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病例1:患者女,23岁。主诉:右眼周红斑伴痒2月。现病史:患者2月前始出现右眼周红斑,瘙痒明显。外院诊断“皮肤过敏”,予外用激素治疗后无好转,红斑扩大,并出现少许小脓疱,无畏寒发热,无头晕头痛,无视力下降、视物模糊。

  • 标签: 眼周 癣菌 真菌 感染
  • 简介:脉管异常相关综合征(syndromeassociatedwithvascularanomalies)是指血管瘤和/或脉管畸形合并其他组织和系统异常而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组症候群。其种类较多,几乎涵盖所有血管瘤或者脉管畸形,其中以脉管畸形相关综合征多见,且多数表现为混合性脉管畸形。临床上每种综合征非常少见,其临床症状错综复杂,需要结合彩超和MRI等综合考虑。这些综合征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多采用对症治疗。因此早期诊断和干预能改善该类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血管瘤 脉管畸形 脉管异常相关综合征 血管瘤综合征 血管畸形综合征
  • 简介:患者女,41岁.主诉:躯干部灰色斑片6月.现病史:患者6月前无明显诱因下腹部出现散在分布的淡红色斑片,甲盖大小,无痒痛等不适,红斑消退后,留有灰色斑片,渐增多,扩展至腰部、背部,部分融合成片,形状不规则,曾于外院诊断为色素性玫瑰疹等,先后给予氯雷他定、扑尔敏抗过敏、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窄普中波紫外线等治疗,缓解不明显,遂于我中心就诊.

  • 标签: 红斑 持久性 色素异常性
  • 简介:目的观察益气固方(协定处方)治疗虚不固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安全性。方法将164例虚不固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4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给予益气固方(协定处方)口服,300mL2次/d;对照组给予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口服,5mg1次/d。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1、2个疗程末2组患者荨麻疹活动度评分、临床疗效、复发率、安全性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4周末和8周末,2组UAS评分较前一时点显著降低。治疗8周末,2组临床疗效(P=0.030)、复发率比较(P=0.037)、安全性比较(P=0.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固方(协定处方)治疗虚不固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复发率低。

  • 标签: 益气固表方 慢性荨麻疹 表虚不固型 UAS 疗效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75岁。主因腋下、腹股沟褐色斑片2个月,于2015年7月23日就诊。2个月前,患者腋下、腹股沟出现褐色斑片,逐渐增多,无瘙痒疼痛等不适。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体格检查: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腋下、腹股沟可见棕褐色网状斑,颈部、乳房下、肘窝、及腘窝散在米粒至钱币大小棕褐色斑,部分融合,表面光滑无鳞屑(图1)。

  • 标签: 网状色素异常 褶皱部位 色素性疾病
  • 简介:人的皮肤具有屏障功能,它在保护皮肤抵御外界刺激及保持皮肤微环境的稳态中起到重要作用。银屑病是一种通过表皮角化细胞和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目前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最近的研究揭示了表皮屏障相关基因的缺陷与银屑病的风险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皮肤屏障功能的异常,与银屑病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能是银屑病发病的主要诱因之一。

  • 标签: 银屑病 遗传因素 皮肤屏障缺陷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53岁。主因前腰部红斑伴瘙痒5个月,于2009年3月26日来我科就诊。患者5个月前腰部扎腰带处出现红斑伴轻度瘙痒,红斑逐渐扩大,

  • 标签: 色素异常性红斑 灰色皮病
  • 简介:乙型肝炎X相互作用蛋白(hepatitisBX-interactingprotein,HBXIP)是一种新发现的癌蛋白,它能促进细胞增殖,过表达又可造成细胞变异,与血管异常增生以及癌症扩散相关。血管异常增生是许多皮肤病(如银屑病)病理演变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调节血管生成刺激性及抑制性因子成为这类疾病新的治疗途径。本文就HBXIP与血管异常增生性皮肤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标签: 乙型肝炎X相互作用蛋白 银屑病 血管异常增生
  • 简介:11例带状疱疹并发外肌麻痹患者均表现为眼睑及周围皮肤带状疱疹,疹后14天~2个月出现复视、斜视,持续4周~2个月。早期眼部外用、严重者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防止眼部后遗症的发生。

  • 标签: 带状疱疹 麻痹 眼外肌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9岁。因“双手足背部散在白斑、褐色斑7年”于2010年8月16日就诊。现病史:患儿自2岁时开始双手足背出现散在黄褐色斑点及色素减退斑,随年龄增长,皮疹逐渐增多、扩大,无自觉症状,夏季皮损加重,色素更深。

  • 标签: 色素异常症 遗传性
  • 简介:患儿,女,7岁,右眼睑周围皮肤红斑丘疹伴瘙痒2周,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后加重,皮疹扩大。取患者皮疹边缘皮屑行真菌学检查,直接镜检可见透明有隔真菌菌丝,真菌培养结果鉴定为须癣毛癣菌生长;取患儿家庭所饲养宠物兔耳部皮损皮屑及毛发行真菌学检查,直接镜检可见发内链状孢子,真菌培养结果为须癣毛癣菌。提取病原菌DNA,利用引物ITS4和ITS5进行rDNAITS区序列的PCR扩增,扩增产物测序后在Genbank核酸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比对。证实患者面癣病原菌与家兔被毛所携带的须癣毛癣菌同源性达99%。患者经抗真菌治疗后痊愈。

  • 标签: 须癣毛癣菌 眼睑 面癣 人兽共患病
  • 简介:对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除了基因突变之外,表观遗传改变也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肿瘤表观遗传的改变以DNA的异常甲基化为主,其主要的机制是由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超甲基化引起基因沉默。DNA的异常甲基化几乎存在于任何类型的人类肿瘤中,包括皮肤恶性肿瘤。现对DNA甲基化、DNA甲基化与肿瘤、DNA甲基化在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黑色素瘤和皮肤淋巴瘤等皮肤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DNA甲基化 表观遗传 基底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 黑色素瘤 皮肤淋巴瘤
  • 简介:报道1例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患者,男,12岁。手足背及四肢近端伸侧色素异常性皮疹11年。表现为手足背及四肢近端伸侧点状色素增加斑、色素减退斑与正常皮肤相间,呈网状外观;面部有雀斑样皮损。家系调查示13人中7人患病。诊断为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

  • 标签: 色素异常症 遗传性 家系调查
  • 简介:先证者,男,27岁。主因双侧手足背色素加深伴色素减退26年,于2008年8月来我院就诊。患者1岁时其父母即发现手背、足背有白色斑点,并逐渐增多,与身体发育成比例增大,无疼痛、瘙痒及其他等不适,皮损无季节性变化。

  • 标签: 色素异常症 遗传性 对称性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47岁。主因反复发作的双侧腋下及腹部皮损伴瘙痒10年,于2013年6月22日就诊。10年前因辛辣饮食后,患者左腋下出现散在红色小丘疹及小水疱,自觉瘙痒,曾于外院按"皱褶部网状色素异常"给予氧化锌软膏、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和莫匹罗星软膏治疗,一周后症状缓解。

  • 标签: 天疱疮 家族性良性慢性 皱褶部网状色素异常
  • 简介: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其致病基因定位在染色体1q11-1q21上,已经发现双链RNA特异性腺苷脱氨酶基因(DSRAD基因)的突变是该病的主要发病原因,笔者报到了一家族四代人中14人患病。

  • 标签: 色素异常症 遗传性 对称性
  • 简介:目的观察微等离子体联合甘醇酸治疗痤疮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痤疮瘢痕患者随机分为微等离子体联合甘醇酸试验组及微等离子体对照组,每组30例。微等离子体治疗使用闪耀离子束,每2个月治疗1次;甘醇酸治疗于每次微等离子体治疗后1个月进行,每项各进行3次治疗,全部疗程7个月。治疗结束后2个月随访,采用ECCA评分进行临床效果评价和不良反应观察。结果两组ECC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试验组ECCA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等离子体治疗痤疮瘢痕效果确切,联合甘醇酸治疗后疗效更佳。

  • 标签: 痤疮瘢痕 微等离子 甘醇酸 色素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