸形患者,男11例,女15例;年龄4~23岁,平均年龄11.8岁。通过注射生物胶联合OK-432和平阳霉素进行治疗。所有病例均只接受1次治疗。结果:除术区2~3周肿胀外,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随诊6~12个月(平均8.4个月),19例治愈,5例显效,2例有效,无无效病例。结论:生物胶联合OK-432和平阳霉素经皮硬化术治疗面颈部巨大静脉畸形,效果良好,并且简单、安全和可靠。

  • 标签: 静脉畸形 生物胶 OK-432 平阳霉素 面颈部 硬化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不同浓度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淋巴管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13月5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的82例淋巴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同类型、同一型不同大小的淋巴管畸形采用不同浓度的平阳霉素治疗,具体如下:微囊型淋巴管畸形为8mg/8mL;病损直径〈5cm的大囊型及混合型淋巴管畸形为8mg/5mL;病损直径〉5cm的大囊型淋巴管畸形为8mg/3mL。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3年。结果微囊型淋巴管畸形治愈率为43.3%;病损直径〈5cm的大囊型淋巴管畸形治愈率为93.3%;病损直径〉5cm的大囊型淋巴管畸形治愈率为88.9%;混合型淋巴管畸形的治愈率为60.0%。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局部肿胀、疼痛,出现全身发热4例,出现局部溃疡1例,均未见肺纤维化及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对不同类型、同一型不同大小的淋巴管畸形采用适宜浓度的平阳霉素进行治疗,不仅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而且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发生,治疗相对安全。

  • 标签: 平阳霉素
  • 简介:目的:评价翻瓣激光联合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先以外科手术翻瓣显露病变,应用Nd:YAG激光照射凝固静脉畸形病灶,使病变萎缩消退,残余病变配合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共治疗36例13腔颌面部静脉畸形患者。随访1~8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2.5个月,治疗前、后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结果:显效29例,占80.6%;有效7例,占19.4%;总有效率100%,无复发病例。22例腮腺咬肌区及面颊部静脉畸形患者中,5例出院时伴部分面神经损伤症状。术后随访观察3个月,经Buttes—Fisch面神经评分系统评估,3例得分为100分,完全恢复;2例分别获得94.7、98分,大部分恢复正常。结论:翻瓣激光结合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疗效及安全性满意。

  • 标签: 手术 ND:YAG激光 平阳霉素 口腔颌面部 静脉畸形
  • 简介:日本正畸专家谈前牵引和Ⅲ错合的治疗1995.8.24~8.25,日本大阪齿科大学齿科矫正系的川本达雄副教授和中西洋介博士对北医大口腔医院进行了友好访问,并对Ⅲ错的矫正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川本达雄副教授的题目是"口外力对反患者的矫正效果"。针对上颌...

  • 标签: 上颌前方牵引 前牵引 正畸 错合 颏兜 骨性Ⅲ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