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1 个结果
  • 简介:临床资料〈br〉患者,男,29岁。主因全身皮肤干燥、瘙痒,掌跖角化过度29年,于2013年12月4日就诊。患者出生后40d躯干部出现红斑基础上黄豆大小水疱、脓疱,易破疡、糜烂,未治疗;15d后水疱、脓疱可自行消退,留有全身潮红斑;之后皮肤反复出现水疱、脓疱、糜烂、红斑及脱屑;3年后水疱、脓疱逐渐减少,皮肤粗糙脱屑逐渐加重,并累及四肢,伴有明显瘙痒,冬重夏轻。冬季皮损加重时,双手掌皲裂深度达5mm,疼痛难忍,生活不能自理,全身有异味。曾在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不明,外用药治疗效果不佳。患者为第1胎,足月顺产,其父母为近亲结婚(表兄妹),家族中无类似情况,父母及妹均健。体格检查:身高:170cm,体重:65kg,智力正常,系统检查正常。皮肤科情况:面部脂溢性潮红伴脱屑,皮肤肥厚。肘部、臀部、膝部、腘窝及足踝部可见角化过度性斑块,脱屑明显。双手掌、足跖角化过度伴深在性裂隙,脱屑明显。双手掌指及指间关节屈曲变形,活动受限,指趾甲、头发及牙齿未见异常(图1a-1f);全身有明显酸臭味。右手背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颗粒层增厚,细胞变性、松解,棘层增生肥厚,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小灶状淋巴细胞浸润(图2a,2b)。直接免疫荧光:IgG、IgM、C3均阴性。诊断: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治疗:阿A胶囊20mg每日1次,与午餐同服,金霉素软膏及皲裂膏(本院自制制剂)外用,皮肤康洗剂按1:20比例稀释后洗澡。1个月后复诊,面部潮红变为淡红伴少许脱屑,关节部肥厚性斑块明显软化,裂隙变浅,异味亦较前减轻,但出现明显的口干症状,阿A减为10mg每日1次维持2个月。复诊时患者皮损明显好转,面部少许淡红斑伴脱屑,关节部肥厚性斑块已变平、变软,手�

  • 标签: 红皮病 鱼鳞病样 先天性大疱性 阿维A
  • 简介:目的厂解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asahii,T.asahii)菌丝生长与顶(spitzenk6rper)的关系。方法用荧光染剂FM4—64对YPD液体培养基培养后的Zasahii进行荧光染色,经不同浓度细胞松弛素D抑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结果。结果在T.asahii芽胞、芽管以及菌丝顶端和亚顶端均可见:到FM4—64荧光聚集;随着细胞松弛素D浓度的增加,其顶荧光逐渐消失。T.asahii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结论T.asahii存在与真菌极性生长密切相关的顶,其在控制菌丝生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阿萨希毛孢子菌 顶体
  • 简介:目的通过对阿A酸治疗银屑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进行系统评价,了解阿A酸治疗银屑病的有效性。方法将观察应用阿A酸治疗银屑病患者疗效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分析,将有效率作为观察指标。检索中英文文献应用Medline、Pubmed(1966—2004)、Ovid、TheCochranelibrary2004.妒、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04)、Vip全文数据库(1994-2004)、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数据库进行电子检索结合手工检索国内的期刊杂志和药厂提供的资料。应用Jadad量表的质量标准进行文献评价,RevMan4.2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比值比(D曰)和95%CI为疗效分析统计量。采用SPSS和SAS软件制作漏斗图分析潜在的发表偏倚。结果有4个阿A酸治疗银屑病研究的有效率的按亚组分类后,组间无异质(X^2=1.40,P=-0.71,/2=0%),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结果显示应用治疗阿A酸治疗银屑病的有效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93,95%CI(2.79,12.57)]。结论阿A酸治疗银屑病是有效的,其安全性还需进步评价,今后随着高质量的报告出现,可以不断的完善本评价。

  • 标签: 银屑病 META-分析 阿维A酸
  • 简介:银屑病是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该病目前治疗方法多样,其中A酸类药物已被广泛用于各类银屑病的治疗。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A酸类药物可分为第代非芳族A酸(A酸、异A酸和胺酯)、第二代单芳族A酸(阿A酯和阿A)、第三代多芳族A酸(阿达帕林、他扎罗汀)等三类。A酸类药物作为银屑病的线治疗药物,长期应用安全有效,但是长期使用也会产生诸多副作用。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用个体治疗方案。本文主要就阿A和他扎罗汀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做介绍。

  • 标签: 维A酸 银屑病 阿维A 他扎罗汀
  •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浸泡联合阿A口服治疗跖疣的临床疗效.方法:135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予中药浸泡治疗,B组予阿A胶囊口服治疗,C组予中药联合阿A治疗,共治疗12周.观察三组跖疣消退的情况,并对痊愈的患者随访3个月,观察其复发情况.结果:A组有效率69.8%,B组有效率68.3%,C组有效率88.1%.A组与B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C组、B组和C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复发率36.4%,B组复发率36.8%,C组复发率8%,A组与B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C组、B组和C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浸泡联合阿A口服治疗多发性跖疣疗效好,且复发率低.

  • 标签: 跖疣 中药 阿维A
  •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配合A酸乳膏治疗跖疣的疗效。方法对129例多发性跖疣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每日给予中药浴足后,将A酸乳膏适量涂于疣上面,轻揉片刻;对照组则每日只给予中药浴足。,2组中药浴足均每次0.5h,45℃〈温度〈55℃,30d为1个疗程,用药12周判定疗效。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有效率为76.1%,对照组有效率为48.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23,P〈0.01)。结论中药配合A酸乳膏治疗跖疣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跖疣 中药 维A酸乳膏
  • 简介:目的:探讨用红蓝光联合0.05%A酸乳膏治疗痤疮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将60例门诊痤疮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给予红蓝光交替照射联合0.05%A酸乳膏治疗,对照组单独应用0.05%A酸乳膏治疗,在给予同等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得当的护理,治疗4周后判断疗效.结果:实验组的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5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6,P〈0.05),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痤疮患者应用红蓝光联合0.05%A酸乳膏治疗可以提高痤疮的疗效,缩短疗程,配合得当的护理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红蓝光 痤疮 护理
  • 简介:目的:评价阿A联合中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VIP、CBM等国内大型数据库,纳入以阿A结合中药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作为治疗组的临床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2005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采用RevMan5.3及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个随机对照试验,2108例患者,RevMan偏倚风险评价显示文献质量普遍较低。meta分析显示与单纯阿A治疗相比,阿A结合中药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有效率方面,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RR=1.10,95%CI(1.04,1.16),P〈0.01];在显效率方面,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RR=1.34,95%CI(1.20,1.51),P〈0.01];在改善PASI评分方面,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MD=-2.35,95%CI(-3.64,-1.06),P〈0.01]。Begger检验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结论:阿A结合中药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可能是种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有效疗法,但仍需要更高质量证据支持。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寻常型银屑病 阿维A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 简介:黏附介导的微生物定植在病原菌感染的起始阶段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能黏附到宿主多个组织器官,导致全身性播散,引起梅毒螺旋(Tp)的感染。因此如何能在感染早期通过阻断Tp黏附到宿主成分从而避免传播成为近年研究热点。TP0136蛋白作为三种已知能黏附到细胞外基质纤连蛋白的Tp蛋白之,在Tp的黏附定植和病原体感染早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TP0136蛋白作为Tp重要的黏附蛋白在梅毒致病机制、临床检测和疫苗开发中的研究价值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TP0136蛋白 梅毒螺旋体 致病机制 临床检测 疫苗开发
  • 简介:背景:额部纤维脱发(FFA)是种获得性瘢痕性脱发,目前被认为是毛发扁平苔藓(LPP)的种临床变异。本研究旨在调查FF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比较其与LPP的异同点。方法:从8例FFA患者和8例LPP患者的头皮损害处取活检标本行显微镜检。2例FFA和4例LPP皮损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尽管FFA和LPP患者的临床特征明显不同,但两种疾病的组织病理学表现相似。FFA和LPP的普通镜检都显示毛囊峡部及漏斗部炎性淋巴细胞浸润,外毛根鞘存在凋亡细胞,毛囊周围同心圆状纤维变性使毛囊结构毁坏,从而继发瘢痕性脱发。相对LPP而言,FFA显示较少的滤泡性炎症和较多的凋亡细胞。部分LPP患者表皮滤泡间炎性浸润,FFA患者则无此特征。2例FFA患者直接免疫荧光检测阴性,4例LPP患者中2例显示免疫球蛋白和(或)补体沉积。结论:FFA较LPP的凋亡细胞增多而炎症轻微,并伴有少量表皮滤泡。尽管作者未找到FFA与LPP间明确的组织病理学差异,但FAA的组织病理学表现相当有特征性。

  • 标签: 扁平苔藓 临床变异 纤维化 病理学研究 脱发 毛发
  • 简介:背景:口服异A酸(OI)是目前治疗中重度寻常型痤疮的最佳疗法。以1.0~2.0mg/kg体重治疗个疗程后,约50%-85%患者得到持久治愈。研究已表明〈1mg/kg体重的剂量难以治愈,持久治愈需进行第二疗程治疗。目的:描述需进行OI第二疗程治疗的菲律宾痤疮患者的情况。方法:以图表式资料回顾并分析了过去10年间在私人皮肤科诊所(SSJ)接受OI治疗的寻常型痤疮患者的情况。所有患者给予总剂量1mg/kg体重(累积总剂量120mg/kg体重)的治疗。结果:240例用OI治疗的患者参与本研究,193例完成了全部疗程。

  • 标签: 口服异维A酸 痤疮患者 前治疗 二疗程 菲律宾 寻常型痤疮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7岁.因掌跖弥漫性坚硬角化斑块6年余,于2004年6月8日就诊.患者出生1个月后掌跖出现皮肤干燥,散在硬化斑块.不久皮疹逐渐加重,硬化斑块扩大、融合,至6个月大时皮疹弥漫整个掌跖,部分近端指间关节伸侧出现钱币状硬实斑块.

  • 标签: 弥漫性掌跖角化症 治疗 指节垫 斑块 皮疹 患者
  • 简介:患者男,12岁。因全身起红斑脓疱2年,加重1周入院,皮肤组织病理学:表皮内可见嗜中性粒细胞移入,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可见嗜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诊断:脓疱型银屑病,经过阿A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 标签: 儿童脓疱型银屑病 丙种球蛋白 阿维A胶囊
  • 简介:目的:观察小剂量阿A治疗角化性湿疹的疗效、用药的安全性。方法:将236例角化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H。和H: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西替利嗪(10mg/次,每天1次)、赛庚啶(2mg/次,每晚1次)、甲氰咪呱(0.2g/次,每天3次)三联治疗,局部外用二丙酸倍他米松乳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A胶囊20mg,每日随中餐顿服,2周后疗效不显著者加至30mg/d,皮损消退后改为10mg/d。比较两组在治疗后及停药4周、8周后的疗效。结果:停药后4周、8周,观察组在症状体征总积分、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值均〈0.01)。治疗后未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阿A治疗,能有效增强角化性湿疹的疗效,并有定预防复发作用,且安全性好。

  • 标签: 小剂量 阿维A 角化性湿疹
  • 简介:目的:探讨阿A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中重度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8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4例和对照组89例,治疗组给予阿A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口服治疗,对照组仅口服阿A胶囊。2周为1疗程,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估以及患者满意度评价,并随访3个月。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X^2=11.40,P〈0.05)。治疗后2、4、6周,治疗组患者满意度评价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随访3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为6.0%,与对照组28.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8.15,P〈0.01)。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X^2=2.36,P〉0.05)。结论:阿A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中重度痤疮效果优于单用药,且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痤疮 中重度 阿维A 甘草酸苷
  • 简介:临床资料患儿,女,14岁。主因左下眼睑处红豆大小棕褐色丘疹2年余,于2014年7月8日就诊。2年前,无明显诱因患儿左下眼睑出现米粒大小丘疹,缓慢增长,无自觉症状,近半年来增长迅速;曾搔抓后破溃、出血并结痂,但始终未消退。起病前局部无明确外伤史。患儿既往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系统检查无异常,浅表淋巴结无增大。

  • 标签: SPITZ痣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22岁,福建人。主因双下肢皮疹渐增多1年余,于2014年7月11日就诊。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双下肢屈侧出现散在黄豆大黑褐色丘疹,无明显痒痛,未诊治。后皮损逐渐增多增大变硬,偶感疼痛,曾就诊外院按"湿疹、瘢痕疙瘩"予外用药物等治疗,皮损无明显好转。

  • 标签: 卡波西肉瘤 免疫抑制相关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