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与癌症治疗相关的口腔黏膜炎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放化疗急性并发症。一般来说,头颈部癌症放疗或放化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发病率较高,也较为严重;单纯化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发病率较低,程度较轻。严重的口腔黏膜炎造成病人疼痛、吞咽困难、继发感染、营养障碍,影响癌症的治疗,给病人造成了极大的痛苦。本文对国内外口腔黏膜炎动物模型建立情况和新近的各种防治方法进行综述。

  • 标签: 口腔黏膜炎 放疗 化疗 动物模型 防护
  • 简介:非可控性炎症可能启动并参与了癌症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和抵抗治疗等各个病理过程。研究表明,癌变过程中调控网络的关键节点多与应激、炎症和免疫相关。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尤其是NF—κB通路,在慢性炎症癌变和转移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上游miRNA基因调控网络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以非可控性炎症恶性转化疾病模型一口腔扁平苔藓和口腔黏膜体外多步骤癌变模型为研究对象,针对癌启动、促进和发展过程,确立恶性转化时空调控节点的miRNA和mRNA表达谱型,综合利用医学统计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及整合分析策略,在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2个层面,动态解析非可控性炎症和癌症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确定恶性转变节点的基本调控网络和癌变的关键因子,无疑能为“抗炎”这一新型癌症治疗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干预靶点。

  • 标签: 非可控炎症 口腔癌 癌变 调控节点
  • 简介:目的建立肝素诱导骨质疏松大鼠模型,观察肝素的应用对大鼠切牙釉原蛋白水平及其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取24只4周龄清洁级Sprague—Dawlev(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每日于腹部皮下注射肝素1U/g,对照组于相同部位注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4周后取大鼠右侧股骨测骨密度值。同时取下颌骨.沿正中联合分为两份。一侧颌骨及切牙脱钙后制作石蜡切片,行釉原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另一侧脱钙后制作石蜡切片,行原位末端标~(TUNEL)染色,观察切牙细胞的凋亡情况。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大鼠股骨的骨密度值为(0.185±0.006)g/cm^2,低于对照组的(0.196±0.011)g/cm^2;实验组切牙釉原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强度为(0.0432±0.0043),低于对照组的(0.0570±0.0096);两组骨密度及荧光强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未见细胞凋亡发生,对照组可见个别成牙本质细胞及中间层细胞凋亡阳性着色。结论肝素可诱导大鼠骨质疏松。降低下切牙釉原蛋白表达及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

  • 标签: 肝素 釉原蛋白 凋亡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进行免疫标记的牙本质脱矿后暴露的Ⅰ型胶原纤维。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EISEM)相结合,对暴露胶原纤维的形态以及结构完整性进行评价。结果通过FEISEM观察,牙本质脱矿后暴露的Ⅰ型胶原纤维.可以结合抗Ⅰ型胶原单克隆抗体以及胶体金标记的相应二抗.胶体金标记颗粒分布均匀.可与暴露的胶原纤维上的抗原表位相结合,实现免疫定位。结论免疫组化技术和FEISEM相结合,可以直观观察胶原纤维立体网络的超微结构,是一种准确的、可复制的、可行的方法。

  • 标签: 牙本质 胶原Ⅰ型 免疫标记
  • 简介:目的:比较酸碱唾液浸泡环境动态循环加载对氧化锆/饰面瓷叠层瓷抗弯强度的影响。方法:制作氧化锆/饰面瓷叠层瓷圆片试件45个,随机分为酸性、碱性及中性浸泡三组,循环加载10000次后进行双轴弯曲测试。用二参数Weibull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中性环境的弯曲强度值最大,碱性环境的弯曲强度值最小。pH=7组的平均抗弯强度比pH=4组高14%左右,而比pH=8组高45%左右。本实验测得到的Weibull模量值分别是pH=7组15.5,pH=4组15.3,pH=8组8.9。R2值分别是pH=7组0.98,pH=4组0.97,pH=8组0.94。结论:牙科氧化锆全瓷修复材料使用后出现性能下降的疲劳现象,与牙科陶瓷修复体处于不同酸碱度唾液环境有关。

  • 标签: 牙科陶瓷 层状结构 循环载荷 Weibull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立体定位法对上颌前部骨埋伏多生牙的定位效果。方法选取由广东医学院基础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头颅骨标本3具;同时选取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收集的术后离体上颌前部骨埋伏多生牙60颗。多生牙分别模拟置于上颌前牙区的唇侧、腭侧及牙弓,应用立体定位法及根尖片水平移位法定位,并对二者定位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根尖片水平移位法与立体定位法对上颌前部骨埋伏多生牙的定位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位法与根尖片水平移位法有相近的定位效果,二者可互为补充。

  • 标签: 多生牙 立体镜 立体图 立体显示 平行方法
  • 简介:由于现阶段对手术操作的要求趋向于微创,越来越多的关于非翻瓣而采用激光辅助冠延长(Laser—mediatedFlaplessCrownLengthening)的文章出现在各种期刊中。但是,大多数的文章都是病例报告或者是操作技术方面的探讨。关于科学地评价激光冠延长(非翻瓣)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瞻性、随机和对照研究却很少。本文对于微创不翻瓣手术所产生的临床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研究。事实上,只有严格设计、随机、对照的试验才可以为循证医学提供数据,才可将非翻瓣的冠延长归为标准冠延长的治疗方法中。

  • 标签: 冠延长术 翻瓣手术 病例研究 激光 手术操作 操作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上颌后牙区采用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植骨与不植骨同期种植的效果。方法:2001年1月—2007年12月,共完成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种植修复病例91例,男35例,女56例,随机分为2组,植骨组47例,植入57颗种植体;不植骨组44例,植入种植体51颗,共植入108颗种植体。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高度为5~11mm,提升幅度为2~6mm。平均随访56.8个月。35例患者(41颗种植体)于后期随访中行锥形束CT(CBCT)和根尖片,观察种植体新骨形成量和种植体突出窦底高度,应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植骨组7颗种植体脱落,存留率为87.7%;不植骨组3颗种植体脱落,存留率为94.1%。CBCT扫描显示,提升幅度为2~4mm时,植骨组新骨形成高度为(2.7±1.3)mm,不植骨组为(2.4±1.5)mm,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提升幅度为4~6mm时,植骨组新骨形成高度为(3.5±1.3)mm,不植骨组为(1.3±0.4)mm,植骨组比不植骨组新骨形成高度显著增加。结论:在上颌后牙缺失区采用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同期种植是安全可行的,植骨材料对于促进新骨形成并非必须,然而提升幅度较大时,植骨能获得更多的骨量。

  • 标签: 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术 存留率 新骨形成 锥形束CT
  • 简介:本研究的目的是估算冠延长手术中需暴露的牙齿结构的量。在口腔的前牙美学区,冠延长可能会导致生物学宽度问题和继发的美学问题。本文展示了以生物学基础为前提,行牙周美学冠延长的步骤和方法。本研究采用一系列新的测量标准(测量尺),依据已知的合理的牙齿比例关系,测量牙齿理想的临床冠高度,和邻面牙间乳头处的适宜骀龈位置。牙冠的生物学高度的定义是切缘到牙槽嵴顶的距离,其后从功能角度确定牙冠高度,最终的目的是确立和形成适宜的牙齿结构,利于修复边缘的放置,建立健康的牙龈复合体和达到令人满意的美学效果。

  • 标签: 美学冠延长
  • 简介:目的探讨难治性根尖周炎根尖生物膜的粪肠球菌的检出率,分析粪肠球菌的检出率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按纳入标准收集需要进行根尖外科手术的单根管患牙42颗,记录症状和体征,采集根尖生物膜样本,各样本均采用生化鉴定和聚合酶链反应(PCR)两种方法检测粪肠球菌。统计学分析两种方法对粪肠球菌的检出率差异及其与患者症状体征之间的关系。结果生化鉴定和PCR检测难治性根尖周炎根尖生物膜粪肠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2.4%和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检测发现在疼痛组粪肠球菌的检出率高于无疼痛组(P〈0.05)。结论PCR检测难治性根尖周炎根尖生物膜粪肠球菌检出率较高,且粪肠球菌的检出与疼痛存在相关性。

  • 标签: 难治性根尖周炎 根尖生物膜 粪肠球菌
  • 简介:目的探讨经下颌后入路进行腮腺良性肿瘤功能性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腮腺良性肿瘤45例,经行下颌后入路功能性肿瘤切除,并与45例行传统腮腺浅叶切除的病例做对比研究,分析其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病例术后均无复发,经下颌后入路的功能性切除组术后出现唾液腺瘘(χ2=5.29,P〈0.05)、面瘫(χ2=11.28,P〈0.05)、味觉出汗综合征(χ2=11.25.P〈0.05)等并发症明显低于浅叶切除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时,下颌后入路功能性切除较传统的腮腺浅叶切除具有明显优势,值得推广。

  • 标签: 腮腺良性肿瘤 下颌后入路 功能性切除 浅叶切除术
  • 简介:冠向复位瓣是一种有效地治疗多个相邻牙龈退缩的手术方法.5年的长期随访可以获得稳定的效果。本研究的目的是报告10例采用冠向复位瓣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治疗下颔后牙区至少两颗相邻牙有牙龈退缩的病例。记录基线和术后1年区牙齿的牙周指标。入选了26颗牙龈退缩牙齿,没有出现明显的手术并发症。没有患者失访。牙龈退缩从基线时340±083mm减少到术后1年时0284±032mm。探诊深度改变未见显著差异。角化龈的增加从057±0.46mm至305±0.71mm。基线时牙龈退缩越严重.牙龈退缩改善越明显。平均根面覆盖率为91.2%±4.1%。冠向复位瓣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是一种有效地治疗下颔后牙区多发牙龈退缩的方法。

  • 标签: 组织移植术 牙龈退缩 后牙区 治疗 复位 多发
  • 简介:目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拔除,可能导致邻近的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面的牙周并发症。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采用3种不同的全厚瓣行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对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愈合的影响。材料和方法:选择45例双侧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志愿者纳人研究。每个患者被随机分到以下3组。A组经Thibauld和Parant改良的袋状瓣.B组经Laskin设计的三角瓣.C组经Laskin改良的袋状瓣。通过临床测量评估患者术后3、6、12、24个月的下颌第二磨牙的牙周健康状况。结果:21d后,术后并发症(水肿、干槽症)与翻瓣的设计无相关关系。但是术后24个月后,B组与其他组相比,牙周探诊深度的降低及临床附着水平的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不同的翻瓣设计行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对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周健康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由于翻瓣.在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后.下颌第二磨牙的牙周健康状况降低。采用何种翻瓣设计行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可能与手术医师的使用习惯和偏好有关。

  • 标签: 并发症 翻瓣设计 阻生牙 牙周探诊深度 第三磨牙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