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白芍苷(TGP)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增生及分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影响,探讨可能涉及信号传导通路。方法用500U/ml干扰素(IFN)-γ诱导HaCaT细胞,不同浓度TGP(0.5~312.5μg/ml)作用于HaCaT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观察TGP对HaCaT细胞增生活性影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荧光免疫组化法检测HaCaT细胞表达ICAM-1水平。结果TGP在低浓度(0.5~25.0μg/ml)时对HaCaT细胞增生活性有促进作用,在高浓度(62.5~125.0μg/ml)时对HaCaT细胞增生活性呈抑制作用。0.5~25.0μg/mlTGP可显著降低HaCaT细胞表达ICAM-1水平(P<0.05,P<0.01)。结论TGP对IFN-γ上调HaCaT细胞分泌ICAM-1有显著抑制作用,可能是TGP抗炎作用机制之一。

  • 标签: 白芍总苷 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 细胞间黏附分子-1 Γ干扰素
  • 简介:为观察白芍苷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和安全性,我院对慢性荨麻疹患者采用该方法进行了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白芍总苷 慢性荨痳疹
  • 简介: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及对血清IgE影响。方法38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给予穴位埋线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第4周和第8周进行疗效评价,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IgE水平。结果治疗4周和8周时有效率分别为71.06%和78.95%。治疗后血清IgE水平降低,且治疗8周时下降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穴位埋线能明显降低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gE水平,且疗效安全、确切。

  • 标签: 穴位埋线 慢性荨麻疹 血清总IGE
  • 简介:目的检测及分析临床上常见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特异过敏原(sIgE)及IgE水平.方法用瑞典法玛西亚公司UNICAP100过敏原分析仪对新疆地区118例变应性皮肤病汉族和维吾尔族患者血清特异过敏原及IgE水平进行检测.结果118例变应性皮肤病汉族和维吾尔族患者血清多价过敏原均以食物组过敏原(fx5、fx2、fx7)和吸入组过敏原(pHad、hx2)阳性率较高,维吾尔族患者食入组过敏原(fx5)阳性率明显高于汉族,汉族患者吸入组过敏原(hx2)阳性率明显高于维吾尔族.血清IgE阳性率为78.9%,以荨麻疹和异位性皮炎最高,阳性率分别为93.4%和85.7%.变应原特异性IgE阳性率略高于IgE阳性率.结论对变应性皮肤病患者过敏原实验研究可以帮助临床合理寻找过敏原并对其进行预防、诊断及治疗.

  • 标签: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过敏原 IGE UNICAP 100过敏原分析仪
  • 简介:目的观察白芍苷联合他克莫司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50例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0.1%他克莫司软膏2次/d,治疗组在局部治疗同时口服白芍苷0.6g,3次/d,疗程为8周,随访6个月,观察其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6.30%和82.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停药后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为33.33%,对照组复发率为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芍苷联合他克莫司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 标签: 白芍总苷 他克莫司 口腔扁平苔藓
  • 简介:目的:观察地氯雷他定联合白芍苷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3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5例。治疗组口服地氯雷他定片联合白芍苷胶囊,对照组仅口服地氯雷他定片,疗程均为12周,分别于治疗后4周、8周、12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4、8周后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48、0.61,P>0.05)。治疗第1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7%,与对照组(73.8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P<0.05)。结论:地氯雷他定联合白芍苷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疗效明确、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好等优点,适合临床应用。

  • 标签: 地氯雷他定 白芍总苷 慢性荨麻疹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白芍苷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疗效及对复发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96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予窄谱中波紫外线(UVB)照射及外用保湿剂治疗,治疗组加用白芍苷胶囊口服,治疗3个月、6个月进行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PASI)评分,随访治疗后6,12,18及24个月内皮损复发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PASI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PASI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1),PASI较治疗3个月时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在治疗3,6个月时临床有效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治疗组在治疗后6个月时复发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12,18个月时复发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个月时复发率治疗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治疗组较对照组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有着明显改善,随疗程延长改善更显著;随着随访时间延长,治疗组复发率更低。

  • 标签: 白芍总苷 寻常型银屑病 临床疗效 复发率
  • 简介:目的:观察白花蛇舌草黄酮(FOD)对体外培养黑色素瘤A375和B16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方法:体外培养黑色素瘤A375和B16细胞,使用不同浓度FOD作用24h、48h,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影响。结果:FOD抑制黑色素瘤A375和B16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呈明显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结论:FOD能有效抑制黑色素瘤A375和B16细胞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 标签: 白花蛇舌草总黄酮 黑色素瘤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探讨斑秃患者皮肤镜征象表现及其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消失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初诊或复发后初诊斑秃患者初始皮肤镜征象以及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消失顺序,并分析其原因.结果斑秃发病男女比例相近,平均发病年龄为26.5岁,平均病程为32.6个月,临床类型以斑片型多见;斑秃患者皮肤镜征象出现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黄点(87.5%)、黑点(82.5%)、断发(77.5%)、短毳毛(76.25%)、感叹号发(45.0%),黄点、断发、短毳毛与斑秃病程呈负相关,感叹号发与轻拉发实验呈正相关,黑点、断发、感叹号发两两之间亦呈显著正相关.二苯环丙烯酮(DPCP)组患者随访期间内均未见明显新生毛发,而另外3组有1种或以上皮肤镜征象消失患者均伴有新生毛发增多.复方甘草酸苷组、复方倍他米松组、口服激素组中4种征象(黄点、黑点、断发、感叹号发)均有.患者治疗后征象最先消失比例最高为感叹号发,平均时间为治疗后7.3周,第二消失比例最高为黑点,平均时间为7.6周,第三消失比例较高为断发,平均时间为8.2周,最后消失为黄点,平均时间为8.4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感叹号发与病情活动度呈正相关,DPCP组患者病程长,病情活动度少,以重型及难治型患者大多数,治疗起效慢.治疗后皮肤镜征象消失与治疗方法无关,与治疗起效时间有关,开始起效时间约在7.3周左右.超过随访时间所有征象均未消失患者,说明病情活动未得到控制,需调整治疗方案.治疗起效后毛囊重新进入生长期,引起感叹号发首先消失,随之黑点、断发亦消失。

  • 标签: 斑秃 皮肤镜 感叹号发 治疗
  • 简介:应着重反映研究中创新内容和作者独到观点,不必列出本学科已成为常识内容;不要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论著类文章摘要内容应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发现(包括关键性或主要数据)和主

  • 标签: 文章摘要 关键词 研究方法 创新内容 重复题 撰写格式
  • 简介:本文简要介绍了蜱形态及生活史,并结合国内外近期文献及我科经验,对解除蜱叮咬常用方法作以归纳评价,并给出了残余口器处理意见和预防性给药方案。

  • 标签: 蜱叮咬 口器 预防性给药
  • 简介:黑甲是甲板或甲床呈灰黑色、棕黑色或黑色,可弥漫性或条带状或斑点状分布,可单发或多发。成年人甲母质中黑素细胞约有200个/mm2。任何引起黑素细胞活性增加或黑素细胞增生因素均可引起黑甲,例如真菌感染、理化因素、药物、系统性疾病、色素痣和黑素瘤等等。黑甲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可为甲良性病变,亦可为恶性程度极高甲黑素瘤。为让临床医生对黑甲有全面的认识,本文对不同病因引起黑甲及其临床表现作一综述。

  • 标签: 黑甲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皮肤科护理工作中护患沟通技巧。方法:总结护士在进行语言和非语言性沟通技巧。结果:有效语言沟通要注意语言情感性、保密性、通俗性和准确性;有效非语言沟通要注意面部表情、目光、距离、仪表和倾听。结论:恰当地运用沟通技巧,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能调动患者积极情绪,主动配合治疗,有利于患者身心康复,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护理 沟通 皮肤科
  • 简介:作者报道3例患者因酗酒引发4次炎症性皮肤病。每个病例发疹特征相似。患者用润肤剂和局部用类固醇治疗迅速起效,但用锌替代治疗无效。未发现其他营养缺乏。此外,长期缓解依赖于酒精摄入减少。作者推测这是长期酗酒一个独立皮肤表现,这一症状可能比之前认识更普遍。

  • 标签: 皮肤征象 过度饮酒 炎症性皮肤病 长期酗酒 类固醇治疗 替代治疗
  • 简介:隐球菌病(cryptococcosis)是一种重要世界性人兽共患感染性真菌病,可侵犯人体肺、脑、皮肤、骨骼等全身各脏器。因其强烈嗜中枢性,所致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cryptococcameningitis/meningoencephalitis,CME)约占隐球菌感染80%以上,具高病死率。现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及治疗几方面阐述隐球菌病诊治方面的进展。

  • 标签: 隐球菌病 新生隐球菌 格特隐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