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麻插管患者术中置胃管营养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4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上消化道手术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按照术中置入胃管与营养管方式的不同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各有患者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手术中是按照常规方法进行胃管和营养管的置入;而实验组则是在借助了可视喉镜的辅助下,实施了胃管、营养管的插入。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插管时间为16.50±2.25min,一次插管成功率达到了60%;实验组患者的平均插管时间为7.25±2.13min,一次插管成功率达到了100%,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组患者术中出现的鼻腔出血、喉头水肿等情况的发生率也要显著的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视喉镜的辅助下巧胃管、营养管的需时较少,损伤小,成功率高。

  • 标签: 可视喉镜 胃管 营养管 巧插
  • 简介:目的验证自适应噪声下旬子识别阈测试方法的可靠性,获得自适应噪声下语句识别阈算法的正常青年男性参考。方法21名正常听力男性青年(平均年龄21±1.56岁)接受测试。采用嘈杂语噪声下汉语短旬识别测听材料,使用自行编制的自适应算法经言语测昕软件进行噪声下旬子识别阈测试。受试者每人每耳各测试2表。使用维验将获得的平均识别阈SNR‰与所采用材料的整体识别阈SNR50进行比较。结果自适应方法测得噪声下平均句子识别阈SNR50a为(-5.75±0.92)dB。左右耳识别阈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796)。正常青年男性95%医学参考范围为(-7.55dB,-3.95dB)。使用自适应算法获得的噪声下旬子识别阈略高于正常听力人群中通过多强度测试获得的识别阈(P〈0.0001)。结论该自适应噪声下语句识别阈算法快速、可靠,为临床提供了一种评价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的测听方法。

  • 标签: 噪声下言语识别 信噪比 自适应算法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28例行预防性T肠造口术病人的观察及术后回访,总结了该新治疗方法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4年4月我科28例急性肠梗阻及超低位直肠癌行预防性T肠造口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围手术期给予健康宣教、造口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28例患者均康复出院,平均住院天数11.2天。1例回肠造口行临时性缝合闭合后粪便自造口漏出,经凡士林纱布覆盖压迫后痊愈。1例出现轻度造口周围皮炎,经造口治疗师及时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对急性肠梗阻及超低位直肠癌行预防性T肠造口术的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能使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 标签: 肠造口术 腹壁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Nucleus24CA型人工耳蜗植入后电极阻抗、行为反应阈值(T-level,T级)及最大舒适级(C-level,C级)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内在联系,探讨其对术后调机的指导意义。方法对81例植入Nucleus24CA型人工耳蜗患儿,分别在术中、术后1、2、6个月进行电极阻抗阈值测试,收集术后对应T、C,并对其变化规律及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电极阻抗术中检测最低,术后1月开机最高,此后逐渐减低(P〈0.01);自蜗顶至蜗底各通道间电极阻抗无显著差异(P〉0.05)。各电极通道T、C随术后时间延长逐渐增高(P〈0.05),并与电极阻抗呈线性相关。结论测定电极阻抗是评估人工耳蜗刺激电极状态的有效手段;术后2月应同时调试T及C,此后则应对C进行重点调试。

  • 标签: 人工耳蜗 电极阻抗
  • 简介:颈胸部各种创伤、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后造成的气管狭窄是后天性气管狭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应用机械呼吸疗法,这种原因所引起的气管狭窄也日渐增多。气管狭窄为不可逆转的、进行性加重的病变,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狭窄组织,恢复气管管腔通气。因为病程是进行性加重,也有骤然发生气管完全梗阻的危险,所以手术宜尽早进行。

  • 标签: 气管狭窄 气管切开 治疗方法 T形管 外科手术切除 进行性加重
  • 简介:目的探索不同f2/f1比值对DPOAEs幅的影响,寻找最佳的测试参数,以得到最大的DPOAEs测.方法对12例(24耳)正常青年人进行不同f2/f1比值条件下的DPOAEs幅测试.结果当f1/f1=1.220时,DPOAEs幅最大(P<0.05或P<0.01).当f2/f1=1.232时,除了f2=2002Hz处以外,其DPOAEs幅与f2/f1=1.220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f2/f1的DPOAEs幅均较低,多数测与f2/f1=1.220时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f2/f1=1.220~1.232时,DPOAEs测最大,此范围为最佳测试参数值.

  • 标签: f2/f1比值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听力正常青年人
  • 简介: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经乳突外耳道联合径路、采用1期转蒂Z皮瓣结合2期植皮法在先天性外耳中耳畸形中的听力重建效果。方法2001年3月至2010年1月间,110例确诊为先天性外耳中耳畸形病例,分为纵行切口组(24例)和Z皮瓣组(86例)。所有病例按Schuknecht畸形分型,经乳突外耳道联合径路,根据术中听骨链情况行Ⅰ-Ⅲ型鼓室成形术。比较两组术前的畸形分型、听力结果、鼓室成形术式;并对两组近期、远期听力学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与纵行切口组比较,Z皮瓣组术前听力水平、畸形分型与乳突气化分类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近期听力,无论提高10dBHL以上或提高30dBHL以上,纵切口组与Z皮瓣组的近期听力效果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但远期听力效果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Z型皮瓣组的近期与远期听力效果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术前详尽的耳畸形程度判定、术中对有效中耳传音结构的最大程度保护及经乳突外耳道联合径路、1期转带蒂Z皮瓣结合2期植皮法具有良好优势,能结合其它方法的优点,在经过合理选择的病例中联合应用,获得较好的远期听力重建效果。

  • 标签: 耳畸形 联合径路 Z形皮瓣 听力重建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