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观察达帕林凝胶联合奇霉素间歇冲击疗法治疗重度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0例重度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5例,给予奇霉素分散片口服,0.5g/次,1次/天,每周连服3天后停药4天;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外用达帕林凝胶,每晚睡前用1次.治疗前后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调查,比较两组用药1月、2月后的综合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月后,治疗组有效率45.71%,对照组有效率3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月后,治疗组有效率82.86%,对照组有效率6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指数总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但以治疗组下降明显,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指数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帕林凝胶联合奇霉素间歇冲击疗法治疗重度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依从性好,生活质量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 标签: 寻常型痤疮 阿达帕林凝胶 阿奇霉素分散片
  • 简介:目的厂解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asahii,T.asahii)菌丝生长与顶体(spitzenk6rper)的关系。方法用荧光染剂FM4—64对YPD液体培养基培养后的Zasahii进行荧光染色,经不同浓度细胞松弛素D抑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结果。结果在T.asahii芽胞、芽管以及菌丝顶端和亚顶端均可见:到FM4—64荧光聚集;随着细胞松弛素D浓度的增加,其顶体荧光逐渐消失。T.asahii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结论T.asahii存在与真菌极性生长密切相关的顶体,其在控制菌丝生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阿萨希毛孢子菌 顶体
  • 简介:目的了解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asahii,zasahii)菌丝生长与脂筏(rapidlifts)的关系。方法用荧光染剂Filipin对YPD液体培养基培养后的zasahii进行荧光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结果;在菌悬液中分别入入不同浓度的两性霉素B(0.2、0.5、1、2μg/L)进行干预并荧光染色,对比观察干预前后菌丝的生长变化。结果Zasahii芽管、假菌丝以及菌丝顶端和分隔部位可见到Filipin荧光聚集;经不同浓度两性霉素B干预后,Zasahii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随着两性霉素B浓度的增加Zasahii的生长抑制越明显,顶端和隔膜部位荧光消失,而菌体内见散在荧光。结论脂筏在调控zasahii菌丝生长、分枝以及假菌丝继续出芽生长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阿萨希毛孢子菌 脂筏 生长
  • 简介:目的:评价颞筋膜游离移植术在祛除鱼尾纹的效果。方法根据颞部鱼尾纹的范围大小切取相应面积的颞筋膜,游离移植入颞部鱼尾纹区域。结果使用颞筋膜游离移植术可使眼轮匝肌收缩所产生的鱼尾纹最大限度的消失,随访5年无复发。结论在鱼尾纹祛除术中游离颞筋膜移植于颞部鱼尾纹区域,能够达到祛除鱼尾纹的目的,术后效果满意、持久。

  • 标签: 颞中筋膜 移植 鱼尾纹
  • 简介:传统的磨削术主要是用砂纸、砂轮去掉皮肤上的浅表瘢痕,由于其并发症较多,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普遍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晶磨削、激光磨削不仅表现出较好的磨削效果,而且并发症相对较少,目前正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瘢痕 皮肤磨削术
  • 简介:目的:比较CCL27、CCR10在鲍温病患者皮损及正常皮肤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鲍温病发病的联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ABC法检测14例鲍温病患者组织和7例正常皮肤CCL27、CCR10的表达.结果:鲍温病患者皮损,CCL27、CCR10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皮肤(t=-4.34,P〈0.01;t=-12.32,P〈0.01),CCL27、CCR10的表达水平差别明显小于正常皮肤(t=4.20,P〈0.01).结论:CCL27、CCR10在鲍温病患者皮损的高表达可能与鲍温病发病密切相关.

  • 标签: CCL27 受体 CCR10 鲍温病
  • 简介:目的:研究TGF-β1和MMP-2在病理性瘢痕表皮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1和MMP-2在病理性瘢痕表皮的表达,并与其在表浅性瘢痕、正常皮肤表皮的表达进行比较,分析其规律。结果:TGF-β1在病理性瘢痕表皮角质细胞的阳性率及表达强度均较表浅性瘢痕和正常皮肤明显增高(P值均〈0.05),MMP-2在病理性瘢痕表皮的表达也出现增强,但与表浅性瘢痕、正常皮肤表皮比较,阳性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强度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F-β1和MMP-2在病理性瘢痕表皮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表达增高,提示它们可能参与了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表皮可能是多种细胞因子的重要来源。

  • 标签: 病理性瘢痕 瘢痕疙瘩 增生性瘢痕 TGF-Β1 MMP-2 表皮
  • 简介:一本临床医生看得懂、用得上的统计书《临床医学研究的统计分析和图形表达实例详解》。由周登远、崔壮、焦振山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出版,定价43元。本书分为预备篇、统计分析篇和统计绘图篇。预备篇介绍了统计学基本知识、统计方法的选择和如何采用EpiData或SPSS建立数据文件;统计分析篇以SPSS18文版为介绍对象,实例解说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生存资料和诊断试验的统计分析,涵盖了临床医学科研90%以上的数据分析内容;

  • 标签: 科学出版社 统计分析 临床医生 医学研究 实例 图形
  • 简介:目的:探讨卡泊三醇治疗前后银屑病皮损Caspase-3和bcl-2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12例银屑病患者经卡泊三醇治疗前后皮损及非皮损区皮肤Caspase-3和bcl-2表达进行检测。结果经卡泊三醇治疗后银屑病患者皮损角质形成细胞bcl-2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Caspase-3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卡泊三醇治疗银屑病的可能作用机制之一是促进bcl-2诱导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

  • 标签: 银屑病 卡泊三醇 CASPASE-3 BCL-2
  • 简介: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及核因子-κB(NF-κB)在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特应性皮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blotting法检测22例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及非皮损,以及12名正常皮肤组织PPAR-γ、NF-κB的表达。结果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组PPAR-γ的阳性表达计数为0.738±0.069,低于正常对照组的0.869±0.048和非皮损组的0.802±0.026(P〈0.05);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组NF-κB的阳性表达计数为0.937±0.039,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735±0.015和非皮损组的0.796±0.068(P〈0.05);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组PPAR-γ和NF-κB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组PPAR-γ表达减弱、NF-κB表达增强在发病过程可能起一定的作用,为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皮炎 特应性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核因子-ΚB
  • 简介:目的:探讨PCR+膜杂交法CT/UU/NG三联检测在临床性病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PCR+膜杂交法和实时荧光PCR法检测CT、UU、NG,并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一致性以及相关性。结果:PCR反向膜杂交法和实时荧光PCR法的CT、UU、NG的筛查结果接近(P〉0.05),而男女筛查结果差异较大(P〈0.05)。结论:PCR反向膜杂交法操作简便,筛查快速、准确,有与实时荧光PCR法相当的检测准确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膜杂交法 人乳头状病毒 PCR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