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弱视是儿童视觉发育时期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本文对当前弱视发病机制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总结,从视觉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细胞因子、相关基因和蛋白,以及调节激酶表达角度分析了视觉发育以及弱视发病的分子生物机制。以期为视觉可塑性、弱视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弱视 发病 分子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施行角膜层间分离灼烙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施行8~9mm深达1/2角膜的层间分离及灼烙.结果所治病例角膜愈合良好,无不良反应,眼痛、异物感症状消失,视力有不同程度改善,随访6~24个月,临床疗效稳定.结论角膜层间分离灼烙术为不具备穿透性角膜移植的大泡性角膜病变提供了一种简便、安全、不需特殊材料、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大泡性角膜病变 角膜层间分离 灼烙术 治疗 穿透性角膜移植 无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结膜下注射联合针刺分离对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瘢痕性滤过泡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行滤过性手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32例(32眼)进行滤过泡旁结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并进行针刺分离,观察分离前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观察3~18(平均8.9±4.5)mo,针刺后3mo平均眼压由(30.6±6.2)mmHg降至(16.7±5.2)mmHg,总成功率为84%;随访≥6mo,眼压由治疗前(31.2±7.2)mmHg降至(17.8±5.8)mmHg,总成功率为84%;治疗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随访6mo以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76%;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并发症有前房延缓形成3眼和前房少量积血3眼,3d后均自行恢复。结论:丝裂霉素C结膜下注射联合针刺分离对瘢痕性滤过泡的功能修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丝裂霉素C 针刺分离 瘢痕性滤过泡 青光眼
  • 简介:Citation:WangJY,ShaoY,ZhouFX,etal.Clinicalobservationofphacoemulsificationcombinedgoniosynechialysisintreatingabsoluteglaucomaaftertrabeculectomy.GuojiYankeZazhi(IntEyeSci)2014;14(10):1818-1821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绝对期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16例16眼绝对期青光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随访6~12mo,观察眼压、前房深度、术前术后用药种类(数量)、术前与术后1mo焦虑和抑郁状态、眼表症状等情况。结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后,眼压明显下降。术前眼压平均值35.00±15.43mmHg,术后第1d眼压平均值为12.00±6.69mmHg;术后6mo为15.00±4.26mmHg;术后12mo为15.3±5.2mmHg。术后眼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t=6.22,P〈0.05)。术前前房深度为1.45±0.19mm,术后增加至3.37±0.13mm,差异有统计意义(t=6.65,P〈0.05)。术后仅2例患者需用2种降眼压药物,2例患者需1种降眼压药物。术后12mo16例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均有所改善;16例患者眼胀、眼痛等主观不适症状均减轻;所有患者眼球都得以保留,且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治疗小梁切除术后绝对期青光眼是安全、有效的手术选择。

  • 标签: 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术 小梁切除术后 绝对期青光眼
  • 简介:目的探讨对于青光眼术后早期功能不良的滤过泡采用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5-FU的治疗效果。方法青光眼滤过术后3月内25眼功能不良的滤过泡采用针刺分离滤过泡周围纤维瘢痕,联合结膜下注射5-FU5mg/次,隔日1次,最多5次,分析治疗后眼压和滤过泡形态的变化及治疗后的眼部并发症。结果25眼中,21眼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其中18眼在15mmHg以下;滤过泡形态:有19眼表现为功能性滤过泡;并发症:常见并发症有结膜下出血、角膜上皮损伤、滤过泡损伤等。结论对于青光眼术后早期功能不良的滤过泡采用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5-FU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滤过泡 青光眼 5-FU 功能不良
  • 简介:图84,85随着层面降低,内听道内位听神经/面神经混合束出现,神经之间有脑脊液影,T1加权面神经为中低密度阴影,临近脑脊液池处位听神经/面神经为一混合的条索状阴影,临近内听道底部神经分叉,中间有低密度的脑脊液影,前部为面神经,后部为上前庭神经.

  • 标签: 面神经 脑脊液 内听道 听神经 前庭 耳影像学
  • 简介:从本期起,将讨论冠状位颞骨CT的解剖标志,结合解剖标志提示其临床应用价值.由于气化程度不一,颞骨的气房除了在乳突外,常常分布在颞骨岩部,颞鳞部或延伸至颧部.因此颞骨或乳突的病变也会向这些部位迁延.观察冠状位颞骨CT,应该包括颞骨岩部及颧部的结构,这样既可以发现中耳、内耳,内听道病变,也可以观察到颞骨相关的侧颅底病变.

  • 标签: 耳影像学 CT 中耳炎 前上鼓室
  • 简介:生物力学是研究组织或器官的力量与功能之间关系的学科,对研究眼科疾病的预防、发生、发展、诊疗具有重要作用。眼球是一个封闭的近似球体的器官,眼球内外的每一组织都有一定张力,而且相互联系,互为影响。眼内外及球壁某一局部组织的改变,可能会影响眼球某一区域组织的生物力学或功能的改变。随着生物力学的方法增多,大家越来越重视对眼部组织生物力学的研究,达到预防和治疗眼部疾病的目的。如使用胶原交联增强角膜的强度,防治圆锥角膜或扩张性角膜疾病;又如后巩膜加固术增强巩膜力学的方法来治疗或预防高度近视等。对眼外肌、角膜、巩膜、虹膜、晶状体的生物力学的研究是目前热点,本文就目前眼部生物力学的研究热点做一综述。

  • 标签: 生物力学 眼外肌 角膜 巩膜 脉络膜 视网膜
  • 简介:目的观察表面麻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以及术前术后房角形态的改变。方法表面麻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1例(46眼),对其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形态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术后矫正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眼压在21mmHg以下,中央前房深度加深,房角加宽。结论对于部分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白内障患者,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IOL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是一种便捷、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表面麻醉 小切口 白内障 房角分离术 青光眼
  • 简介:目的观察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对我院20136月至2014年9月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23例(26眼),男910年例(眼),女1416眼),年龄50-81岁,平均(66.51±7.12)岁。所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房角粘连〈1/2例(/圆周。均在表面麻醉下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结果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三个月最佳矫正视力≥.5者20眼(76.9%);术前平均眼压(20.60±3.95)mmHg;手术后平均眼压(12.05±3.62)mmHg,术前与术后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术后中央前房深度、房角与术前相比较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超声乳化联合0房角分离术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超声乳化 前房角分离术 白内障 闭角型青光眼
  • 简介:目的:评估以反复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5-FU的方法处理青光眼术后功能不良滤过泡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3/2013—02在我院以反复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5-FU的方法处理因青光眼术后滤过泡功能不良而眼压升高的连续病例34例34眼。分析治疗后眼压、滤过泡形态的变化及眼部并发症。结果:治疗后平均眼压从35.51mmHg降至14.43mmHg(P〈0.05),成功率达91%。常见并发症包括角膜上皮损伤、结膜撕裂和脉络膜脱离等。结论:反复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5-Fu的方法处理青光眼术后滤过泡功能不良安全有效。

  • 标签: 滤过泡 青光眼 功能不良 5-FU 针刺分离 房角镜检查
  • 简介:目的分析眼眶神经鞘瘤的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表现,并探讨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34例眼眶神经鞘瘤,其中CT扫描26例,MRI检查4例,CT加MRI检查4例。结果27例肿块位于肌锥内,7例位于肌锥外,多呈椭圆形和类圆形。CT平扫为等密度,多数密度均匀,增强后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为肿瘤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肿瘤囊变区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瘤体实质部分呈均匀强化,而囊变部分不强化。结论CT与MRI均能显示眼眶内的肿块,MRI对神经鞘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优于CT。

  • 标签: 眼眶 神经鞘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胆脂瘤是由一种能产生角蛋白的鳞状上皮聚集于中耳、上鼓室、乳突、岩尖而形成的,在中耳表现为独立生长、代替中耳黏膜、吸收骨质的三维上皮结构。它不是一种肿瘤,但对患者有潜在的危险。1829年,法国Cruveilhier首先描述多中心的白色“tumeursperlees”(瘤株),1838年,Miiller第一个使用“cholesteatoma”(胆脂瘤)这一术语来描述颅内角化物的堆积。1922年,Cushing提出先天性胆脂瘤的可能起源,1953年,House报道了经典的鼓膜完整的中耳胆脂瘤。事实上,胆脂瘤是一种良性的角化上皮细胞囊,由3种成分组成:囊内容、基质、基质外层。

  • 标签: 耳影像学 先天性胆脂瘤 CUSHING 临床 中耳黏膜 中耳胆脂瘤
  • 简介:本期开始介绍鼓室体瘤的影像和临床表现.鼓室体瘤属于颈静脉-鼓室副神经节瘤(glomusjugularetympanicumparaganglioma),也即颈静脉球瘤的一种,后者还包括颈静脉球体瘤.因起源于鼓室内与迷走神经耳支(Arnoldnerve)或舌咽神经鼓室支(Jacobsonnerve)伴行的副神经节组织,故称为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多见于中下鼓室,上鼓室少见.肿瘤可以扩展超过中耳界限,但一般不侵犯颈静脉球.光镜下将鼓室体瘤细胞分为二型:Ⅰ型细胞为神经内分泌颗粒细胞,巢状结构;Ⅱ型细胞为支持细胞.鼓室体瘤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

  • 标签: 耳影像学 临床表现 颈静脉-鼓室副神经节瘤 颈静脉球瘤 鼓室体瘤 颈静脉球体瘤
  • 简介:本期讨论二个鼓室体瘤的病例,一例是Glasscock—Jackson的分型标准的Ⅱ型鼓室体瘤,瘤体基本充满鼓室腔;另一例是Glasscock—Jackson的分型标准的Ⅳ型鼓室体瘤,瘤体从鼓室突出到外耳道并达外耳道口。

  • 标签: 耳影像学 鼓室体瘤 临床 分型标准 鼓室腔 外耳道
  • 简介: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共112例(120眼),应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房角关闭区域用粘弹剂和手指按压进行钝性分离。观察手术前后的房角及前房变化、视力、眼压及并发症情况,随访6月。结果均经统计处理。结果120眼手术顺利,术后追踪6月,全部患者术后视力提高,房角开放,中央前房加深,眼压控制良好,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具体适应证尚待进一步探讨。

  • 标签: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房角分离 青光眼 白内障
  • 简介:目的观察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及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月我院治疗的86例(86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表法将入选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43例(43眼)。观察组实施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照组应用超声乳化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眼压、视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眼压、视力对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眼压低于对照组,视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与房角分离术联合应用有助于控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提升患者视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 标签: 超声乳化术 房角分离术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眼压 视功能 并发症
  • 简介:角膜感染如果不能很快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可使角膜失去透明性而致盲。“微生物性角膜炎”、“感染性角膜炎”和“化脓性角膜炎”都是指角膜的化脓性感染。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使用“微生物性角膜炎”这一概念。这些感染的特征是角膜实质层的黄白色浸润,伴或不伴角膜上皮的缺损,常有炎性反应。(图1)微生物性角膜炎的最常见主诉如下(包括不同的严重程度):·眼红·疼痛·视物模糊·畏光·流泪这篇文章将回顾细菌性和真菌性角膜炎,

  • 标签: 微生物性 角膜感染 角膜实质层 细菌性角膜溃疡 角膜上皮 结膜瓣遮盖
  • 简介:目的:探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ST)测量正常角膜、顿挫期圆锥角膜、亚临床期圆锥角膜、临床期圆锥角膜的生物力学变化,分析不同进展期圆锥角膜生物力学特征,为更早期地诊断圆锥角膜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顿挫期圆锥角膜15眼为顿挫组,亚临床期圆锥角膜23眼为亚临床期组,临床期圆锥角膜40眼为圆锥角膜组,欲行近视激光手术和正常角膜志愿者40眼为正常组(对照组),应用CorvisST测定各组的生物力学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结果:正常角膜与顿挫期圆锥角膜生物力学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正常角膜与亚临床期组第二压平长度(AL2)、第一压平速率(AV1)、最大压陷曲率半径(HC-radius)、最大压陷深度(DA)间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正常角膜与圆锥角膜组除第二压平速度(AV2)、最大压陷时间(HC-time)、最大压陷屈膝峰间距(PD)差异无统计意义外,其余生物力学数据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DA对于圆锥角膜诊断效率最高(曲线下面积0.891±0.028)。结论:顿挫期圆锥角膜生物力学较正常角膜无改变,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生物力学较正常角膜部分参数有改变,但其参数单独诊断圆锥角膜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差。临床期圆锥角膜生物力学较正常角膜明显改变,DA诊断效率最高。

  • 标签: 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 圆锥角膜 角膜生物力学
  • 简介:眼外伤是一重要的、致残性的健康问题,可导致眼部重要结构和功能的持久性改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眼外伤的发生都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损失.了解眼外伤的流行病状况,对于眼外伤的防治非常重要.在国际眼外伤登记(WorldEyeInjuryRegistry,WEIR)尚未报道标准化的国际眼外伤流行病资料之前,现将部分国家分别进行的眼外伤流行病调查资料作一概述,同时强调预防儿童眼外伤的重要性.

  • 标签: 眼外伤 流行病学资料 致残 眼部 改变 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