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产期孕产妇出血病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20113月-20133月,20围产期孕产妇出血诊治经过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孕产妇出血均为原发性出血,与分娩方式无关,与气候关系密切。经过局部对症处理均结局良好。结论围产期孕产妇出血为临床常见病症,但突发比较常见。不必过分紧张,以局部对症处理为主。请耳鼻喉科协助明确病因仍属必要。出血多为良性原发性病变,不影响妊娠分娩。对症处理,预防为主。

  • 标签: 孕产妇 鼻出血 围产期 处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46出血患者院外发生压疮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干预对策。方法运用家庭访视方法,对出院后发生压疮出血患者,采用压疮高危因素量化评价表进行评价分析,查找危险因素。结果13项危险因素中排序前6为体位受限、年龄>70、大小便失禁、营养不良、意识障碍、运动障碍,为脑出血患者发生院外压疮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对脑出血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对患者及家庭照顾者进行健康教育,改善患者自身因素,提供社会支持等是预防脑出血患者发生院外压疮有效措施。

  • 标签: 脑出血院外压疮危险因素对策
  • 简介:自发性扁桃体出血目前病因不明,临床少见,工作中常因症状不典型而延误诊治。本文报道三考虑急性扁桃体炎引起自发性扁桃体出血,根据病情急缓,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并予止血、抗感染等对症治疗。

  • 标签: 出血 扁桃体 自发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酮症酸中毒病因、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方法对201110月至20144月西京医院产科7妊娠合并酮症酸中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酮症酸中毒发病诱因为急性或慢性感染、胰岛素不适当减量或突然中断治疗、饮食不当、胃肠疾病、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分娩、创伤、手术、精神刺激等;7患者积极治疗均痊愈,无死亡病例。结论妊娠合并酮症酸中毒患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血糖无规律性,不易控制,护理人员掌握诱因,密切观察病情,监测血糖,准确记录出入液量、及时有效做好医护沟通并准确实施各项治疗措施,是成功救治酮症酸中毒孕产妇有力保障。

  • 标签: 妊娠 酮症酸中毒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助产士门诊对疤痕子宫孕产妇分娩结局影响。方法将参加助产士门诊55疤痕子宫孕产妇作为观察组,配对选择未参加助产士门诊55疤痕子宫孕产妇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产前检查、孕妇学校等门诊宣教,观察组常规检查及宣教基础上增加助产士门诊进行个性化连续性助产服务,比较两组剖宫产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孕产妇满意度差异。结果观察组剖宫产及无指征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孕产妇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助产士门诊可以降低疤痕子宫孕产妇再次剖宫产率,提高满意度。

  • 标签: 助产士门诊 疤痕子宫 分娩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出现上消化大出血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总结1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资料,采用有效、系统护理方法,取得满意效果。结果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康复出院。结论冠脉支架植入术后采用传统抗凝治疗最主要并发症是上消化道出血,因此,抗凝治疗方面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患者抗凝剂,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制定落实有效护理措施尤为重要。

  • 标签: 冠脉支架植入术后 消化道出血 抗凝剂选择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隙感染护理。方法对我院2012~2015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隙感染12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12患者积极治疗配合有效护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隙感染微创有效,配合专业护理,提高了治愈率。

  • 标签: 椎间孔镜 腰椎间隙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1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患者均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并于栓塞术后3~7d行人工流产术。结果术中出血10~46(20.35±2.16)mL,术后1周复查血β-HCG水平(11873.53±1948.36)mIU/mL显著低于手术前(39767.53±4158.52)mIU/mL(P<0.05);所有患者月经周期于术后2~3个月恢复正常。未出现盆腔脏器坏死、下肢麻木等严重栓塞并发症。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能保留剖宫产子宫瘢痕部位妊娠患者子宫和生育功能,且安全可靠。

  • 标签: 子宫动脉栓塞术 瘢痕部位妊娠 血&beta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脑肿瘤出血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11月至20151月期间我院诊治110脑肿瘤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分期其临床特点,并且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保守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切除肿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9.09%,与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49.09%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率65.45%,与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23.63%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肿瘤出血确诊后,应该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切除肿瘤,清除血块,可以有效地提高临床治愈率,并且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脑肿瘤 出血 特点 手术治疗
  • 简介:耳带状疱疹又称Hunt综合征,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多发颅神经炎症,典型表现为头痛、耳痛、耳部疱疹、面瘫、耳鸣、耳聋及眩晕等,有的出现咽喉疱疹.本病临床表现复杂,易被漏诊、误诊,重者预后较差.现结合文献复习,对本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

  • 标签: 耳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HUNT综合征 临床表现 鉴别诊断 实验室检查
  • 简介:目的观察嗓音训练治疗功能性嗓音障碍疗效。方法对30诊断为功能性嗓音障碍患者进行嗓音治疗(嗓音卫生教育、改善呼吸及增强共鸣),并在治疗前后进行评估。结果30功能性嗓音障碍患者接受训练后嗓音障碍指数值(VoiceHandicapIndex,VHI)由67.8±10.1分降至30.7±8.2分,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功能、生理和情感上均有明显改善;同时最长发声时间(MaximumPhonationTime,MPT)由9.2±2.6秒延长至13.5±3.1秒,基频微扰由0.59%±0.07%降至0.42%±0.05%,振幅微扰由2.23±0.45降至1.78±0.27,噪谐比由0.185±0.088降至0.142±0.065,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嗓音训练能够降低嗓音障碍程度,改善嗓音质量,同时恢复患者交流和情感功能,增强与他人交流信心。

  • 标签: 功能性嗓音障碍 嗓音治疗 嗓音障碍指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通过一听障青年康复实践,探索成年听障患者听觉言语康复方法。方法利用短期培训传授听觉言语康复方法和技巧,以患者自主康复训练为主,定期进行康复指导和评估。结果经过3听觉言语康复,该患者与健听人交流基本无障碍,并能使用电话。结论听力损失为极重度聋但低频残余听力较好成年,通过验配合适助听器,掌握基本听觉言语训练方法,坚持科学系统学习训练,也有希望得到康复;聋儿听觉言语训练方法和技巧同样适用于成年听障患者。

  • 标签: 成年听障患者 听觉言语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与kegel训练促产后盆底肌力恢复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2月至20148月我科门诊行产后检查患者随机分为甲(80)、乙(80)2组,甲组阴道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乙组盆底kegel训练;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阴道电刺激联合生物治疗患者盆底肌力达到正常率显著高于kegel训练患者(P<0.01)。结论阴道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促产后盆底肌力恢复是一种安全、合理、高效治疗方案。

  • 标签: 电刺激 生物反馈 Kegel训练 盆底肌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后,微导管放置GDC栓塞颅内动脉瘤30。平均在3天之内行栓塞治疗。结果29栓塞成功,1栓塞过程动脉瘤破裂出血死亡,1栓塞术后出现大面积脑梗死,7栓塞术后梗阻性脑积水,术后动脉瘤再破裂出血1,余病例随访3个月,恢复良好21,轻度残疾3,重度残疾4,死亡2。结论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及效果好,并发症少。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效果 GDC
  • 简介:目的探讨脑外伤后重度感音性聋临床特点和诊疗措施.方法分析12(22耳)脑外伤合并重度感音神经生耳聋起病过程,听力损失情况,诊断经过,治疗措施和治疗效果,随诊6个月.结果本组中男8(15耳),女4(7耳),就诊时平均年龄32.7,就诊时平均听力损失64.5dB.本组绝大多数病例未能早期确诊,治疗后,12耳(54.5%)听力改善.结论脑外伤合并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是严重听力疾患,应提高警惕,尽可能早期确诊,早期治疗.

  • 标签: 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 临床分析 平均听力损失 早期确诊 诊疗措施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引流术应用气体置换方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安全性。方法通过对颅内压变化、所用气体安全性检测,术后并发症及气体与残余血肿吸收时长因素比较分析,评价微创引流术中气体置换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安全性。结果30采用微创术中气体置换方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无张力性气颅、颅内感染、脑脊液漏发生,残余血肿吸收时长明显缩短,无复发病例。结论微创引流术应用气体置换方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具有安全、简便,经济等诸多优点。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气体置换 安全性 评价
  • 简介:目的:本研究通过总结中国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致病因素,对同时携带两个基因双位点突变而导致耳聋病例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4000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基因突变情况,总结同时携带两个基因双位点突变而导致耳聋病例,分析致病基因和听力表型,评估此类家庭遗传风险。结果在4000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发现2耳聋患者同时携带两个基因双位点突变。其中1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携带SLC26A4基因c.1229C>T(p.T410M)/c.1079C>T(p.A360V)复合杂合突变,同时携带GJB2基因c.257C>G(p.T86R)/c.299_300delAT复合杂合突变。1患者携带GJB2基因c.235delC纯合突变,同时为线粒体DNA12SrRNAA1555G均质突变。结论对于常染色体双隐性基因双位点突变患者,其父母再生育耳聋后代风险将从传统25%上升为43.75%;同时携带线粒体基因突变耳聋患者,其母系成员则会同时携带线粒体基因突变。本研究揭示了遗传病因复杂性。

  • 标签: 耳聋 双基因突变 听力表型 遗传咨询 生育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