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病历摘要患者男性,26岁。主诉抽搐、意识障碍2d,于2008年4月29日至我院急诊科就诊。患者2d前在田间喷洒除草剂“百草枯”后20min突然倒地,全身抽搐、双眼发直,呼之不应,伴小便失禁,持续约10min,清醒后烦躁、间断喊叫,不识家人,问话不答。

  • 标签: 黑变病 黑色素瘤 中枢神经系统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探讨颅脑对冲伤与冲击伤再手术的原因和预见性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颅脑对冲伤与冲击伤再手术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本组18例采用GOS评定,随访6个月~2年,良好5例,轻残5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5例。结论,颅脑外伤同时具备减速性损伤,冲击伤侧的颅骨骨折,时间短,对冲伤侧的硬膜下血肿宽度大于10cm,意识昏迷时再手术可能性大。

  • 标签: 脑外伤 对冲伤 冲击伤
  • 简介: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改善重症肺炎患者睡眠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12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实施预见性护理。比较分析2组患者睡眠质量。结果: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睡眠质量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重症肺炎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睡眠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重症肺炎 睡眠质量
  • 简介:FredPlum(1924-2010,图1)是美国神经内科医师,以研究意识障碍和昏迷而闻名天下,他的研究使意识障碍成为神经内科的范畴。Plum对意识障碍的研究有三大贡献:一是发现和命名了“闭锁综合征(locked-insyndrome)”;二是与苏格兰的神经外科医生BryanJennett(1926-2008)一起发现和命名了“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vegetativestate)”;三是挑战了医学伦理学,反对维持无自主意识的生命,支持“生前预嘱(livingwill)”和“死亡权(righttodie)”,影响了全世界的行医准则。

  • 标签: 卒中 闭锁综合征 持续植物状态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前预见术中动脉瘤破裂有效预见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外科接受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的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的预见因素如动脉瘤位置、动脉瘤子阜、顶颈比、指向、术前Hunt-Hess评级、高血压病史及手术时机等进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在75例患者的88个动脉瘤夹闭术中,有16例患者的16个动脉瘤发生术中破裂(占动脉瘤18.2%,占患者22.9%),所有患者术后Rank评分为0分51例,2分8例,3分5例,4分3例,5分5例,6分3例.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病史(P=0.036,优势比(OR)=0.408),术前Hunt-Hess评级(P=0.041,OR=0.426),动脉瘤指向(P=0.008,OR=0.341),瘤体是否具有小阜(P=0.008,OR=0.517),手术时机(P=0.000,OR=0.316)以及动脉瘤顶颈比(P=0.028,OR=0.163)都是IAR发生的预见性因素,动脉瘤的位置(P=0.187)不是预见性因素.结论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术前Hunt-Hess评级为重症,动脉瘤指向术者,瘤体具有小子阜,早期手术以及顶颈比在1.97±0.67范围内的动脉瘤在术中较易发生破裂,术中破裂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标签: 前循环动脉瘤 显微动脉瘤夹闭术 术中破裂
  • 简介:目的意识障碍(30分钟以上)是诊断脑挫裂伤的主要依据之一.许多经CT扫描证实了的脑挫裂伤病人,并无明显意识障碍史,故应在临床工作中引起注意.方法我们自2000年7月~2002年8月共收治脑挫裂伤脑筋150例,均经临床症状,体征,腰椎穿刺及头颅CT检查,按全国脑外伤会议的诊断标准以有否意识障碍将其分成意识障碍和非意识障碍两组.结果在职150例中意识障碍组89例,占593%;无意识障碍组61例,占40.7%.意识障碍组有以下特点(1)、多发挫裂伤(包括脑干损伤);(2)广泛性皮层损伤;(3)对冲性脑挫裂伤;(4)挫裂伤并发颅内血肿和骨折.无意识障碍组特点(1)损伤多为局灶性;(2)损伤单发;(3)损伤在"哑区";(4)损伤并发的颅骨骨折多为线状.结论过去临床诊断脑挫裂伤的依据是意识障碍必须在30分钟以上,而无意识障碍的脑挫裂伤被忽观往往误诊为脑震荡.自CT扫描应用于临床后,将脑挫裂伤的诊断向前推进一步,为无意识障碍的脑挫裂伤提供了诊断依据,故在临床上对怀疑脑挫裂伤的病人,有条件的应及早做颅脑CT检查.

  • 标签: 意识障碍 脑挫裂伤 临床评价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长期意识障碍患者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3年1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66例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超过2周的患者的头部MRI资料,统计MRI横断位扫描T2WI像中脑干、丘脑、基底前脑、胼胝体、大脑皮层下及大脑皮层等区域的异常信号表现,以颅脑损伤后6个月患者是否清醒分为清醒组与非清醒组,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患者头部MRJ中的损伤灶位置与清醒与否的OR值,明确对预后有影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头颅MRI中脑干腹侧及背侧、双侧基底前脑、双侧丘脑、胼胝体、双侧大脑额叶区域损伤和未损伤患者在清醒组与非清醒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干背侧损伤、丘脑右侧损伤、胼胝体损伤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RI表现可较客观、准确地反映脑损伤程度和预测患者的预后,脑干中上段背侧、胼胝体、丘脑有损伤灶的患者预示着难以清醒。

  • 标签: 颅脑损伤 意识障碍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究对颅骨缺损伴脑积水同期手术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程序的临床效果及对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10月安溪县医院收治的颅骨缺损伴脑积水同期手术患者36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分析对象,18例患者围手术期开展脑外科常规护理模式,作为对照组,18例患者围手术期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作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及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进行脑外科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手术治疗总有效率(72.22%)明显低于实施预见性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3.54±3.25)d,平均住院费用(9864.25±352.65)元,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PSQI总分为(15.21±3.67),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56%,护理满意度为94.44%,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2.22%和77.7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骨缺损伴脑积水同期手术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程序进行临床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手术疗效及睡眠质量,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 标签: 颅骨缺损伴脑积水 同期手术患者 预见性护理
  • 简介:病例患者,女性,43岁,因“被发现神志不清1h”于2013年6月22日就诊,当时查体:收缩压60mmHg,舒张压测不清。神志不清,周身湿冷,双眼紧闭,舌咬伤,四肢可见自主活动,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颈部无抵抗感,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意识丧失 首诊 休克 神志不清 自主活动
  • 简介:目的探讨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TBl)后长期意识障碍患者脑十听觉诱发电位(BAEP)表现与预后清醒的关系。方法分析63例重型TBI后意识障碍超过2周患者的BAEP表现,主要为BAEP中Ⅰ、Ⅲ、Ⅴ波各波峰潜伏期(PL),Ⅰ~Ⅲ、Ⅲ~Ⅴ波峰间潜伏期(LPL)及Ⅰ波与Ⅴ波波幅比。预后以TBI后6个月患者是否清醒为标准,分为清醒组与未清醇组,组间运用两独市样本t检验以筛选出有意义的指标。结果本组患者清醒率为34.9%(22/63),BAEP指标异常焉夏为66.7%(42/63)。双侧Ⅰ、Ⅲ、Ⅴ波PL,Ⅰ~Ⅲ波、Ⅲ~Ⅴ波IPL及Ⅰ/Ⅴ波幅比均正常的21例中有16例清醒(清醒率为76.2%),双侧Ⅴ波PL异常的8例及双侧Ⅲ~Ⅴ波IPL异常的7例均未清醒.单侧Ⅴ波消失的2例未清醒。清醒组与未清醒组间比较发现双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Ⅴ波PL及Ⅲ~Ⅴ波IPL。结论BAEP的Ⅴ波PL及Ⅲ~Ⅴ波IPL变化可客观、准确地反映脑损伤的程度及预测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颅脑损伤 意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