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5 个结果
  • 简介:敏感性皮肤是常见的皮肤异常状况,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发红,容易产生瘙痒、烧灼、刺痛、紧绷等感觉.其特征是主观症状明显,客观症状轻微,受到外界轻微刺激就会产生强烈反应[1-4].一般认为敏感性皮肤是内外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诱发因素复杂多样.

  • 标签: 敏感性皮肤 流行病 发病机制 抗原 剂量
  • 简介:目的首次报道3例大观霉素治疗淋病失败病例,对其原因进行了研究分析。方法以氧化酶试验和糖发酵试验鉴定3株淋球菌,用琼脂稀释法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3株菌均氧化酶阳性,糖发酵试验仅分解葡萄糖,鉴定为淋球菌。药物敏感性试验3株淋球菌均对头孢曲松敏感,对环内沙星耐药;2株淋球菌为耐大观霉素淋球菌,其中1株亦为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第3株淋球菌为大观霉素敏感菌株,但为PPNG及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病史提示第3例患者是因为药物注射不当或吸收剂量不足而至治疗失败。结论大观霉素治疗淋病失败的原因有耐药问题,还有注射不当。

  • 标签: 大观霉素 淋病 药物敏感性 淋球菌
  • 简介:眼部外形关系到美容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多数单睑者,由于眼裂小,上睑皮肤下垂臃肿,给人疲惫、呆板、无神的感觉,而重睑者则给人以活泼有神的印象。因此,重睑术在增加容貌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重睑术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对单一核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的影响,探讨单一核细胞在HSV-2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用HSV-2(333株)感染单一核细胞,于病毒感染1,3,5,7日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TNF-a、IL-6的含量。结果HSV-2感染后1日,单一核细胞分泌TNF-α水平显著降低。HSV-2感染后1,3日,单一核细胞分泌IL-6水平显著降低,以后,病毒感染单一核细胞分泌TNF-α、IL-6水平逐渐增高,到第7日达到对照组水平。结论HSV-2能抑制单一核细胞分泌TNF-α和IL-6。而这两种细胞因子在HSV-2致病和机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单纯疱疹病毒2型 单一核细胞 细胞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2004年初至2005年末剖宫产指征的掌握情况。方法:对552例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指征在各方面大大放宽,社会因素、臀位、胎儿宫内窘迫、羊水过少、脐带绕颈、相对头盆不称、高龄初产等成为剖宫产的主要指征。结论:必须提高医务人员对剖宫产的认识,在医患配合的条件下,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在一定程度下可使剖宫产率有所下降。

  • 标签: 剖宫产 指征 原因
  • 简介:日趋严重的青少年性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矫治性犯罪青少年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本文就青少年性犯罪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主体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主体外的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针对青少年性犯罪的原因,笔者提出了相关的矫治对策,主要是加强法制和性教育,开展心理矫治和社会帮教。

  • 标签: 青少年性犯罪 原因 矫治
  • 简介:目的通过对梅毒螺旋体(treponemapallidum,TP)脂肽激活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以及脂肽所诱导的免疫耐受对信号通路的影响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完善TP感染人体的免疫学过程,解释TP感染人体后引起的血清固定现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不同浓度的TP脂肽刺激经PMA诱导THP-1细胞转化的巨噬细胞,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并通过阻断CD14受体后,检测巨噬细胞对合成脂肽的反应能力以及合成脂肽耐受刺激后诱导巨噬细胞产生免疫耐受的能力。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分子。结果3种合成脂肽诱导巨噬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IL)-β及IL-8的能力随着脂肽浓度升高而递增。CD14受体阻断后,IL-1β及IL-8分泌水平均明显减少。合成脂肽经耐受后刺激的IL-1β及IL-8分泌水平明显低于直接刺激的细胞因子的水平。合成脂肽在耐受刺激下,其巨噬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分子toll样受体2(tolllikereceptor2,TLR2)和核转录因子kappaB(NF-κB)P65的蛋白表达显著减少。结论3种合成脂肽均能诱导巨噬细胞产生IL-1β及IL-8。合成脂肽通过激活巨噬细胞膜表面CD14受体分子,活化下游信号通路,从而诱导细胞因子产生。合成脂肽能够诱导巨噬细胞模型产生免疫耐受,其可能机制为通过TLR2激活下游NF-κB信号通路,减少炎性细胞因子产生

  • 标签: 梅毒螺旋体 脂肽 免疫耐受 血清固定
  • 简介:目的:比较两种方法对评价剖宫产术中出血量的准确性,分析术后出血发生率及影响术中出血量的主要因素。方法:将本院需施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联合称重、羊水血细胞比容(HCT)换算法评估剖宫产术中出血量;对照组采用目测法评估剖宫产术中出血量,同时测定产前和产后6h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和血小板数量,比较两种方法估值的准确性,并分析引起出血的因素。结果:试验组产妇术中出血量为(486.18±276.35)mL,对照组产妇术中出血量为(285.23±147.04)mL,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6h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较产前有所下降,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血小板数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为41.0%和9.0%。出血原因统计结果显示子宫收缩乏力是子宫术中出血的主要原因,占总人数的63.50%。结论:目测法对评价剖宫产术中出血量具主观性和一定的误差,而联合称重法、羊水血细胞比容(HCT)换算法比目测法具有客观性和正确性。子宫收缩乏力是剖宫产产中出血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剖宫产 术中出血 目测法 联合称重法 羊水血细胞比容法 原因
  • 简介:性变态犯罪是一种发生率低但危害很大、社会影响恶劣的犯罪类型。笔者首先分析了性变态犯罪人的犯罪原因,包括主体原因和主体外原因。然后针对性的提出了矫治对策,包括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

  • 标签: 性变态 犯罪心理 矫治 对策
  • 简介:目的通过对广州市全职与兼职妓女之间特征性差异的分析,找出淋病和滴虫病在全职妓女中显著高发的危险因素。方法1998年3月至1999年月10月,我们对纳入本次研究的妓女进行了性病检测和采访式问卷调查。根据有无额外固定收入,我们把妓女分为兼职和全职两类。我们采用单元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感染淋病和滴虫病的危险因素,分析无固定收入与感染淋病和滴虫病的关系。结果共有442名全职妓女和524名兼职妓女参与了本次研究。全职妓女的淋病和滴虫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兼职妓女。与兼职妓女相比,大多全职妓女受教育程度低,有静脉吸毒史,接待的嫖客多为商人,卖淫场所主要在按摩洗浴中心,无固定性伴。在双变量分析模型中,辍学年龄、嫖客类型、卖淫场所和无固定收入状态与淋病感染密切相关。而静脉吸毒史和在过去12个月中无固定性伴、无固定收入状态是与滴虫感染密切相关的决定因素。结论妓女中淋病发病率的不同取决于全职妓女与兼职妓女之间不同的文化程度、嫖客类型和卖淫场所。全职妓女中滴虫病的相对高发与她们大多无固定性伴或有静脉吸毒史相关。本次研究表明,应将促进安全套在妓女和嫖客中的使用和提高妓女的健康保护意识作为性病/艾滋病防治的主要策略。

  • 标签: 妓女 滴虫病 性病 淋病
  • 简介:除了经典的8种性病外,现在把只要通过性传播而引起的20多种疾病称为性传播疾病,其中疥疮等也归为性传播疾病的一种。疥疮是疥虫寄生在人体皮肤表皮层内所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皮肤病。寄生在人体上是人型螨,寄生在动物身上是动物疥螨,也可传染给人。解放前疥疮流行,解放后生活条件提高及扫黄打黑,1960年左右北方各大城市几乎看不到疥疮。近10多年来疥疮死灰复燃,疥疮患者明显增多,易复发。现就2005年11月-2006年11月在我皮肤科就诊的981例疥疮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如下。

  • 标签: 临床分析 疥疮 传染性皮肤病 人体皮肤 生活条件 死灰复燃
  • 简介:目的了解梅毒多变的临床特点,进一步认识该疾病。方法对125例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梅毒硬下疳可多发,少数可以留疤,除生殖器外还可以发生在乳房。病例中一患者因乳房赘生物并逐渐破溃而就诊,临床拟诊寻常疣、湿疹、帕哲特病待排,病理诊断为亚急性炎症,然患者血清学检查显示RPR1:64(+)及TPPA阳性。二期梅毒疹可表现为银屑病样疹、环形红斑、脓疱、扁平湿疣等,其发疹部位可在躯干、掌跖部,也可在头面部。皮疹可与硬下疳重叠出现(13.2%)。结论梅毒临床表现多样化,因此须多加注意。

  • 标签: 梅毒 多样性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Bowen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误诊情况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诊治的4例Bowe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年龄52~78岁,皮损为单发,无内脏转移,病程中均存在误诊,误诊为“皮炎、湿疹、银屑病、Paget病”等。结论:Bowen病临床特异性差,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诊断本病的金标准,医务人员应加强对Bowen病的认识,对疑诊患者应及早病理检查,以早发现、早治疗。

  • 标签: BOWEN病 临床 病理 误诊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梅毒发病的特点,提高对梅毒的认识,以减少误诊.方法:对38例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梅毒患者男女比例为1∶1.92,年龄主要集中在21~40岁,传播途径以卖淫嫖娼及其他非婚性接触为主.一期梅毒9例(23.68%),主要表现为生殖器部位的硬下疳;二期梅毒29例(76.31%),以掌跖梅毒疹、扁平湿疣、斑疹样皮损为主.其中5例被误诊,误诊率为13.16%.结论:早期梅毒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为减少误诊,漏诊,提高对早期梅毒临床皮肤损害的认识,并对高危人群的梅毒血清学筛查是非常必要的.

  • 标签: 早期 梅毒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重症药疹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3~2009年收治的38例重症药疹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致敏药物以别嘌呤醇(31.6%)、卡马西平(13.2%)为常见,其中别嘌呤醇致药疹的潜伏期较长;早期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助于病情的迅速控制;人免疫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适用于有严重并发症患者。结论重症药疹的预后与及时停用致敏药物、糖皮质激素用量等多项因素密切相关。

  • 标签: 重症药疹 临床表现 预后
  • 简介:目的:了解梅毒的发病及临床特点,以探求及早控制本病的措施.方法:对本院1997年1月~2002年12月间的452例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临床分析.结果:452例梅毒中一期梅毒174例,占38.5%,二期梅毒198例,占43.8%,一、二期梅毒共存者6例,占1.3%.潜伏期(隐性)梅毒74例,占16.4%.结论:正规足量的驱梅药物治疗,一期梅毒治愈恢复明显快于二期梅毒.

  • 标签: 梅毒 分期 症状 诊断标准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