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结节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7.1%[1].由于肿瘤位于颅底中线部位,且毗邻视神经、下丘脑、颈内动脉及海绵窦等重要结构,使手术切除肿瘤的风险较大.我科近10年收治鞍结节脑膜瘤37例,现就其临床诊断治疗特点报道于下.

  • 标签: 鞍结节脑膜瘤 诊断 治疗 手术疗法 X线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单侧额下人路6例,经额外侧人路9例,经翼点人路8例,经额下一纵裂人路9例。结果肿瘤达SimpsonII级切除26例,SimpsonllI级切除6例。失访3例,29例随访3~60个月,平均18.5个月。9例术前激素水平低下者术后均恢复正常。病人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25例,不能独立生活4例。肿瘤复发2例。结论根据肿瘤大小和不同的生长方式选择恰当的手术人路,同时保护好鞍结节周围的重要结构,是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保证。

  • 标签: 脑膜瘤 蝶鞍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急性颅脑损伤可造成严重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且可表现出一系列神经内分泌改变[1~5],本文检测了10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3,5,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3,5,3'-triiodothyronine,T3)、甲状腺素(thyroxine,T4)、3,3',5'-三碘甲状腺原氨酸(3,3',5'-triiodothyronine,rT3)及垂体促甲状腺素(thyroid-stimulatinghormone,TSH)水平的变化,并讨论其临床意义.

  • 标签: 急性颅脑损伤 血清 甲状腺素 促甲状腺素 神经内分泌
  • 简介:目的分析眉弓上锁孔入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3月~2014年4月收治12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手术均采用眉弓上锁孔入路。结果根据Simpson分级,12例手术中I级切除8例,Ⅱ级4例,术后随访3~18个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锁孔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手术瘢痕小等优点,熟练应用能够提高肿瘤全切率,取得良好疗效。

  • 标签: 鞍结节脑膜瘤 锁孔 眉弓
  • 简介:烟雾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是烟雾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文献报道较少且病因不明。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了两例烟雾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现报道如下。

  • 标签: 甲状腺功能亢进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外科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行显微手术治疗的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肿瘤全切(Simpon分级Ⅰ、Ⅱ级)24例,次全切(Simpon分级Ⅳ级)4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中去骨瓣减压2例。手术死亡1例。术前有视力下降的26例患者中,术后早期视力改善20例,无变化4例,恶化2例。术后随访3~38个月,2例术中去骨瓣减压的患者分别于术后6个月及8个月时行颅骨缺损修补术;24例肿瘤全切病例中,3例患者有肿瘤复发,2例行二次手术,1例选择放射治疗。失访3例。结论鞍结节脑膜瘤位置深在,与周围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关系密切,但积极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脑膜瘤 鞍结节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经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鞍结节脑膜瘤的方法、适应证及疗效。方法采用前纵裂入路切除直径〉4cm鞍结节脑膜瘤30例,并对其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切除结果按Simpson分级:I级24例,Ⅱ级5例,共29例,占96.7%。术后视力改善20例,无改变6例,下降4例。尿崩或电解质紊乱8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前纵裂入路是切除巨大鞍结节脑膜瘤良好的手术人路,暴露充分,可提高全切除率和改善视力,并发症少。

  • 标签: 前纵裂入路 鞍结节脑膜瘤 显微手术
  • 简介:急性脑血管病后可引起临床甲状腺功能低下及亚临床甲状腺功能退减,甲状腺功能低下及亚临床甲状腺功能退减可能为急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本文将二者关系综述如下。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病 甲状腺素 甲状腺功能减退
  • 简介:目的总结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方法、疗效、手术指征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均选择内镜下经鼻入路。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5例,SimpsonⅣ级切除1例。术后视力减退改善4例,加重1例;视野障碍改善1例,无变化4例;视力视野术后未查1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2例,暂时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1例,死亡1例。随访5例,时间6个月~3年,经MRI复查肿瘤均无复发。结论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是鞍结节脑膜瘤外科治疗方法之一,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及可达SimpsonⅠ级切除的优点。但本方法并不适合所有鞍结节脑膜瘤,需有严格的手术指征。

  • 标签: 脑膜瘤 神经内镜 神经外科手术 手术入路 经鼻蝶
  • 简介:目的探讨肢端肥大症合并甲状腺疾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93例初诊初治的肢端肥大症病人,均行甲状腺超声检查,诊断标准使用TI-RADS评价系统。临床资料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72例(77.4%)合并甲状腺疾病设为甲状腺异常组,其中良性69例,恶性3例;余21例设为甲状腺正常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甲状腺体积与生长激素随机值(P=0.002)、生长激素谷值(P=0.005)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值(P=0.004)均呈线性相关;T3水平与IGF-1值呈正相关关系(P〈0.05)。甲状腺异常组比甲状腺正常组具有更高的GH负荷水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是肢端肥大症病人合并甲状腺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2)。结论与正常人群相比,肢端肥大症病人合并甲状腺良、恶性疾病的风险均显著提高,且年龄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甲状腺体积、功能与异常升高的生长激素、IGF-1密切相关。临床医师应做好肢端肥大症合并症的早期评估和规范化诊疗,重视术后的内分泌学治愈。

  • 标签: 肢端肥大症 垂体肿瘤 生长激素 甲状腺疾病
  • 简介:目的:分析甲状腺手术患者应用围术期护理干预对其术后疼痛和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的甲状腺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围术期护理干预,观察2组术后疼痛情况和睡眠质量。结果:观察组术后1h、24h和48h的VAS评分为(4.6±0.6)分、(3.0±0.5)分和(1.6±0.4)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PSQI总分及各项目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6%,对照组为77.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手术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可加强应用。

  • 标签: 围术期护理 术后疼痛 甲状腺手术 睡眠质量 影响
  • 简介: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量化比较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15例(30侧)尸头行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颅后窝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模拟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微创路径,观察和测量两种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乙状窦后入路由横窦下方开颅,包含小脑半球和小脑前下动脉,到达颈静脉结节时,路径包含舌咽、迷走、副神经和岩下窦。乙状窦前入路由乳突磨除岩骨,经过颈静脉球下端和颈内静脉,到达颈静脉结节时,包含部分副神经。测量手术路径和后组脑神经体积:乙状窦后入路〉乙状窦前入路;路径中骨性结构和静脉体积:乙状窦前入路〉乙状窦后入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状窦后入路中包含小脑半球体积为(2750.50±123.27)mm3、小脑前下动脉体积为(78.72±1.75)mm3,乙状窦前入路不包含上述结构。结论乙状窦后入路有利于显露后组脑神经,显露过程应注意保护小脑和小脑前下动脉。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时,受到磨除岩骨操作和保护静脉窦的限制,适于处理累及颈静脉孔的病变。

  • 标签: 乙状窦后入路 乙状窦前入路 颈静脉结节 虚拟现实 解剖模型 三维
  • 简介:目的探讨合并结节性硬化复征的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l临床、影像学以及病理学表现特征。方法对1998—2005年收治的9例合并结节性硬化复征的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点、治疗原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9例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均位于室间孔周围,符合结节性硬化复征的临床诊断标准;男女之比为8:1。CT检查肿瘤实体部分呈等或稍高密度,肿瘤边界清楚,瘤内有钙化灶。MRI扫描T1WI肿瘤实体部分多呈等信号,少数可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体部分呈均匀强化。其中8例同时伴室管膜下结节,5例伴有皮质结节。其中6例经额叶皮质入路,3例经胼胝体一穹窿间入路切除肿瘤;肿瘤完全切除者7例,次全切除(〉90%)者2例,无一例手术死亡。随访2—8年,肿瘤完全切除者无复发。结论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结节性硬化复征的特征性病变,手术完全切除者预后良好。结节性硬化复征所伴室管膜下病变如位于室间孔周围,引起脑积水或呈现逐渐生长趋势者。应考虑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 标签: 结节性硬化症 巨细胞室管膜 星形细胞瘤 神经外科手术(学)
  • 简介: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合并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以便及早诊断与治疗.方法收集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7年7月至2009年8月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史、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其中合并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结果48例中4例患者合并有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其中2例合并梗阻性脑积水.4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发病年龄5岁(1~12岁);均有癫痫发作及皮肤损害,其中3例患者伴有智力低下.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在CT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有些瘤内可见钙化,呈高密度影;MRI上T1WI呈等低混合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FLAIR序列呈高信号,合并钙化则信号强度不均匀,增强后常有明显强化.结论部分结节性硬化患者可合并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肿瘤生长缓慢,常邻近室间孔周围,易发生梗阻性脑积水.对于结节性硬化患者应进行长期追踪,以尽早发现肿瘤.

  • 标签: 结节性硬化 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癫痫
  • 简介:目的:观察手术全期护理运用到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患者中,对患者的睡眠质量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出2015年2月至2017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接收并治疗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患者106例,并依据不同护理方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3例患者施以常规的护理,观察组53例患者施以手术全期护理,比照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抑郁自评量表(SDS)总分与焦虑自评量表(SAS)总分、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总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SDS总分与SAS总分、SRSS总分都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手术全期护理运用到对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患者辅以护理后,能够促使患者的睡眠质量得以提升,还可以增强患者的生命质量,成效较优,值得医学领域的全方位推行与运用。

  • 标签: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手术全期护理 睡眠质量 价值 影响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所致垂体增生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18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所致垂体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内分泌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头部MRI检查显示14患者垂体均存在不同程度增大,信号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14例患者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四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均正常,14例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均升高,9例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升高。14例患者经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后随访12个月,头部MRI显示增大的垂体均恢复到正常范围内,内分泌学检查均恢复正常。结论MRI检查可有效诊断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的垂体增生,确诊应结合临床表现、内分泌检查以及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结果,正确诊断可避免不必要手术治疗。

  • 标签: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垂体增生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131)Ⅰ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收治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以甲巯咪唑片治疗,观察组予以^(131)Ⅰ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干预前后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水平、血清降钙素(CT)、骨钙素(BGP)、甲状旁腺素(PTH)、低钾发生情况以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P〈0.05)。2组患者干预前FT3、FT4、TSH、TPOA、TGAb、CT、PTH、BG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FT3、FT4、TPOA、TGAb、CT、BGP水平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TSH、PTH水平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FT3、FT4、TPOA、TGAb、CT、BGP水平低于对照组,TSH、PTH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低钾发生率(26.00%)显著高于对照组(4.00%),复发率(16.00%)显著低于对照组(54.00%),睡眠障碍发生率(12.00)显著低于对照组(42.00)(P〈0.05)。结论:^(131)Ⅰ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可显著降低血清CT、BGP水平,升高血清PTH水平,改善患者甲状腺功能及睡眠质量,降低复发率,疗效确切。

  • 标签: ^131Ⅰ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 睡眠质量 甲巯咪唑片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疾病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进行问卷调查与相关性分析。结果:400例患者的各项得分如下,情感维度(17.10±4.66)分、躯体维度(19.54±5.44)分、社会/家庭维度(18.82±3.43)分、功能维度(14.77±5.62)分,生活质量总分为(70.18±13.49)分。面对总分为(44.48±5.86)分,其中面对维度得分为(19.55±3.83)分,回避维度得分为(16.33±2.79)分,屈服维度得分为(8.61±2.76)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居住地、肿瘤分期、应对方式是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生活质量的因素(P〈0.05)。通过Pearson分析发现,在上述的多项得分中,在维度得分较高时,躯体和情感维度得分就会较低,与社会/家庭和功能维度得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疾病应对方式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因为治疗方式而受到影响,积极的方式是面对,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应对方式 生活质量 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