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控制口腔综合治疗台(DU)手接触部位交叉感染的有效措施。方法抽取门诊DU10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张。实验组采用消毒避污法,对照组采用擦拭消毒法控制交叉感染。每组牙椅控感前后各随机采样30次,比较两组控感前后细菌菌落数和操作时间、成本核算的差异。结果两种措施均能有效控制交叉感染,两组间控感前菌落数(t=-0.775,P=0.338)、控感后菌落数(t=0.383,P=0.845)、成本核算(t=-1.726,P=0.421)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操作时间明显比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90,P=0.000)。结论消毒避污法和擦拭消毒法均能有效控制DU手接触部位交叉感染,消毒避污法能减少消毒剂气溶胶对空气的二次污染,擦拭消毒法更快捷省时。

  • 标签: 口腔综合治疗台 交叉感染 消毒 避污
  • 简介:目的:分析口腔颌面外科老年患者行肿瘤切除术后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cognitivedysfunction,POCD)的发病率及发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5月—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择期全麻下行口腔肿瘤切除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115例,所有入选患者于术前1d、术后7d行神经心理测试,判定患者是否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根据术后7d是否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分为POCD组及非POCD组,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围术期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POCD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口腔肿瘤术后7d天,POCD发病人数为37例(32.2%)。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71,95%CI1.003~1.142,P〈0.05)、高血压(OR=0.267,95%CI0.105~0.676,P〈0.01)、麻醉时间(OR=1.003,95%CI1.000~1.006,P〈0.05)、及术后住院天数(OR=1.071,95%CI1.008~1.138,P〈0.05)可增加口腔肿瘤老年患者POCD发病的风险。结论:高龄、高血压、麻醉时间延长及术后住院天数是口腔肿瘤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口腔颌面肿瘤 危险因素 老年患者
  • 简介:目的:探索分析系带切除术后上颌中线间隙的关闭、顽固性及复发,无论是否进行后续的正畸治疗。材料方法:作为回顾性研究.本研究纳入了在2002年9月至2011年6月之间进行了C0:激光系带切除术的所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各项相关信息在手术当日及后续复查中均有记录.包括年龄、性别、上颔中线间隙大小、上颌尖牙萌出状态及是否进行正畸治疗。结果:在满足入选标准的59例患者中.31例(52.5%)进行了积极的正畸治疗,27例(458%)单纯进行了手术.1例患者正畸相关信息不全。在第一次复查时(2~12周).正畸患者中仅有4例牙间隙关闭.而非正畸患者中则没有看到间隙关闭。在第二次复查时(4~19个月).正畸患者中20例牙间隙关闭.而非正畸患者中的3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02)。在长期随访中(21~121个月),只有4例患者中线间隙持续存在,而其中3例仍在进行正畸治疗。结论:对于上颌中线间隙伴随系带肥大的间隙关闭。系带切除术联合正畸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进行系带切除术。本研究证明了上颌中线间隙治疗中多学科联合的重要性.理想的治疗团队中应该包括全科医师、口腔外科医师、牙周科医师及正畸医师。

  • 标签: CO2 系带切除术 系带 激光 中线间隙:上颌间隙
  • 简介:目的评价拔牙术前或术后行地塞米松冠周局部注射(下颌第三磨牙颊侧组织,磨牙后三角区以及咀嚼肌区)在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肿胀,疼痛及张口受限的预防效果。方法对240例患者的下颌第三磨牙依照阻生类型进行三种方法拔除,对三组牙拔除方式的患者分别列为实验组(拔牙术前冠周局部注射地塞米松组和拔牙术后注射地塞米松组)和对照组(拔牙术前术后均未注射地塞米松),对患者术后第1、3、7天进行随访分析,对患者肿胀指数,疼痛程度和张口受限程度进行统计,并作统计学分析。实验组之间,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拔牙术后第1天和第7天,术前或术后冠周局部注射地塞米松组与未注射地塞米松组在肿胀指数,疼痛程度和张口受限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术前或术后冠周局部注射地塞米松组较对照组在肿胀反应中具有更好的疗效(P<0.05),在疼痛和张口受限程度中具有一定的预防、治疗效果(P>0.05)。术前或术后冠周局部注射地塞米松对拔牙后肿痛反应及张口受限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拔牙术前或术后冠周局部注射地塞米松可有效的预防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肿胀、疼痛反应以及张口受限的发生。

  • 标签: 磨牙 第三 下颌 地塞米松 冠周局部注射 拔牙
  • 简介: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老年口腔癌患者根治术后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采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32例(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60-76岁,平均年龄68.4岁)口腔癌患者接受根治术后的缺损,其中舌癌18例,牙龈癌3例,颊癌5例,口咽癌3例,口底癌3例,分析总结移植的修复成功率和术后效果。结果:31例移植皮瓣成活,1例坏死,成活率为96.8%,皮瓣术后近期和远期随访效果均满意,供区无明显后遗症。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组织量丰富,血运可靠,可切取面积大而且可塑性良好,是修复老年口腔癌患者术后软组织较大缺损的理想游离皮瓣。

  • 标签: 股前外侧皮瓣 口腔癌 术后缺损修复
  • 简介:本文展示的是一例双侧下颌后牙区局部牙齿缺失.伴重度下颌骨水平吸收和中度垂直吸收的病例.采取了一种新的牙槽嵴劈开术后快速正畸的技术。牙槽嵴劈开术是使用超声骨刀在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区扩宽牙槽嵴,为牙齿移动开辟通路。术后立即开始固定正畸,将第一前磨牙远中移动、第二磨牙近中移动至术区。在刃状牙槽嵴顶进行牙齿移动通常较为困难.通过手术则可以促进并加快牙齿的移动。不仅如此.将邻近缺牙隙的牙齿移动到术区,一方面原有的骨缺损区可以被移入牙齿伴随的牙槽骨充填弥补.同时新开辟的第一前磨牙近中的间隙区也有足够的新生骨量进行种植体的植入,种植体植入后,患者很快进行了永久性修复。

  • 标签: 牙槽嵴顶 正畸治疗 病例报告 种植体 术后 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