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利用频域相干光学断层扫描(threedimensionalfrequencydomaincoherentopticaltomography,3D-OCT)评估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etinalnervefibrelayerthickness,RNFLT)的影响。方法:对83例83右眼接受LASIK治疗的受试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1wk;1,3mo行3D-OCT检查,测量视乳头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及12个钟点位RNFLT,利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配对t检验对术前及术后的数据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视乳头下方、颞侧、5:00~11:00位RNFLT均值无显著差异(P〉0.05),而视乳头上方、鼻侧、1:00~4:00位、12:00位RNFLT有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对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视乳头上方、鼻侧、1:00~4:00位、12:00位RNFLT分别行配对t检验得出,术后1d时视乳头上方、鼻侧及1:00~4:00位、12:00位RNFLT较术前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1,3mo时以上各方位RNFLT较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表明RNFLT变薄与屈光度及激光时间成正相关。结论:LASIK术后早期上方及鼻侧RNFLT变薄,但术后1wk恢复至正常水平,LASIK手术对RNFLT无长远影响。

  • 标签: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厚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计算机图像技术虚拟再现患者的解剖结构,通过64层螺旋CT影像资料技术实现模型,用于手术前的设计和手术模拟,在重建技术下行眼眶下壁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对经过筛选的30例眼眶下壁骨折患者进行计算机重建,并对其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制定手术方案。结果:眶下壁骨折患者30例通过计算机重建后,3D影像显示骨折线的走行方向、骨折范围、位置、类型及骨折块的移位等空间信息像,对临床处理起着较明确的指导作用,手术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计算机导航重建技术下行眶下壁骨折修复术术后重建效果良好,可显著提高手术的精确性与安全性,降低手术并发症。

  • 标签: 眶下壁骨折 计算机三维重建 64层螺旋CT
  • 简介:目的对临床可疑青光眼患者进行长期的偏振激光扫描仪联合个体化角膜补偿技术(scanninglaserpolarimetrywithvariablecornealcompensation,GDxVCC)随访,分析GDxVCC对该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门诊可疑青光眼的眼底检查视乳头杯/盘比(C/D)≥0.4,或双眼不对称且C/D差值〉10.2,静态视野检查结果正常患者68例,随访前后均用GDxVCC检查(采用相同的角膜补偿值)。如双跟C/D值相同,随机选取1眼,如C/D值不同,则选取C/D值大的1眼,对结果进行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2.5±7.0)个月,眼底C/D值为0.57±0.17。随访前后GDxVCC检查:椭圆平均值分别为50.33±7.72和49.66±8.12,上方平均值为58.72±13.56和58.18±12.01,下方平均值为60.71±11.31和59.13±11.95,神经纤维指数为30.85±19.62和33.03±21.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绝对数值上,椭圆平均值、上方平均值和下方平均值变小,神经纤维指数变大。其中7例(10.3%)诊断为青光眼,21例(30.9%)排除青光眼,40例(58.8%)仍需进一步随访。结论对临床怀疑青光眼的患者应长期进行随访,GDxVCC随访对青光眼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9,9:92—94)

  • 标签: 青光眼 偏振激光扫描仪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 简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是治疗近视的一种方法,因其术后有较好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并发症少,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发展前途的角膜屈光手术,但是LASIK手术后出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屡有报道。因此在行LASIK术前应详细检查周边视网膜,及时处理有潜在危险的眼底并发症,从而预防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我院眼科对LASIK术前所有患者常规面镜检查眼底,对眼底检查结果做详细记录,对所有视网膜裂孔及严重变性区均予及时处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眼底三面镜 检查结果 准分子 术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 简介:目的:观察倍频Nd:YAG激光联合YAG激光行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本组共105例,其中临床前期91眼,先兆期32眼,间歇期46眼,均先使用倍频Nd:YAG激光在拟行周边虹膜切孔处分层射击,最后用YAG激光穿透造孔,随访12mo,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术后1~6h眼压暂时性升高,24h后眼压下降,虹膜周切孔均通畅,房角无粘连,3眼周切孔处局限性晶状体混浊。结论:倍频Nd:YAG激光联合YAC激光行周边虹膜切除术是防止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安全有效的手术。

  • 标签: 倍频Nd∶YAG激光 YAG激光 周边虹膜切除术 闭角型青光眼
  • 简介:二、视盘边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OCT图像正常视盘边缘RNFL扫描以视盘中心点为圆心,作3.4mm为直径的环形扫描(如图1A)。扫描后RNFL图像经计算机处理,可见两条白线之间部分即为RNFL(图1B),从图中可见视盘边缘RNFL厚度在上方及下方较厚,在鼻侧及颞侧较簿。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临床检查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OCT图像 RNFL 计算机处理
  • 简介:由海军总医院全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主办的激光技术在耳鼻咽喉微创外科中的应用学习班将于2009年9月1-4日在河南省焦作市举行。该学习班为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编号:2009-07-01-083),授予Ⅰ类继续医学教育学分8分。联系方式: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6号海军总医院全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

  • 标签: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微创外科 激光技术 学习班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海军总医院
  • 简介:目的:研究老年黄斑变性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特征。方法:对经眼底荧光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确诊的老年黄斑变性患者43例45眼,其中湿性型28例30眼、干性型15例15眼,按年龄匹配的正常人30例43眼利用OCT分别进行检测。观察黄斑部神经纤维层(nervefiberlayerofmacular,MNFL)、色素上皮/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层(retinalpigmentepithelium/choriocapillaris,RPE/CC)及视网膜神经上皮层(retinalneurepitheliumlayer,RNE)的厚度变化。应用秩和检验比较其差异性。结果:MNFL厚度:湿性型老年黄斑变性组为76.5±51.7μm、干性型老年黄斑变性组为32.5±7.6μm、正常对照组为27.7±6.4μm,湿性型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RNE厚度:湿性型老年黄斑变性组为307.1±130.8μm、正常对照组为239.9±13.4μm、干性型老年黄斑变性组为223.4±22.6μm,湿性型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RPE/CC厚度:湿性型老年黄斑变性组为115.3±30.6μm、干性型老年黄斑变性组为81.7±20.4μm、正常对照组为76.4±11.5μm,湿性型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黄斑部神经纤维层厚度、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及色素上皮/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层厚度随着老年黄斑变性病程的发展,其厚度增加。OCT可以作为湿性型老年黄斑变性发生与发展的监测工具之一。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老年黄斑变性
  • 简介:目的:探讨激光消融与电解治疗倒睫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倒睫患者50例76眼,分为激光消融和电解治疗两组进行倒睫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眼部刺激症状、并发症及复发情况,共观察6mo。结果:激光消融组一次治愈率81%,复发率19%,总治愈率94%;电解治疗组一次治愈率49%,复发率63%,总治愈率72%。激光消融组一次治愈率和总治疗率显著高于电解治疗组,其复发率低于电解治疗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消融组患者无特殊不适,治疗部位无瘢痕产生及皮肤色素脱失;电解治疗组患者5眼出现轻度瘢痕。结论:激光消融治疗倒睫成功率高,患者术中无不适症状,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安全的临床治疗方法。

  • 标签: 倒睫 激光消融 电解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评价眼科激光对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方法对32例经眼底荧光血管照影明确诊断的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患者采用光凝治疗,治疗后预约定期随诊,并复查各项检查。结果治疗后视力增加17例,不变者10例,稍下降者5例,黄斑水肿明显减轻者21例,占65.62%;不变者5例,占15.62%;消失者6例,占18.75%,激光治疗后较激光治疗前的暗点数增加者20例,占60%,暗点数减少5例,占15.62%,不变者7例,占21.87%。并发症:激光治疗前有新生血管者5例,术后2例完全退缩。结论视网膜静脉阻塞早期行激光治疗可促进出血吸收,缩短病程,降低新生血管及玻璃体病变等并发症,是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视网膜 静脉阻塞 激光治疗
  • 简介: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虽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许多不足,通过对激光的认识和了解,使其有可能应用于白内障手术,Nd:YAG激光较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更加安全,对局部组织无损伤,手术时切口更小,手术后散光轻,操作简单.这一技术将使白内障手术效果更趋于完美.

  • 标签: 激光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组织损伤 散光 ND:YAG激光
  • 简介:目的:全激光TransPRK术治疗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及疗效的分析。方法:选择2012-12/2013-12在我院行全激光TransPRK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68例136眼,随访1a,观察眼部刺激症状、视力、眼压、haze和屈光度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无不适感54例108眼,14例28眼患者出现眼干涩、磨疼、异物感。两组患者术后3、6mo,1a裸眼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4,P=0.047)。术后3mo时裸眼视力最佳,术后6mo视力稳定。术后1a裸眼视力均达到0.8以上,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无明显下降。haze发病率低,多数在0-1级。通过对夜间视力、干眼、视疲劳等进行调查问答。满意度达85%。结论:TransPRK术因术中全激光,术后反应轻、视力恢复快、干眼、haze发病率低,在治疗高度近视方面,其安全性高,疗效满意,是治疗高度近视较为理想的表层手术方式之一。

  • 标签: TransPRK 高度近视 表层术 角膜 全激光
  • 简介:血管瘤虽属良性肿瘤,但手术易出血,如切除不彻底易复发,极少数尚可恶变[1],故临床处理较棘手.近年随着激光及鼻内窥镜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在鼻腔血管瘤的治疗上显示其优越性.1996年2月~2000年5月,我科采用鼻内窥镜下YAG激光治疗鼻腔血管瘤1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鼻内窥镜 YAG激光 鼻腔血管瘤 治疗方法
  • 简介:目的观察532激光在翼状胬肉术后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翼状胬肉术后1月结膜表现为Ⅱ、Ⅲ、Ⅳ级患者共72例97眼行532激光治疗。结果治疗前Ⅱ级35眼全部转变成Ⅰ级外观;治疗前Ⅲ级30眼转变成Ⅰ级10眼,转变成Ⅱ级15眼,无变化5眼;治疗前Ⅳ级32眼治疗后转变成Ⅲ级12眼,转变成Ⅱ级5眼,无变化15眼。结论激光治疗阻断新生血管,改善术后外观,对于Ⅱ、Ⅲ级患者降低了复发的风险,治疗效果显著,对于Ⅳ级患者抑制纤维增生,缓解了病情。

  • 标签: 翼状胬肉 532激光
  • 简介:<正>利用Nd:YAG激光对组织产生的热效应,治疗小儿鼻出血655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655例中男465例,女190例,年龄2~14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8年。出血部位均在鼻中隔前下区。出血原因;粘膜糜烂53例;小动脉破裂出血2例;血管糜烂伴肉芽600例。

  • 标签: 小儿鼻出血 出血部位 鼻中隔 破裂出血 出血原因 粘膜糜烂
  • 简介:目的:探讨Q开关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治疗后囊膜混浊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Q开关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囊膜混浊患者165例(193眼),记录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及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后囊膜一次性切开成功率为100%,所用激光脉冲数平均24±21.7次,激光总能量4~451mJ;②91.2%(176眼)视力较术前提高;③59.6%(115眼)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手术前后眼压变化与是否植入人工晶状体、所用激光脉冲数以及白内障手术与后囊膜切开术间隔时间有关;④19.3%(32眼)出现人工晶状体损伤.结论:Q开关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治疗后囊膜混浊安全、有效,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合理选择激光参数.

  • 标签: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 后囊膜混浊 统计学分析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损伤
  • 简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angiography,OCTA)是近几年来新兴的眼科影像学检查方法,OCTA具有无需造影剂、高分辨率、检查快捷、成像等优势,在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veinocclusion,RVO),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眼前节等领域应用潜力巨大,但OCTA也有应用的局限性。本文对OCTA的成像原理及特点做简单介绍,就OCTA的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网膜静脉阻塞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青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