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宫保联合高频电波刀(LEEP)对宫颈前病变合并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宫颈前病变合并HPV感染患者74例按照病床单双号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LEEP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宫保局部涂抹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分析宫保联合LEEP治疗宫颈前病变合并HPV感染价值。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而试验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治疗前HPV病毒载量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远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HPV转阴率和总有效率(86.49%和91.8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1.35%和64.86%)(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保联合LEEP治疗宫颈前病变合并HPV感染效果确切,可以显著减少HPV病毒载量,提高HPV转阴率和总有效率,且安全可靠。

  • 标签: 宫保散 高频电波刀 宫颈癌前病变 人乳头瘤病毒 感染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64岁。主因双下肢红斑、水疱,伴疼痛3天,于2011年4月14日入院。患者因患风湿性关节炎10年,于入院前3天将野外采集的新鲜石龙芮捣碎,并加入红糖和白酒约按3:1:1浓度调配混匀,于当晚11点外敷双小腿并用纱布局部包敷。40分钟后自觉敷药处有灼热感,1小时后解开纱布,清水洗去发现敷药处皮肤红肿并出现数个米粒大小的水疱。次日晨起原敷药处出现

  • 标签: 接触性皮炎 石龙芮
  • 简介:我们自2000年4月-2003年4月用柴胡疏肝加减治疗斑秃1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诊断标准:根据赵辨制定.多突然发生,秃发区1至数个,呈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秃发区,直径1~2cm或更大.入选200例,随机分为两组.

  • 标签: 斑秃 柴胡疏肝散 加减治疗 疗效
  • 简介:临床资料例1患儿,男,11岁。主因双下肢灼热、红肿、疼痛4个月,伴溃疡1个月,于2015年3月28日就诊。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患儿双下肢阵发性疼痛,且皮肤潮红肿胀,皮温明显升高,伴皮肤皲裂。夜间皮肤灼热、剧痛难忍,影响睡眠,冷水浸泡双足后症状缓解。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红斑肢症,并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双氯芬酸钠等药物口服及中药外洗等治疗,未见好转。

  • 标签: 红斑性肢痛病 原发性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67岁。主因面部、四肢起褐色斑片3年,于2013年11月25日就诊。3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双下肢内侧起皮疹,自行外用'卤米松'后疗效不明显,皮疹逐渐发展至四肢,遂就诊于北京某医院,行皮肤病理检查后诊为'汗孔角化症',先后予'维甲酸、雷公藤多苷、秋水仙碱、沙利度胺、环孢霉素、来氟米特、甲氨蝶呤'口服,外用'尿素软膏、卤米松、地奈德、他克莫司'等,病情无明显改善,遂来

  • 标签: 汗孔角化症 浅表播散型 病例报告
  • 简介:患者,女,33岁,全身红斑、丘疹,脱屑伴瘙痒反复20余年,关节、畸形10余年,间断性发热2年。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总数升高显著,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大于1.5×109/L超过6个月。皮肤组织病理:真皮浅、中层血管周围及胶原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真皮胶原增粗及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诊断:播性嗜酸性细胞胶原病。

  • 标签: 播散性嗜酸性细胞胶原病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血栓形成
  • 简介:报告1例肌上皮。患者男,61岁。左耳前起肿物3年,溃疡1年,伴疼痛10余天。体检:左耳前1个直径约3.2cm大小类圆形浅溃疡面。皮疹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未见明显异常;结节状肿物位于真皮,边界大致清楚,肿瘤细胞呈上皮样或浆细胞样,排列成网状、梁索状或旋涡状,无腺体或导管分化;细胞中等大,核椭圆或短梭形,核分裂易见,胞浆红染,部分透明;有少量纤维间质,纤维间隔较纤细,部分玻璃样变性,将肿瘤细胞团分割成网状、条索状。免疫组化:肿瘤肌上皮标记物SMA、P63和calponin呈弥漫阳性,且细胞增殖指数Ki67约50%肿瘤细胞阳性。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等特点,诊断为肌上皮

  • 标签: 肌上皮癌
  • 简介:四逆被誉为疏肝剂之祖方,具有疏气机、理肝脾之效,主治肝胆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受阻、阳热内郁等证。男科临床上,肝失疏泄、阳气郁遏之证颇为常见,多为四逆治疗的适应症。笔者运用四逆治疗男科疾病,取得较好疗效。

  • 标签: 经方 四逆散 男科病
  • 简介:患者女,93岁。主诉:面部黑色丘疹2年。现病史:2年前无诱因鼻旁出现芝麻大褐色丘疹,无自觉症状。2年内皮损缓慢扩大,色素稍加深,现呈黄豆大小,无破溃史。起病以来,无其他不适。

  • 标签: 结节型 基底细胞癌
  • 简介:恶性萎缩性丘疹病(MAP)是一种罕见的、“毁灭性”的血管病变,可累及多个系统,预后不良。虽然早期多表现为皮肤损害,但全身受累也很常见,结果通常为致死性。病变极少累及外生殖器。作者报道1例45岁MAP男性患者,有多系统病变并伴有阴茎性溃疡。MAP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对该患者联合应用己酮可可碱和潘生丁未能有效控制疾病进展,患者最终死于MAP的肠道及胸腔内病变。对此病例应注意下列临床病程及治疗方案:

  • 标签: 恶性萎缩性丘疹病 男性患者 溃疡 痛性 阴茎 多系统病变
  • 简介:60岁女性患者,全身红斑、结节伴疼痛6个月。起病前1个月有左下肢车祸外伤史。皮肤科查体:左手腕部、前臂、双小腿、足背及左侧腹股沟各可见数个直径1~4cm、大致呈串珠样排列的暗红色结节,界清,质硬,触痛明显且有波动感,头颈部、腋窝及腹股沟可触及数个大小不等的增大淋巴结。左侧髋部结节组织病理:表皮缺失,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内可见大片密集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红细胞溢出,见大量抗酸杆菌。皮损组织分枝杆菌PCR-反向斑点杂交试验结果明确为胞内鸟分枝杆菌感染。予以阿米卡星、盐酸莫西沙星、克拉霉素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好转。

  • 标签: 分枝杆菌感染 播散性 非结核分枝杆菌 胞内鸟分枝杆菌
  • 简介:报告1例上唇粘液表皮。患者男,42岁。因上唇反复溃烂渗液10年余就诊。患者上唇唇中线处可见一大小约0.8cm×1.0cm的创面,表面可见黑色痂皮覆盖,中间有裂口深及唇肌,挤压有少量渗液,创缘界限清楚,稍高出创面,创周组织肉芽无明显异常。皮肤镜下可见创面血管粗大丰富,创缘有扩张的毛细血管。皮肤病理显示:真皮内可见较多大小不一的鳞状上皮细胞瘤团,其上见粘液细胞,并见粘液腔内较多粘液和粘液细胞,少许中间细胞,少许细胞呈异型;间质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白细胞浸润,病变浸润性生长到横纹肌。诊断:上唇粘液表皮

  • 标签: 粘液表皮癌 上唇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73岁。主因四肢、躯干水疱伴微痒3d,于2012年3月1日就诊。患者3d前无明显诱因躯干、四肢出现在大小不等水疱,伴微痒,未予重视。此后皮损逐渐增多,门诊以大疱性类天疱疮收入院。既往史:肾移植术后11年,长期服用吗替麦考酚酯胶囊(早晨服750mg,晚上服500mg)、他克莫司胶囊(0.5mg每日2次)及泼尼松片(5mg每日1次)。高血压病病史20余年,规律口服降压药物,血压控制良好。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四肢、躯干数十个黄豆大小水疱,疱壁紧张,部分为出血性,尼氏征阴性(图1a-1c)。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WBC3.3×109/L[正常值(4~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9.1%(50%~70%),淋巴细胞百分比15.8%(20%~40%)。

  • 标签: 带状疱疹 类天疱疮
  • 简介:我科从2004年10月—2006年6月自拟中药蠲方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5例,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蠲痛方 带状疱疹 后遗神经痛
  • 简介:患者女,79岁。左侧颞部肿物10年,增大4个月。皮肤科情况:左颞部见一3.5cm×3.0cm×0.9cm半球形隆起性红色肿物,基底浸润,表面伴糜烂。肿物病理学检查:真皮内瘤细胞呈巢团状生长,瘤细胞核大,胞浆少。免疫组织化学:Syn(+),CK20(+),EMA(+),CD56(+),CgA(+),Ki-6780%(+),TTF-1(-),S-100(-),MelanA(-),HMB45(-),CD20(-)。PET-CT检查提示多个淋巴结转移灶及肝内转移灶。诊断:皮肤Merkel细胞伴转移。

  • 标签: MERKEL细胞癌 转移 皮肤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