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大脑老化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主要诱因。而卒中不仅是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而且也是70岁以上老年人致残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大脑老化与卒中发病息息相关。已经证实,老年卒中患者其缺血性脑组织损伤更加严重、脑梗死面积更大、缺血后的神经功能障碍也更加显著。尽管研究已证实老龄大脑的神经再生减少,但卒中可以诱导神经再生并能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这就为神经再生治疗卒中开辟了良好的途径。本文重点就大脑老化及老化后神经再生、缺血性卒中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神经再生 老化 神经干细胞
  • 简介:目的总结伴有Rathke囊肿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伴有Rathke囊肿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其手术治疗效果。结果11例患者全切9例,次全切除2例,囊肿均切除,术后均进行临床随访,随访时间8~52个月,术前视力下降的7例患者术后视力得到明显改善,其中6例患者视力恢复正常,3例月经紊乱患者月经恢复,1例头痛患者术后头痛消失。术后复查垂体磁共振未见肿瘤或囊肿复发。结论伴有Rathke囊肿的垂体腺瘤临床罕见,垂体MRI提示肿瘤内存在囊性信号应考虑合并Rathke囊肿的存在,压迫症状明显的患者可选择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 标签: 垂体腺瘤 RATHKE囊肿 治疗
  • 简介:颅内动脉瘤(A)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IA的发生机制涉及解剖、组织、分子生物学、血流动力学免疫学诸方面。加强对IA的发生机制研究,可以促进IA的临床研究。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能发现临床上无症状的IA(AIA)。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是IA诊断的主要手段,也决定着采用何种治疗方案。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对减轻破裂造成的严重后果及预防再破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广泛地开展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尤其是在有IA家族史的人群中。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项目有多种,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相机选择。CTA具有无创、简捷、诊断率高等特点,应成为选择的重点。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易感基因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 CT血管成像
  • 简介:目的在尸头解剖基础上构建颈静脉孔区计算机三维解剖模型。方法先对5例尸头标本行头颅CTMR/扫描,动脉和静脉依次灌注混合造影剂乳胶后再次行头颅CT扫描,解剖显露脑干脑神经后再次行头颅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Vitrea虚拟现实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和图像融合,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对照尸头解剖进行观察比较。结果Vitrea虚拟现实系统模拟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可视化效果良好,相关解剖结构显示清晰,与尸头观察结果一致。结论计算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有助于无创直观地观察理解相关解剖结构的整体空间关系,节约时间标本,为指导相关手术提供解剖依据。

  • 标签: 颈静脉孔区域 颅窝 虚拟现实 解剖 三维
  • 简介: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subduralhematoma,CSDH)占颅内血肿的10%,钻孔引流为首选治疗方法,但术后有3.7%~38%的复发率。我院2009年1月~2011年9月采用高位钻孔置管引流治疗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钻孔引流 引流治疗 临床观察 置管 2009年
  • 简介: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s,NSCs)是一类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及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潜能,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但如何让NSCs在复杂的信号网络调控中实现有序的增殖、分化,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目前研究还未完全清楚。本文对涉及NSCs增殖分化相关信号通路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神经干细胞增殖 信号通路 分化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自我更新能力 少突胶质细胞
  • 简介:重型颅脑创伤(severetraumaticbraini.jury,sTBI)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积水是神经外科经常遇到的问题,其致死率、致残率较高。如何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提高临床救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间对15例sTBI行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积水的患者同期行塑形钛网颅骨修补脑室一腹腔(V—P)分流术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 标签: 脑室-腹腔分流术 颅骨修补 钛网 塑形 开颅血肿清除 去骨瓣减压
  • 简介: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丘脑底核(STN)脑深部刺激治疗(DBS)对认知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连续的27例PD患者接受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治疗(STN-DBS)手术治疗,术前1周及术后6个月对认知抑郁状态进行评估。结果术后6个月认知功能与术前认知、运动症状改善程度正相关。术后抑郁评分的改善程度与术前抑郁评分运动症状改善程度正相关。结论在严格筛选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STN-DBS可能对部分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改善作用,并且不加重抑郁状态。

  • 标签: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术 认知功能 抑郁
  • 简介:再通闭塞血管建立侧支循环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在血管再通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并发症,有效地降低并发症是神经外科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治疗时间治疗对象是影响血管再通治疗并发症高低的两项重要因素。只有严格遵守治疗时间窗严格选择病例,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血管再通治疗的并发症。与单纯时间窗相比,按组织时间窗进行血管再通治疗更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成功率。另外,应评估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根据影像学检查确定狭窄段血管解剖特点、脑灌注侧支循环改变,是病例选择的重要依据。

  • 标签: 溶栓 血管再通术 出血性转化 并发症 脑灌注 侧支循环
  • 简介: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老年后循环缺血(PCI)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为老年PCI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系统TCD及MRA的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后循环缺血中的诊断价值。结果共入选我院诊断为PCI的住院老年患者60例,男28例,平均年龄67.4±8.5岁;TCD确诊老年PCI患者56例,TCD的阳性率为93.3%;MRA确诊PCI患者39例,MRA的阳性率为65%。采用配对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类型的检出率,χ^2=15.21,P〈0.05。TCD的阳性检出率高于MRA,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I的TCD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MRA,TCD可了解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但两种检查方法结合起来对老年PCI的病因诊断及临床治疗观察有更大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后循环缺血 经颅多普勒超声 磁共振血管造影
  • 简介:与传统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成像不同,宝石能谱CT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提供了多种定量分析方法与多参数成像的综合诊断模式,如单能量图像、能谱曲线、物质分离图像有效原子序数等,它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定量评估准确诊断提供了一个新颖的工具,也为临床科研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了解熟悉能谱CT的概念成像原理,对于影像科医生乃至临床医生都是非常必要的。

  • 标签: 能谱成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目的观察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不同病因发病机制患者发病早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EP)水平变化,探讨其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对425例首发住院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7d内血清hs—C&P水平进行测定,按照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IschemicStrokeSubclassification,CISS)标准对患者进行病因及发病机制分型,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在不同病因中,心源性卒中组hs—CRP水平最高[(8.09±4.47)mg/L],其次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组[(5.89±4.02)mg/L]、其他病因组[(5.21±4.64)mg/L]、穿支动脉疾病组[(5.67±3.47)mg/L]、病因不明确组[(2.85±4.40)mg/L],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7.905,P=0.015);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因中发病机制不同,hs-CRP水平亦不相同,由高到低依次为:动脉动脉栓塞组[(7.88±3.35)mg/L]、混合机制组[(5.88±5.50)mg/L]、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组[(5.15±4.56)mg/L]、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组[(4.47+3.88)mg/L],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5.821,P=0.013)。结论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不同CISS亚型hs—CRP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

  • 标签: C反应蛋白 急性缺血性卒中
  • 简介:目的分析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等危险因素,探讨其以上指标与无症状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4例经头颅磁共振(MR)诊断为无症状脑梗死(SCI)患者为实验组及57例头颅MR正常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临床危险因素及相关实验室检验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无症状脑梗死血胱抑素C(CysticC)、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指标中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a[L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指标中LDL、Lp(a)的升高均是无症状脑梗死发病的的危险因素。

  • 标签: 无症状脑梗死 胱抑素C 同型半胱氨酸 血脂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运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基于白质地图的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技术研究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ubcorticalischemicvasculardisease,SIVD)患者联络纤维的超微结构改变,并分析DTI参数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40例SIVD患者,分为血管性认知障碍组18例,无认知障碍组22例,另设立20例正常老年人为对照组。对三组进行MRJ检查并对其白质改变进行评分,对联络纤维进行基于白质地图分析(atlasebasedanalysis,ABA)DTI成像,比较组间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ractionalanisotrophy,FA)、平均扩散率(meandiffusivity,MD)差异,并对SIVD患者DTI参数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CognitiveAssessment,MoCA)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无认知障碍组较正常组在右侧矢状层(下纵柬/下额枕束)、右侧扣带(海马部)及左侧上额枕束的FA值减低;认知障碍组较正常组存在广泛的联络纤维FA值降低,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无认知障碍组与正常组比较,仅左侧扣带海马部及左侧上纵束MD值无显著差异,余联络纤维的MD值均显著增高;认知障碍组较正常组存在广泛的联络纤维MD值增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与无认知功能障碍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在双侧矢状层(下纵束/下额枕束)、双侧扣带扣带回部,海马部、双侧上纵束、双侧上额枕束及双侧钧束的FA值减低,MD值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SIVD患者双侧矢状层(下纵束/下额枕柬)、扣带扣带回部、上纵束、上额枕束及钧束左侧扣带海马部的FA值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MD值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结论SIVD患者联络纤维的FA值减低,MD值增高,且DTI参数与其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 标签: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 扩散张量成像 联络纤维 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