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临床上常采用二段式桩核加全冠的形式修复经过牙髓治疗的牙齿.因材料和制作方式不同,现有多种类型的桩核系统,但各存在优缺点.近年来,不少学者对粘结汞桩核进行了研究,它不仅能有效的防止微渗漏,还可以保留较多的牙体组织,而且能有效的避免侧穿,是一种前景广阔的修复形式.

  • 标签: 粘结银汞桩核 后牙 修复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比较研究不同的粘接系统应用于银汞合金充填后,对牙体折裂强度的影响。方法48颗完整上颌第一前磨牙,随机分为4组,A组为完整牙齿,B、C、D组经制备MOD标准洞型后,分别采用银汞合金直接充填、全酸蚀粘接剂联合银汞合金充填和自酸蚀粘接剂联合银汞合金充填。所有试件充填完成后,在电子万能试验机上,以横梁位移速率1.0mm/min垂直于面加载,记录牙齿折裂的最大折裂强度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组试件的折裂强度(N)依次为1064.9±202.8、549.1±70.2、928.7±135.2和858.9±133.2。与银汞合金直接充填相比,采用粘接剂的两组试件折裂强度显著增强(P〈0.01);但不同粘接剂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使用银汞合金充填窝洞前,辅助使用全酸蚀或自酸蚀粘接剂,均可显著提高牙体的折裂强度。

  • 标签: 银汞合金 充填术 粘接剂 折裂强度
  • 简介:目的:制备可用于口腔软组织增量的聚乙烯醇(PVA)、聚丙烯酰胺(PAM)水凝胶。方法:将经高温溶解、冷冻解冻法制备的PVA、PAM,用真空抽气干燥后制备成体积为18mm×5mm×4mm、浓度分别为15wt%、20wt%、25wt%的干凝胶。将所制备的PVA和PAM干凝胶进行表征鉴定。结果:制备出的PVA质地较硬且均匀,表面光滑;PAM则脆性大且质地不均匀,可看到其中的孔隙,表面粗糙。结论:PVA、PAM在常温下搅拌可少量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升高温度才可完全溶解。PVA经若干次冷冻解冻循环可交联成固态结构,经真空干燥后即可得到体积收缩2-3倍的干凝胶。

  • 标签: 聚乙烯醇 聚丙烯酰胺 软组织增量
  • 简介:本研究利用已研发的聚四氟乙烯聚合体(e—P)和聚氨基酸尿烷共聚物/胶原(e—PPC)复合培养基做细胞培养基。将大鼠间充质干细胞(MSC)用含地塞米松的e—P和e—PPC聚合物培养。24小时后,MSC和e—PPC表面接触良好,14天后,MSC中碱性磷酸酶活性、钙沉积、骨钙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将MSC与聚合物培养1周,移植于鼠皮下,4周取材。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聚四氟乙烯 聚氨基酸 共聚物 成骨潜能 胶原
  • 简介:目的:通过为期2年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旨在评估牙槽嵴垂直骨增量术(verticalridgeaugmentation.VRA)后14周种植体修复负载后的成功率。材料和方法:在三家私人诊所选择20名患者,在拟种植区域实施VRA。富合镁的纳米羟基磷灰石(Mg-eHAP)作为唯一的骨充填材料,其表面覆盖钛加强型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膜(Gore—Tex).同时植入共计42枚粗糙表面的种植体。为了优化美学效果.以高2mm的愈合基台取代覆盖螺帽。3个月后行二期手术,术后2周.采用平台转换技术戴入最终修复体。修复负载后的第12个月、24个月测量牙槽嵴垂直骨增量、种植修复的成功率、并发症及X线种植体边缘骨水平变化。并应用共振频率分析技术测量种植体植入期(TO期)、最终修复体戴入期(T1期)和修复后24个月(T2期)三个时间点的种植体稳定性指数(implantstabiIityquotient.ISQ)。结果:整个研究过程全部患者无一人退出.植入的种植体均较稳固,修复体无一例失败。初期临床评估牙槽嵴垂直骨高度吸收平均为41mm,1例出现后期膜暴露。20例患者中有19例的全部植入骨获得骨再生,平均骨增高量为5.6mm。X线显示修复24个月后种植体间的平均骨再生量为1.0mm(s=0.48mm),与修复12个月后的骨增量比较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显示随时间的推移种植体周围有明显骨丧失,修复时种植体周围骨丧失平均0.3mm,修复1年后骨丧失为0.90mm.2年后达到098mm。而ISQ值却随时间的推移明显上升,在种植体植入时ISQ均值为493.最终修复后是639,修复负重2年达到73.6。结论:本临床研究表明牙槽嵴垂直骨增量术中应用钛加强型膨体聚四氟乙烯膜结合纳米镁羟基磷灰石能够保证表面粗糙种植体的种植成功率.甚至在其早期负重病例中也能获得成功。

  • 标签: 屏障膜 粗糙表面种植体 纳米晶体羟基磷灰石 平台转换 牙槽嵴垂直骨增量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