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血管胎记是一组包括多种病理类型的先天性疾病,影响患者的面容及功能。此病临床表现多样、发病部位解剖关系复杂.其诊断及治疗对医师仍是挑战。由于每一类型的病变治疗方法不同.因此准确诊断非常重要。对孤立性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诊治,初级医师即可进行,但对复杂的、少见的病例需要多学科协作治疗。该文旨在总结脉管疾病的诊断经验及血管胎记的处理方法。

  • 标签: 血管畸形 临床回顾 胎记 先天性疾病 治疗方法 诊断经验
  • 简介:自体牙移植术从20世纪中叶开始有文献记载(PubMed)至今仅有50年的历史,此间其经过不断地发展与进步,现已成为一种安全和具有可预测性的操作。虽然目前自体牙移植术尚未被列入缺牙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中,但随着技术和材料的不断进步,其必将对保持牙列完整,恢复牙槽突高度,并提供可接受的美学和生理学结果做出更大的贡献。

  • 标签: 自体移植 牙移植 颌面创伤 牙槽突
  • 简介:舌侧正畸技术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由日本Fujita和美国的Kurz先后发明的。是将正畸矫治器安装于牙齿的舌侧面(内侧面)进行正畸治疗,外观上看不到任何正畸治疗装置,达到了完全"隐形"的效果,因此又称为舌侧隐形正畸技术。

  • 标签: 舌侧正畸 正畸技术 正畸矫治器 正畸治疗 治疗装置 内侧面
  • 简介:口腔修复科所使用的冠桥修复体部分采用了全瓷材料。高强度的冠桥基底冠多由氧化陶瓷制成。由于氧化锆陶瓷的生物学相容性好、疲劳强度高,其应用越来越广泛。Metoxi最先开始供应氧化锆陶瓷。该公司提供成品氧化锆陶瓷产品.如根桩、基台和种植体,也提供可通过诸如CAD/CAM技术加工成为成品根桩、冠和桥基底冠的陶瓷坯体。可以说回顾Metoxi的历史也就等于回顾多个领域医用高科技陶瓷的历史。本文概述了高强度氧化锆陶瓷的发展过程和应用现状。

  • 标签: 基台 全瓷 氧化铝 种植体 工业陶瓷 氧化陶瓷
  • 简介:当今患者追求年轻又迷人的微笑且要具有良好舒适的功能。一个功能受损患者的口腔修复重建常涉及多学科知识且在临床上面临重大挑战。在很大程度上,选择合适的患者和合理的跨学科治疗计划对可预见的成功修复具有主导作用,这其中包括患者的需求.主诉,经济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本临床报道介绍应用跨学科途径所治疗的一例严重磨耗伴咬合垂直距离降低的病例。治疗计划包括冠延长术、根管治疗后桩核修复.以及由美学区烤瓷修复体和后牙区全金属修复体共同构成的垂直距离降低重度磨耗牙面修复的咬合重建。

  • 标签: 功能重建 学科结合 垂直距离降低 美观 牙列 修复重建
  • 简介:日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第6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名单,包括全部77个学科评议组。本届学科评议组口腔医学组专家由9人组成,任期为5年,是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领导下,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咨询、审核、指导、监督和服务工作。名单如下:孙宏晨(吉林大学)、边专(武汉大学)、陈谦明(四川大学)、周学东(四川大学)、俞光岩(北京大学)、李铁军(北京大学)、张志愿(上海交通大学)、赵铱民(第四军医大学)、刘洪臣(解放军进修学院)。

  • 标签: 国务院 组成 学位委员会 上海交通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四川大学
  • 简介:口腔医学美学是美学这一社会学科与口腔医学临床学科相结合的学科,是口腔医学的一部分,也是医学美学的重要组成.先天发育可造成颜面的形态改变,口腔疾病也可以影响到颜面美观,而牙齿、牙周、颌面的色、形、质的改变,均可导致面部的不美观,因此口腔医学的各学科均与口腔医学美学有关联,口腔医学各学科在矫治疾病的过程中对许多方面涉及到医学美学方面的内容,本文就此做了初步论述.

  • 标签: 口腔医学美学 口腔医学 颜面 改变 牙周 先天
  • 简介:目的:研究腮腺多形性腺瘤包膜特征与安全手术边界,为临床治疗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选择53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连续病理切片.镜下观察肿瘤包膜情况,对肿瘤包膜内浸润、伪足及卫星结节的深度进行测量。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包膜特征与其术后复发密切相关,肿瘤包膜内浸润、伪足及卫星结节包膜侵袭的最大及平均距离分别为0.846mm、(0.399±0.1501mm,1.692mm、(0.737±0.3651mm.2.369mm、(1.448±0.635)mm;肿瘤包膜不完整、包膜浸润、伪足及卫星结节与肿瘤大小无显著相关性吟0.05)。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包膜外5mm以上范围为手术安全切除边界.可达到根治效果.

  • 标签: 腮腺 多形性腺瘤 腺体部分切除术 包膜特征 安全手术边界
  • 简介:目的测量分析不同类型磨牙症患者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对比研究各类磨牙症的颅颌面形态学特征。方法拍摄86个磨牙症患者的标准头颅定位侧位片,运用CASSOSX线片头影测量分析系统.选取JarabakAnalysis,TweedAnalysis及TidemanAnalysis中的37个相关指标,采用Bonferroni多重比较法分析不同类型磨牙症患者的颅颌面形态特征。结果(1)非正中型磨牙症患者的下颌角、后角总和、下颌下角、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构成的角、殆平面与下颌平面构成的角、下颌平面与眶耳平面所构成的角等均大于正中型磨牙症(P〈0.01);而后面高与前面高之比、前牙覆黯小于正中型磨牙症(P〈0.01)。(2)非正中磨牙症患者的下颌角和下颌下角大于混合型磨牙症(P〈0.001);而上齿槽座点、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ANB)小于混合型磨牙症(P〈0.05)。结论(1)不同类型磨牙症患者的颅颌面形态各有特征。(2)非正中型磨牙症患者下颌向后旋转呈垂直向生长、有高角骨面型倾向。(3)正中型磨牙症患者下颌向前旋转呈水平向生长,为低角骨面型。(4)混合型磨牙症患者下颌有水平向生长及下颌后缩趋势。

  • 标签: 磨牙症 X线头影测量 颅颌面形态
  • 简介:目前,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的数字化修复已成为口腔修复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多种口腔修复体已可通过数字化手段加工制作。椅旁数字化修复系统可以为医生提供快速、高效、椅旁一次完成的临床治疗手段。椅旁数字化修复系统从问世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本文就椅旁数字化修复系统的历史演变、应用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做一综述。

  • 标签: CAD/CAM 椅旁数字化修复系统 口腔修复学
  • 简介:髁突特发性吸收(idiopathiccondylarresorption,ICR)是一种罕见的以髁突骨吸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关节退行性病变,表现为以髁突骨关节面破坏为主的一系列炎症反应,严重影响口颌面美观及功能,是口腔临床治疗的难点和重点.文章从ICR的病因入手,探讨其可能的致病因素,并结合青少年进展期ICR的临床特点,深入阐述以关节腔注射-稳定性咬合板治疗-正畸治疗-关节盘复位术-下颌牵张成骨-正颌外科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多学科联合治疗.对于早期关节腔炎症反应明显、髁突形态未遭到严重破坏的患者,采取关节腔注射结合稳定性咬合板治疗的可逆性保守治疗;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对于关节腔炎症反应基本得到控制、髁突骨皮质连续性逐渐恢复、髁突高度基本维持的患者,采取以MEAW技术髁突减压为代表的正畸非可逆性保守治疗;对于髁突形态遭到严重破坏的患者,采取牵张成骨术、正颌外科手术、全关节置换等方法恢复颜面美观及口颌面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以期在该疾病的快速进展期,切实有效地控制关节腔的炎症反应,最大限度恢复髁突骨皮质的连续性,保留髁突的正常形态和功能,避免形成严重的骨性畸形.

  • 标签: 髁突特发性吸收 关节腔注射 稳定性咬合板 富血小板血浆
  • 简介:目的研究牙列咬合特征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Ds)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科就诊患者及自愿参加本研究的学生共12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TMDs症状分为阴性(28例)和阳性(98例)两组。根据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双轴诊断(RDC—TMD)轴1诊断标准进行颞下颌关节(TMJ)检查,取牙列模型,对两组模型前牙覆袷、前牙覆盖、后牙覆袷覆盖和Spee曲线等4种主要的咬合特征进行测量,结果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正畸治疗史对于TMDs的发生并无显著影响(P〉0.05);而前牙覆铪、覆盖对TMDs发生均有一定影响(均P〈0.05),后牙反铪、锁铪对TMDs症状无明显影响(P〉0.05)。无论左侧还是右侧,TMJ出现杂音者的同侧Spee曲线曲度均较TMJ无杂音者的同侧Spee曲线曲度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MJ肌肉群扪诊疼痛与否对Spee曲线曲度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前牙覆袷、覆盖异常可能是TMDs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TMJ出现杂音与Spee曲线的曲度有显著相关性,当Spee曲线较平直时,TMJ杂音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Spee曲线 覆铪 覆盖
  • 简介:由于以往的诊断是以安氏分类为主,正畸医生常常只注意到矢状向错而忽略了垂直向不调。近年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垂直面型在错畸形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为颅面复合体的生长方向提供了线索,而且直接影响治疗的成功与否。垂直向异常有高角和低角两种类型,在三...

  • 标签: 低角病例 高角病例 正畸治疗 临床特征 面部高度 骨密度
  • 简介:目的研究下颌偏斜患者的牙(牙合)特征及其与颅面形态的关系.方法下颌偏斜患者31例(男9名,女22名),年龄12~26岁,平均年龄18岁.通过D.02-L3DSCANNER三维牙颌模型激光扫描仪获得牙(牙合)三维特征,测量下颌偏斜畸形患者的头颅后前位片获得颅面骨骼特征,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下颌偏斜患者的上下颌牙弓不对称,下颌偏斜侧的spee曲线(2.06±1.05)mm明显大于非偏斜侧(1.76±0.82)mm,P=0.038,上颌牙冠偏斜侧相对与非偏斜侧更为颊倾,下颌偏斜侧牙冠要相对舌倾,颏点的偏斜是一能有效衡量牙弓后部牙冠倾斜度差异以及(牙合)平面倾斜度的骨骼测量指标.结论下颌偏斜患者表现出独特的骨骼和牙(牙合)特征,二者之间有着显著相关性.

  • 标签: 下颌偏斜 牙(牙合)特征 颅面形态
  • 简介:目的:在成功分离培养正常同龄人牙囊细胞(dentalfolliclecells,DFCs)与颅骨锁骨发育不全(cleidocranialdysplasia,CCD)患者牙囊细胞(DFCs-CCD)的基础上,研究其一般体外生物学特征,包括增殖、克隆、成骨及破骨能力。方法:采用BrdU细胞增殖实验与倍增法研究两种来源DFCs增殖能力;用结晶紫染液染色培养12d的两种DFCs,分析其克隆形成能力;并用成骨诱导液诱导两种DFCs成骨,用Westernblot和茜素红染色法分析成骨能力,用实时定量PCR方法研究其破骨基因表达差异。结果:DFCs-CCD的BrdU阳性率高于DFCs,同时DFCs的群体倍增时间为(1.834±0.093)d,而DFCs-CCD的则为(1.394±0.02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FCs-CCD的克隆集落多于DFCs,但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transcrip-tionfactor2,Runx2)、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terix、骨钙素(osteocalcin,Ocn)等成骨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低,而其茜素红染色所示钙化结节同样较少;同时,DFCs-CCD高表达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activatorfornuclearfactor-κB,RANK)和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等破骨相关基因(P<0.05),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activatorfornuclearfactor-κBligand,RANKL)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比DFCs,DFCs-CCD具有更强的增殖、克隆能力和更弱的成骨能力,而破骨基因表达紊乱。

  • 标签: 颅骨锁骨发育不全 牙囊细胞 增殖 成骨 破骨
  • 简介:跟踪口腔医学的发展趋势,建立老年口腔医学专科,研究老年口腔组织结构、哀老发生机制、发展规律,开展老年口腔病防治工作,培养老年口腔医学研究人才。创直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在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培养与提高的基础上,培养创新精神及形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均取得显著成绩,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 标签: 老年口腔医学 研究生 培养 模式
  • 简介:目的:报道一例上颔左侧双生/融合中切牙的多学科联合治疗。病例报告:男,11岁.以前牙不美观为主诉来我科就诊:临床和放射检查示上颌左侧中切牙为双生/融合牙.安氏Ⅱ类(骨性).下颌后缩.深覆(牙合).下面高不足,以及上切牙唇倾。该病例多学科治疗方法包括正畸治疗.上颌左侧中切牙根管治疗.随之进行的牙周手术分离上颌左侧中切牙的近中根,以及牙冠的树脂修复。结论:牙齿形态异常在牙科门诊可能不常见.但口腔医师需认识到这类问题的本质和特定的治疗需求。这类病例的治疗可能会很复杂.并且可能包括不同的治疗手段.如牙体牙髓、外科和牙周的多学科联合治疗。

  • 标签: 融合 双生 正畸治疗 牙周手术 根管治疗 牙根分离
  • 简介:目的观察颏棘上孔及其骨性管腔的发生率、大小、位置和它所包含的组织。材料及方法对380个人类尸体的干燥下颌骨进行形态测量分析,测量从颏棘上孔到下颌骨底缘的距离、孔开口及骨性管腔的大小。采用影像学方法观察骨性管腔的走向和它与下颌切牙管的关系.方法为向颏棘上孔和切牙管内注射对比剂(omnipaque),或向管腔内插入细金属导线。结果所有干燥下颌骨中98%出现了明显的孔道.形态通常为圆形或扁平漏斗形,大体解剖分离发现有舌动脉分支和舌神经进入颏棘上孔。结论颏棘上孔出现于大多数人类下颌骨,它好像是舌神经血管束通过朝向颊侧的孔道进入下颌骨内的真正入口。这提示我们下颌中线区域的外科和种植体植入手术可能存在神经血管损伤的风险。

  • 标签: 大体解剖 影像学特征 管腔 骨性 形态测量 神经血管损伤
  • 简介:目的分析比较双期矫治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第二期减数与非减数病例的骨性及牙性特征.方法选择21例双期矫治以下颌后缩为主的Ⅱ类错(牙合)临床疗效满意病例,头影测量比较拔牙组和不拔牙组各冶疗阶段骨性及牙性因素的差异,从而分析第二期减数病例的特征.结果1.治疗前拔牙组与不拔牙组矢状向、垂直向骨型、上、下切牙位置及覆盖均无差异(P>0.05).2.矢状向骨型:不拔牙组第一期治疗Wits埴改善较拔牙组显著(P<0.05).第二期治疗中不拔牙组SNB增大(P<0.05),Wits值减小(P<0.05),表现利于矢状向骨型改善的生长型.垂直向骨型:拔牙组第二期治疗中MP-SN减小.3.下切牙:经第一期治疗后两组下切牙均唇倾(P<0.05),拔牙组LI-NB增大显著(P<0.001).第二期治疗不拔牙组LI-NB进一步增大(P<0.01),而拔牙组有效回收下切牙(P<0.05).结论1.通过治疗前的骨性、牙性特征不能判断第二期治疗是否需要减数.2.经第一期治疗矢状向骨型改善有限、下切牙唇倾过多的病例第二期拔牙可能性大.3.对于表现为不利于矢状向Ⅱ类骨型改善的垂直生长型病例,第二期减数利于垂直向控制.

  • 标签: Ⅱ类错(牙合) 双期矫治第二期 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