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通过B超测量面肌厚度的方法诊断面肌萎缩的可行性,并测量青年人面肌厚度的正常值,分析面肌厚度正常值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34名健康青年志愿者,记录所有志愿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及头围5种相关因素,用B超按设定方法测量每位志愿者双侧的额肌、降口角肌和降口唇肌,对测量结果及5种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从34名志愿者中随机选取5名,在1周后和2周后分别重复测量3组面肌,比较3次测量结果有无差异。结果①34名志愿者经B超测量3组面肌厚度,双侧额肌、降嗣角肌和降口唇肌厚度无显著差异(P〉0.05)。面肌厚度平均值为:额肌左侧(1.60±0.21)mm,右侧(1.62±0.22)mm;降口角肌左侧(2.60±0.50)mm,右侧(2.62±0.51)mm;降口唇肌左侧(1.51±0.23)mm,右侧(1.52±0.23)mm。②随机选取的五5名志愿者重复测量3次,3次面肌厚度测量结果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按性别分组,女性18例,男性16例,组间比较:男性3组面肌厚度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④体重指数与所测量的3块面肌厚度呈正相关性(P〈0.05),额肌、降日角肌、降口屠肌与体重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91、0.459及0.447;头围与面肌厚度无明显相关性。⑤选定的年龄段内(20-30岁)3组面肌厚度与年龄无相关性(P〉0.05)。证明20-30岁年龄段的青年人,面肌厚度不受年龄影响,该年龄段人群面肌厚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结论①B超测量面肌厚度具有可重复性和很好的稳定性;②正常青年人(20-30岁)双侧额肌、降口角肌和降口唇肌厚度无明显差异:③不同性别的正常青年人(20-30岁)面肌厚度有明显差异,男性的额肌、降口角肌、降口唇肌均较女性厚;④正常青年人(20-30岁)面肌厚度跟体重指数呈正�

  • 标签: 贝尔面瘫 肌萎缩 超声 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在不同厚下,后处理减影效果与低剂量研究。方法将我院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B、C、D、E五组,每组20例,A组为平扫、增强厚,间距同为0.625mm;B组1.25mm;C组2.5mm;D组3.75mm;E组5.0mm每组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进行图像采集,图像采集完毕后使用后处理图像重建技术(RetroRecon),除A组外余下4组均进行薄层重建至亚毫米厚0.625mm,使用AW4.5工作站对每组重建后图像进行后期减影处理,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使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同时比较每组单次扫描的CT剂量加权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五组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图像质量相仿并优于D、E组,其中A组辐射剂量最高,随后依次递减E组辐射剂量最低,对五组CTDIvol、DLP辐射剂量大小差异进行统计,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同厚下使用ATCM技术进行CTA扫描,能明显降低总曝光量和累计DLP,有效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而图像质量无较大差异,同时降低了球管的损耗延长了使用寿命。

  • 标签: 头颈部CTA 后处理重建 减影 低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