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外来务工者下肢丹毒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81例在皮肤科门诊确诊的外来务工的下肢丹毒患者和162例经检查无丹毒的在职外来务工体检者进行对照研究,采用单因素logistic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通过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4个变量:长时间站立或行走(OR5.49,95%CI2.24-13.23)、肥胖(OR3.14,95%CI1.36-9.23)、浸渍型足癣(OR9.54,95%CI3.83-27.64)、足部多汗或潮湿(OR4.66,95%CI2.03-11.33)外来务工者下肢丹毒的发病有关。结论:下肢及足部局部免疫力下降外来务工者下肢丹毒的发病密切相关。

  • 标签: 丹毒 发病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通过流行病学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探讨生殖道感染发病的危险因素,提出有针对的干预建议。方法:定量研究通过对3类人群4744例育龄妇女的调查问卷、妇科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得到7种常见生殖道感染发病率的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研究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定性研究采用个人访谈、小组访谈和机构观察的方式,对5类人群共166人进行了有关生殖道感染流行情况和危险因素的调查。结果:深圳市一般人群育龄妇女的7种常见生殖道感染率是27,6%,宫颈感染率是5.0%。感染的危险因素深圳的气候条件、研究对象的文化程度、初次性生活年龄、未婚性生活、最近3个月有新伴、乱、不使用安全套和有人流史有关;细菌阴道病使用宫内节育器有关;医疗机构服务人员对性病患者存在歧视现象,私人诊所不按规定处理医疗垃圾。结论:应加强道德和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安全套使用率,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对医疗垃圾的管理。

  • 标签: 生殖道感染 危险因素 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 简介:目的:调查并分析广州地区吸毒戒毒人群梅毒感染现况及其危险因素,以便加强对该人群梅毒防治工作。方法:通过方便抽样,组织广州地区吸毒和强制戒毒人员、社区美沙酮门诊戒毒人员,进行面对面健康教育,知情同意后填写结构式问卷收集其人口学特征及性行为学信息,采集血液,用TRUST和(或)TPPA检测梅毒抗体,SPSS17.0分析资料。结果:共调查吸毒戒毒人员473例,发现梅毒感染者41例,梅毒感染率8.7%,梅毒知识知晓率为38.1%。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OR=2.49、95%CI(1.03-6.05)]、职业分布[OR=3.41,95%CI(1.32-8.89)]、偶尔使用安全套[OR=23.24,95%CI(8.90-60.81)]以及共用针具[OR=6.20,95%CI(3.37-11.49)]等4个因素感染梅毒有关。多因素分析则发现性别、职业分布、安全套使用频率、吸毒方式以及吸毒年限5个因素梅毒感染相关。结论:广州地区吸毒戒毒人群感染梅毒普遍,感染梅毒的危险因素性别、吸毒方式等有关,需要结合实际开展梅毒防治工作。

  • 标签: 梅毒 流行 吸毒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黄褐斑患病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黄褐斑干预策略,采取有针对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例黄褐斑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日光、情绪、睡眠不足、过敏史、怀孕、月经异常、放环避孕为黄褐斑的危险因素。预防对策防晒、好心情、保证充足的睡眠、适量豆制品的摄入为黄褐斑的保护因素。

  • 标签: 黄褐斑 危险因素 分析 预防对策
  • 简介:目的:探讨高龄患者在子宫切除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高危因素,为降低患者感染的发生率,以期提高该类妇科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医院收治的高龄子宫切除术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腹腔感染分成两组,其中感染组有22例,非感染组患者64例,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和分析,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统计腹腔感染相关的因素。结果:86例进行子宫切除术高龄患者中,感染的发生率为25.58%;其中感染组中高龄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术前进行化疗、肺部感染,非感染组患者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镇痛、胃部排空延迟的感染例数进行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血红蛋白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输血量、术中出血量和谷丙转氨酶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术前化疗、肺部感染、手术时间过长、血红蛋白过低都是高龄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高龄患者在子宫切除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相关的影响因素较多,要求医务人员在整个治疗过程加强感染的控制工作,降低腹腔感染的发生率。

  • 标签: 腹腔感染 高龄 子宫切除术 危险因素 干预对策
  • 简介:鉴于目前社会上一些人的性关系比较复杂,人们对如何把握自己的性行为还存在着极其模糊的认识。笔者从临床医学及心理的角度,揭示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恋等超越法规的性行为所导致的不良后果以及恶劣影响,以唤起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责任心,使之克制自己性行为的盲目和随意

  • 标签: 性行为 心理卫生 法律责任 思想政治教育
  • 简介:系统红斑狼疮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弥漫结缔组织病,神经系统受累时称为神经精神狼疮(NPSLE)。NPSLE患者临床表现多样,美国风湿病学会定义了19种常见表现,包括头痛、认知功能障碍、情绪障碍、癫痫发作、脑血管病变等。遗传因素、自身抗体、血脑屏障受损、血管病变、炎症反应等因素均参与了NPSLE的发病,主要通过炎症反应和抗磷脂抗体相关的血栓-缺血两种发病机制致病。炎症反应主要采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缺血性病变主要采用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改善,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对症治疗。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疾病活动程度或疾病累积损害程度、合并其他严重NPSLE或病史、中高滴度抗磷脂抗体阳性等。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仍需进一步完善大规模、统一标准的高质量研究以加深对疾病的认识。

  • 标签: 神经精神狼疮 危险因素 炎症 抗磷脂抗体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匐行血管瘤(AS)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5例已确诊为匐行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5例患者中女3例,男2例,平均年龄(18.60±4.98)岁,病程2-6年;均具有典型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皮损表现为簇集或小片状红斑,其上见多发针头大小红色斑点,呈撒胡椒粉样,边缘匐行性向外扩展。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浅层,尤其乳头层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无炎细胞浸润、红细胞外溢及含铁血黄素沉积。结论:匐行血管瘤少见,诊断需要临床病理密切结合。临床医生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可避免误诊误治。

  • 标签: 匐行性血管瘤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 简介:1性文化生殖观不同的性文化孕育和产生不同的生殖观。远古时代的崇拜,直接包含着生殖崇拜。生殖崇拜和生殖器官崇拜都是远古时代人类崇拜的重要内容:生命是神圣的,所以创造生命的活动也是神圣的。红山文化出土的孕妇裸像反映原始人类对女性生殖功能的赞美和崇拜。

  • 标签: 生殖健康 女性生殖功能 生殖崇拜 生殖器官 文化 生命
  • 简介:目的:分析妊娠期梅毒危险因素及不同治疗时机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就诊的妊娠合并梅毒病例62例进行观察,回顾本组患者病例资料,其中38例在妊娠≤12周予以青霉素抗梅毒治疗(A组)、24例在妊娠〉12周行抗梅毒治疗(B组)。分析两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并分析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A组孕妇足月分娩率为89.47%,高于B组(66.67%),组间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孕妇不良妊娠结局较B组低(10.53%vs33.3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86.84%)正常新生儿率高于B组(57.89%);且A组(2.63%)先天梅毒儿发生率明显较B组(21.05%)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文化程度低、抗梅毒治疗时间晚和高RPR滴度均是导致妊娠期梅毒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论:妊娠期梅毒不良妊娠结局危险因素主要有文化程度低、抗梅毒治疗时间晚和高RPR滴度等。早期足量规则的抗梅毒治疗能有效避免不良妊娠结局,提高新生儿存活率,避免先天梅毒儿。

  • 标签: 妊娠期梅毒 妊娠结局 治疗时机 危险因素
  • 简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原因.高危型持续感染致宫颈上皮内瘤样变3级(CIN3)导致宫颈癌风险最大;低危型一过性感染及其轻微病变有自然消退可能.行为危险因素是HPV致宫颈癌的辅助因素,其中性行为是其最相关的因素,精液中成分诱导宫颈癌发生;其他辅助因素如吸烟、口服避孕药、卫生条件差和免疫功能低下,均与CIN3、宫颈癌的发生风险相关.HPV的检测以hC2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对不同筛查对象制定了不同筛查方案.HPV是迄今为止人类癌瘤中唯一可以完全确认的致癌病毒.子宫颈病变及子宫颈癌是完全可以预防、治愈和消灭的人类癌瘤.

  • 标签: 行为危险因素 人乳头瘤病毒 子宫颈癌 宫颈上皮内瘤样变 免疫功能低下 一过性感染
  • 简介:目的:探究常山县妊娠期女性生殖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院接收治疗的100例生殖系统感染的妊娠期女性患者,以及同期无生殖系统感染的健康孕妇100例。对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测定其血清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以及体重指数。采集患者阴道分泌物标本做细菌培养,观察患者生殖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结果:文化程度较低、有分娩史、流产史、年龄≥35岁、以往有生殖系统感染、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和贫血均为妊娠期生殖系统感染的高危因素。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35岁、以往有生殖系统感染史、流产史、分娩史、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贫血和合并妊娠期糖尿病是患者妊娠期生殖系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生殖系统感染患者在细菌培养中,排除培养基污染情况,一共分离出89株病原菌,其中大肠埃希菌占67.42%,数量最多,肺炎链球菌占2.25%数量最少,其余分别为6.74%的肺炎克雷伯菌,6.74%的粪肠球菌,4.49%的变形菌属和3.37%的屎肠球菌。结论:妊娠期生殖系统感染的因素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在治疗发生生殖系统感染孕妇时应当顾及到胎儿的安全,并对孕妇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

  • 标签: 女性 生殖系统感染 妊娠期 危险因素 预防对策
  • 简介:目的:探讨男性年龄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按照男方年龄将接受常规IVF-ET治疗的188对夫妇分为四组:年龄〈31岁组53例,31~35岁组78例,36~40岁组37例,〉40岁组20例。分析男方年龄对IVF-ET治疗结局的影响。结果:本研究中各组间女方年龄、不孕年限、内膜厚度、基础FSH值、Gn总量、获卵总数、MII卵数、可移植胚胎率、优质胚胎率等结果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男方精液体积、精子密度、前向运动精子比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36~40岁组(9.3±3.0)和〉40岁组(9.5±2.6)的正常形态精子比率显著低于〈31岁组(13.5±2.8)和31~35岁组(12.6±2.7)(P〈0.05),而且36~40岁组的受精率(76.6%)显著低于〈31岁组(83.1%)和31~35岁组(81.4%)(P〈0.05)。另外,〈31岁、31~35岁、36~40岁、〉40岁组的着床率分别为:50.91%、41.32%、21.35%、23.4%(P〈0.05),妊娠率分别为64.15%、62.82%、40.54%、45.0%(P〈0.05),均呈一定的下降趋势。而各组间的流产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正常形态精子比率及IVF的受精率、胚胎着床率及妊娠率呈现下降的趋势,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 标签: 男性年龄 精子质量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受精率 着床率 妊娠率
  • 简介:近年来,机会真菌感染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机体的免疫系统在防御和清除入侵的病原真菌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获得免疫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真菌感染获得免疫的相关。本文从获得免疫在机体抵御真菌感染中的作用、遗传免疫缺陷真菌感染的易感性以及真菌感染的免疫治疗等方面对获得免疫真菌感染的相关进行评述,以期从机体免疫应答和免疫防御方面找到突破口,为真菌感染的诊治找到新靶点。

  • 标签: 获得性免疫 真菌感染 疫苗
  • 简介:目的:研究前列腺增生病并发急性尿潴留前列腺梗塞的高危因素分析,并探讨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间入院治疗的前列腺增生并发急性尿潴留的患者53例设为实验组及前列腺增生无尿潴留的患者41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空腹血脂、髂内动脉粥样斑块检出情况,分析发生前列腺梗塞危险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在前列腺大小、平均年龄、IPSS评分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实验组的PS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高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同型半胱氨酸、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方面,实验组患者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甘油三酯、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异常率及髂内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50.94%、77.36%、56.60%、71.70%,对照组分别为19.51%、12.19%、19.51%、19.51%。实验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增生急性尿潴留患者发生前列腺梗塞的风险因素高于前列腺增生无尿潴留的患者。合理的饮食、体育锻炼及心理干预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急性尿潴留 前列腺梗塞 危险因素 干预措施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皮肤血管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近1年来于本单位皮肤科就诊的过敏紫癜、变应皮肤血管炎、荨麻疹血管炎患者共84例的临床资料,同时收集40例健康人为对照,比较不同皮肤血管炎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结果:(1)84例皮肤血管炎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者占53.6%。(2)各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健康体检人群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荨麻疹血管炎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其余各组皮肤血管炎患者(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意义。(4)所有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患者出现临床观察指标阳性比例高于血浆D-二聚体水平正常者,而血浆D-二聚体水平正常且仅出现皮损的患者比例高于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且仅出现皮损的患者(P〈0.05)。(5)临床观察指标阳性的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者占67.7%,A组(发热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D组(ESR水平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用于辅助诊断皮肤血管炎,尤其是荨麻疹血管炎,且在合并系统损害的皮肤血管炎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更高。

  • 标签: D-二聚体 血管炎 相关性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牙源皮瘘临床特点,减少误诊。方法总结2011年3月—2014年2月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牙源皮瘘临床特点、误诊、治疗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9例因面部皮损到皮肤科就诊的患者,经口腔科治疗牙病后,皮损均治愈。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牙源皮瘘患者常因牙齿症状不明显而在皮肤科、外科等诊治,最终被误诊、漏诊。早期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可使患者避免服用不必要的抗生素及手术治疗。本病应与多种皮肤病相鉴别,接诊时应详细询问病史。

  • 标签: 皮瘘 牙源性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总结和分析局限型白癜风进展的临床特征。方法采取调查问卷方式收集1367例局限型白癜风门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局限型白癜风进展的临床特征。结果由局限型发展到散发型白癜风782例(57.21%),平均4.701年;由局限型进展到肢端型白癜风199例(14.56%),平均6.721年;局限型发展为节段型191例(13.97%),平均2.034年;局限型发展为泛发型33例(2.41%),平均7.18年;有162例(11.85%)仍是局限型白癜风。结论大多数局限型白癜风是寻常型白癜风的早期,少部分是节段型白癜风的早期。随着时间的进展以及相关可能诱因的影响,进展为散发型白癜风占多数。局限型白癜风平均经过7~8年,能进展为泛发型白癜风。因此,白癜风应尽早治疗,控制其发展。

  • 标签: 白癜风 局限型 回顾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