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  最初烟雾病的诊断是依据脑动脉造影,而且早在1969年日本学者Suzuki和Takak就已经根据脑动脉造影建立了烟雾病脑动脉造影的分期.除了分期之外,DSA也提供了烟雾病某些特殊的血管改变.……

  • 标签: 烟雾病 脑血管造影术 分期
  • 简介:目的探讨运用cT血管造影(CTA)诊断破裂脑动脉瘤。方法对怀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16例病人施行CTA检查,采用PhilipsTomoscanAVP1螺旋CT机,120kV,200mAs,层厚1.5mm,螺距1.重建间隔0.05mm。造影剂为欧乃派克100ml,2.5—3.0ml/s的速度经肘正中静脉注入,16—18s后扫描。数据经计算机工作站处理后以MIP和SSD法显示,由放射科医师和神经外科医师共同阅片。结果本组16例病人共检出13例16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8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1例,左侧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合并右侧颈内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合并同侧颈内动脉床突周围段芽孢状微小动脉瘤2例。10例脑动脉瘤做了开颅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5例,生活自理2例,重度残废2例,植物生存1例。未手术的3例病人,其中1例Hunt-HessV级者术前准备时死亡,1例放弃治疗死亡。1例基底动脉梭形膨大者保守治疗,遗有脑干受压症状。结论CTA具有快速、简便、安全、可靠的优点,可作为破裂脑动脉瘤和急诊手术前首选的检查。

  • 标签: 脑动脉瘤 CTA 蛛网膜下腔出血 诊断
  • 简介:目的探寻一种创伤小、对神经功能影响小的验证兔脑血管痉挛的造影方法。方法将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均建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对照组兔经股动脉行椎动脉造影,而实验组经左锁骨下动脉行椎动脉造影。比较两组兔造影前后Endo神经功能分级、造影所需时间、造影剂剂量及基底动脉电镜下结构。结果两组兔均成功建立脑血管痉挛模型。对照组兔造影后Endo神经功能分级及所需造影剂剂量较实验组高(P〈0.05);造影剂剂量与造影后Endo分级呈正相关(r=0.913,P〈0.05)。电镜结构显示:对照组基底动脉内膜损伤明显。结论经锁骨下动脉兔脑血管造影对兔脑血管损伤小,术后神经功能受损轻微,可能成为替代经股动脉方式验证兔脑血管痉挛的造影方法。

  • 标签: 血管痉挛 颅内 脑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桡动脉入路全脑血管造影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登记2014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桡动脉入路全脑血管造影患者293例,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主动脉弓及变异、成攀技术方式、手术操作时间及并发症。依据手术操作时间分为手术困难组和对照组,通过两组间差异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手术难度的相关因素。结果293例患者中,男212例,女81例,平均年龄(63.3±9.8)岁。手术困难组和对照组比较发现,年龄、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史、Ⅲ型主动脉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Ⅲ型主动脉弓(比值比9.93,95%可信区间6.63~14.86,P〈0.01)是影响桡动脉入路全脑血管造影手术难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主动脉弓形态是影响经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的重要因素,Ⅲ型主动脉弓使造影难度增加、并发症增多。

  • 标签: 全脑血管造影 桡动脉 Simmons造影导管
  • 简介: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术对患者情绪的影响及心理干预对其的作用。方法采用社会心理因素调查表对81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进行调查,并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心理干预前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及不同疾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结果患者主要由于对诊疗方法不了解及担心手术失败而造成心理压力;心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得到改善(P〈0.01);不同疾病患者术前的焦虑情况有显著差别(P〈0.05),心理干预后差异消失。结论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应作为全脑血管造影术的辅助治疗措施之一。

  • 标签: 心理干预 全脑血管造影术 焦虑 抑郁
  • 简介: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血管造影在颅内外血管搭桥术中判定吻合口通畅性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行颅内外搭桥手术61例次,共68处吻合口。吻合术后均行ICG血管造影,观察搭桥血管通畅情况,并与术后1周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比较。结果术中ICG血管造影有良好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发现4处吻合口闭塞,给予重新吻合。最终造影显示67处通畅,1处闭塞。术后DSA和CTA检查示66处吻合口通畅,2处闭塞。结论术中ICG血管造影可以判断颅内外搭桥吻合口的通畅性,是一种简便、迅速、准确的术中血管造影技术。

  • 标签: 颅内外血管搭桥 吲哚菁绿 血管造影
  • 简介:  侧支循环相对于脑供血动脉系统而言是一套辅助性的血管性网络,它是通过相邻血管的终末交界区的沟通血管(如颅内的软脑膜血管)或经过血管性的通道(如前、后交通动脉)向缺血区域提供一定的补偿性的血液灌注方式.当脑供血动脉闭塞时,侧支循环就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2].……

  • 标签: 侧支循环 脑血管造影术 评价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发生原因和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30例脑血管造影术后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结果共有13例患者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发生率5.65%,2例患者过早活动,7例患者伴原发性高血压,2例多次穿刺,1例过早活动伴原发性高血压,1例过度肥胖,4例患者经局部压迫治愈,9例在超声引导下瘤腔凝血酶注射治愈。结论过早活动、过度肥胖、多次穿刺、高血压是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产生的危险因素,局部压迫疗法和超声引导下瘤腔凝血酶注射是治疗假性动脉瘤的有效措施。

  • 标签: 假性动脉瘤 原因 治疗
  • 简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曾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但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CT血管造影(CTA)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使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作用有所降低,适用范围有所缩小.但是由于神经介入治疗学的普遍应用,DSA检查仍然显示出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 标签: 诊断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脑血管病 DSA检查 CT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
  • 简介:目的评估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AN)手术和栓塞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11例行CTA检查并进行了手术或栓塞治疗的AN,196例患者同期接受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所有患者根据CTA的结果确定治疗方案和指导手术或栓塞的进行.结果7例CTA出现技术性失误,其余CTA影像均被手术或栓塞所证实.CTA发现了DSA漏诊的2例小型AN.CTA提供的AN的部位、瘤体、瘤颈、瘤体/瘤颈比等参数,有利于早期确定治疗方案.66例行夹闭术,依据CTA所模拟的手术入路影像均可顺利找到AN,CTA能有效地提供AN与载瘤动脉、周围分支及颅底骨结构之间的三维关系信息.145例行栓塞治疗,CTA的结果均被DSA所证实,对前交通、基底动脉顶端AN,CTA均准确指导导引导管进入的方向,能清晰显示瘤颈的投射角度和瘤体瘤颈比,辅助确定工作角度和是否需要支架植入.结论CTA有助于AN治疗方案地迅速确定,为早期治疗提供确切依据和指导信息,对AN手术或栓塞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夹闭手术 栓塞
  • 简介:目的研究胶质瘤病灶的血管造影表现与肿瘤新生微血管密度、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关系,为预测介入化疗的疗效及探索新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59例外科治疗后颅内残余瘤体最小径大于3cm的脑胶质瘤病人行DSA.对病灶染色情况进行分型,按Weidner法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并随访治疗恢复情况。结果非染色型胶质瘤病理构成以低级别胶质瘤为主,微血管密度为18.46±9.96.生存期43、1个月:羽状血管增生型以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为主,微血管密度为44.17±13.38,生存期24.7个月;斑片状浓染型以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为主.微血管密度为77.69±18.28,生存期14.9个月。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灶染色类型与血管密度、病理类型均可反映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并与胶质瘤病人的生存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胶质瘤病灶染色能较好地反映肿瘤的微血管增生情况与恶性程度.可作为胶质瘤介入化疗中评估病情和疗效的客观指标。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脑血管造影术 微血管密度 预后
  • 简介:干细胞移植可能是将来治疗卒中的理想方法之一。无创示踪干细胞在脑中的存活、增殖分化、迁移,以及与宿主的整合是确定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有翅陛及安全性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及材料科学的发展,愈来愈多的无创模式和与之相应的新型造影剂被用于移植细胞的活体示踪,并已在动物模型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对应用纳米造影剂在卒中干细胞治疗中活体示踪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干细胞 卒中 超顺磁氧化铁 量子点 多模态造影
  • 简介: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可能存在的出血原因,寻求当首次脑血管造影阴性时的诊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5年来322例SAH出血病人,其中55例病人首次血管造影阴性.结果17例因再出血或遵医嘱行2次脑血管造影,3例发现颅内动脉瘤,1例发现左颞叶底部脑动静脉畸形(AVM).2例重复脑血管造影阴性者行开颅手术探查,证实分别为前交通动脉瘤和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8例行MRI检查,1例发现胼胝体AVM;8例行CTA检查,1例发现前交通动脉瘤.1例因出现典型的下肢放射痛而行脊髓血管造影,发现L2AVM.结论对于SAH后首次造影阴性的病人,应行重复血管造影,结合MRI、MRA及CTA检查可提高诊断率,必要时行手术探查.

  • 标签: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造影 磁共振成像检查 CT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 简介:中枢神经系统手术保持脑组织灌注是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之一,如果术中破坏血供,术后可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尤其是在脑血管病变的手术中,因此发展实时术中血流评估技术对神经外科医生非常重要。作为术中脑血流评价的新方法,近红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简便、快速、实时,非常有应用前景。本文就近红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吲哚菁绿 脑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瘤夹闭术中辅助应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ICG)对手术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动脉瘤夹闭术中辅助应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及无造影辅助的共40例脑动脉瘤病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脑缺血的发生率、预后情况以及术中造影对手术策略的影响。结果20例术中辅助应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的患者术后GOS分级显著高于非造影组,术后脑缺血的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后者,同时对部分动脉瘤夹闭的术中策略调整起到了积极影响。结论术中辅助应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具有实时、精细、可重复、安全性高等特点,是提高动脉瘤夹闭术成功率及改善手术效果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脑动脉瘤 吲哚菁绿 术中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报告29例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脑内血肿(SICH)的诊治。方法分析29例SICH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和治疗。结果本组急诊手术14例,择期手术5例,其中清除血肿同时切除脑动静脉畸形10例,切除海绵状血管瘤4例,夹闭动脉瘤1例,另外4例术中、术后及病理检查均不明原因。其余10例采取非手术治疗。结论SICH的常见病因是血管畸形,CT、MRI是其基本的检查诊断方法,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在脑血管造影中常不显影,手术中应注意寻找和留取畸形血管团或血肿腔内可疑的病理组织。

  • 标签: 脑血管造影阴性 自发性脑出血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B超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在脑浅表动静脉畸形(AVMs)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12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血管组联合应用B超和ICGA辅助切除的16例脑浅表AVMs患者临床资料,同时分析2种术中辅助技术对AVMs定位、边界确定及血管类型鉴别的作用.结果术中联合应用ICGA和B超能有效帮助定位AVMs,确定其边界,帮助辨认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16例脑浅表AVMs患者共行开颅手术16次,均全切病灶,手术后经DSA证实AVMs无残留.结论脑浅表AVMs手术中联合应用ICGA和B超能有效帮助准确切除病灶,判断有无畸形残留,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B超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46岁。因“头痛、头晕1个月加重伴智力下降、记忆力下降5d”就诊入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2009年7月28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头痛,为持续性钝痛,以双额、顶、枕为著,无放射痛,无规律;体温最高38.5℃。考虑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抗炎对症治疗,3d后体温正常,头痛明显好转。

  • 标签: 深部静脉血栓 抗凝治疗 造影诊断 数字减影 上呼吸道感染 体温正常
  • 简介: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老年后循环缺血(PCI)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为老年PCI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系统TCD及MRA的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后循环缺血中的诊断价值。结果共入选我院诊断为PCI的住院老年患者60例,男28例,平均年龄67.4±8.5岁;TCD确诊老年PCI患者56例,TCD的阳性率为93.3%;MRA确诊PCI患者39例,MRA的阳性率为65%。采用配对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类型的检出率,χ^2=15.21,P〈0.05。TCD的阳性检出率高于MRA,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I的TCD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MRA,TCD可了解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但两种检查方法结合起来对老年PCI的病因诊断及临床治疗观察有更大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后循环缺血 经颅多普勒超声 磁共振血管造影
  • 简介: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对穿通支血管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26例颅内动脉瘤术中暴露动脉瘤及夹闭动脉瘤后进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观察动脉瘤、载瘤动脉及周围穿通支血管在夹闭前后的分布及显影情况,据此调整动脉瘤夹及评价手术满意与否.结果术中共进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48次,3例各造影3次,夹闭后造影发现有穿通支被阻断,术中及时变换动脉瘤夹位置.术后全部复查头颅CT,没有出现穿通支血管损伤导致的缺血性脑梗死或功能障碍.结论对穿通支血管的走行、分布、供应范围的深入理解及术中有效保护的同时,辅以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能够直观、即时、快速的判断穿通支血管是否通畅,有效保护穿通支血管,提高手术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吲哚菁绿 术中血管造影术 颅内动脉瘤 穿通支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