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体诱发电位(SEP)改变特点,评价其对于脑功能监测的价值。方法对58例脑梗死、27例脑出血和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检测发病后不同时期(1~12d)SEP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改变,结合中国卒中量表评分(CSS)、Barthel指数、Glasgow-Pittsburgh昏迷量表评分以及颅脑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与临床神经功能缺失的关系。25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发病后4d内各型脑卒中患者的SEP—P15、N20、P25和P40峰潜伏期较正常对照显著延长(P〈0.01)。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发病后4d内SEP异常率高于发病后5~12d测定结果。发病后4d内,幕下脑出血和循环脑梗死患者SEP—N20峰潜伏期与其病灶大小呈正相关(P〈0.01)。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SEP—N20峰潜伏期与其血清NSE水平和CSS评分呈正相关(P〈0.01)。各型脑卒中患者SEP—N20峰潜伏期与其Glasgow-Pittsburgh昏迷量表评分呈负相关(P〈0.01)。结论SEP—N20峰潜伏期异常反映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脑损伤和神经功能缺失严重程度,并可作为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昏迷程度的指标。

  • 标签: 脑卒中 体感诱发电位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Bar—thel指数 Glasgow-Pittsburgh昏迷评分
  • 简介:压抑产生破坏性.需要无意识的能量渲泄.产生被洞悉,它依托在原始的原型决定力上,在原始的整体中,有回坠与驱逐主力的双重作用,它即消融疆界又发现疆界,幻听就是混淆疆界.把自己体会为别人.整体中的穿透性的内隐凸现在个人无意识中与意识迭加,构成被洞悉.触及到原型.从无意识的控制中缓解出来.发现自己,感悟自己,体会到真实的痛苦,这就是重塑自我的希望。

  • 标签: 幻听 被洞悉感 意识思维 混淆疆界 精神障碍
  • 简介:卫生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加强妇幼保健机构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在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自查的基础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组织对辖区内的妇幼保健机构进行院内感染管理专项检查,督促妇幼保健机构建立院内感染防控长效机制,并在日常工作中落实。

  • 标签: 诊断报告 妇幼保健机构 院内感染预防 院感 院内感染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
  • 简介:被洞悉是无意识的自我洞悉,产生于压抑,被洞悉强迫产生自我察觉,在这个过程中,无意识的自我洞悉转化为异己洞悉,无意识的自我义论转化为异己议论,无意识的自害转化为被害,洞悉了无意识的遮蔽,就是提升了无意识,从无意识的控制中解放出来,同时了无意识。消除投影,消除幻听。

  • 标签: 幻听 被洞悉感 自我察觉
  • 简介:卒中抑郁(poststrokeDopressian,PSD)是常见的脑血管并发症,随着脑卒中发病率明显的升高,由此而产生的精神问题也日益增多,但脑卒中抑郁的表现尚未能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为此,现将脑卒中抑郁的现状综述如下.

  • 标签: 脑卒中 抑郁 诊断 发生率
  • 简介:研究老年人主观幸福(subjectivewell—being,SWD)有助于认识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针对老年人群体,阐述属于主观范畴的人格因素以及属于客观范畴的生活事件(社会关系、收入、健康状况)对老年人主观幸福的影响。

  • 标签: 老年人群 主观幸福感 生活事件 健康状况 生活质量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研究儿童社交控制源与孤独的关系及其状况。方法采用儿童控制知觉多维度测查表(MMCPC)之社交范围分量表和儿童孤独量表封420名四、五、六年级的学生施测.结果儿童的孤独无显着的性别和年级差异,但非独生子女的孤独(x^-=34.32)显着高于独生子女(x^-=31.45)。在面封社交结果时,儿童多认为是内部控制的作用,而较少认为是有势力他人控制的作用;有势力他人控制维度分与孤独分有显着的正相关(r=0.224).结论儿童社交控制源与孤独有密切关系。

  • 标签: 儿童孤独量表 孤独感 社交 关系研究 测查 性别
  • 简介: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癫痫病人疾病不确定的影响。方法以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64例癫痫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包括网络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等。干预前和干预后6个月使用疾病不确定量表(MUIS)对两组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前,两组MU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观察组MUIS各维度及总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癫痫病人进行综合护理可以降低病人的疾病不确定,促进病人心理健康,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癫痫 心理障碍 疾病不确定感 护理干预
  • 简介:近些年,专家共识认为循环缺血(posteriorcirculationischemi&,PCI)包括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和循环梗死。循环缺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栓子脱落、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等;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眩晕,并常伴有脑干、小脑部位的症状体征;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查体和神经放射影像学检查;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可辅助外科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本文结合近十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从循环缺血流行病学、常见病因、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阐述。

  • 标签: 脑梗死 流行病学 体征和症状 诊断 治疗
  • 简介:血管性痴呆定义正在重新修订.痴呆的多灶梗死模式和阿尔茨海默模式,常称作是多灶梗死性痴呆.这一称谓正在被更广泛的概念即血管性认知损害所取代.概念的演变反映了对构成这种复杂综合征基础的致病机制更为深刻的理解.作为这一修订工作的结果,在过去的25年中,新的诊断标准已经确立,并且导致了关于精确的定义和有限互动评价可靠性的新问题.临床医生和调查者所选择的血管性痴呆的特异诊断标准,对流行病学、疾病的治疗和保健经济评价都有较大影响.

  • 标签: 卒中 认知损害 血管性痴呆 诊断标准 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考查江西省大学生的应封方式与主观幸福现状及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总体幸福量表(CWB)和简易应封方式问卷封江西省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的主观幸福的总体水平较高,男女没有显着差异,而且大多数采取积极应对方式;②消极应对与幸福有非常明显的负相关,积极应对与幸福有正相关但不显著。

  • 标签: 主观幸福感 相关研究 应对方式 消极应对 总体幸福感量表 积极应对
  • 简介:本文就脑卒中疲劳的概念、发病率、诊断、危险因素、发生机制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脑卒中疲劳是卒中恢复期独立于抑郁的常见症状,影响患者的康复与生存质量。脑卒中疲劳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社会心理及生物学因素均有关。生物学机制包括了梗塞部位或脑部基础病变累及特定的皮层-皮层下环路,以及免疫、神经内分泌及神经递质异常等。目前尚无肯定的有效治疗方法。

  • 标签: 脑卒中 疲劳 康复
  • 简介:1924年Bleuler提出脑血管病变后患者常伴有行为和心理功能障碍。1977年,Folstein等首次报道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伴随症状,称脑卒中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其发生率为30%-40%。PSD与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但在哈密尔顿抑郁(HAMD)量表的各项目中,更集中表现在焦虑/躯体化、睡眠障碍、迟滞和绝望等四个方面,

  • 标签: 脑卒中后抑郁 神经康复治疗 伴随症状 常见 HAMD 脑血管病变
  • 简介: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204例,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判定是否睡眠障碍,比较不同性别、年龄、脑卒中部位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比较睡眠障碍和无睡眠障碍患者的身心健康状况,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Barthel指数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睡眠障碍和无睡眠障碍患者抑郁、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差异。结果本组患者睡眠障碍95例,发生率为46.6%(95/204)。女性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岁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最高(57.6%),其次为〈50岁(41.5%)、50~69岁人群(32.9%),脑卒中发生在皮质下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最高(64.2%),其次为大脑皮质(27.4%)、小脑(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部位位于左半球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右半球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脑卒中无睡眠障碍患者比较,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SCL-909项指标、HAMD评分及NIHSS评分均较高,而Barthel指数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并与性别、年龄、卒中部位有关,可导致抑郁、焦虑、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质量下降,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积极做好护理工作。

  • 标签: 脑卒中 睡眠障碍 抑郁
  • 简介:目的探讨成年大鼠脊髓损伤损伤区局部巢蛋白(nesti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Allen's法建立大鼠脊髓拟伤模型,行为学评分采用BBB评分(Basso,Beattie&Bresnahanlocomotorratingscale,BBBscale),观察局部病理组织学改变及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局部脊髓在不同时段nestin的阳性表达变化。结果伤1wBBB评分最低,随后增加,到4w以后达到最高并进入平台期。常规病理学检查显示拟伤模型类似于临床常见的脊髓损伤。损伤1W,可见损伤区附近nestin表达升高,2W达高峰,4Wnestin表达明显下调。结论脊髓损伤可诱导损伤区周围短暂的nestin阳性表达,后者可能存在脊髓损伤的再生与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脊髓损伤 巢蛋白
  • 简介:2002年全国营养、健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逾1.6亿.而另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Ⅰ级高血压水平的死亡病例中,致死性脑卒中占44%.1997年我国脑血管病的患病人数约300余万,其死亡人数居世界首位.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亦表明,我国再卒中比例高达30%,居世界之首.高血压是脑梗死的首要危险因素之一,其发病率是心肌梗死的5倍.因此,积极努力地将血压控制至目标血压水平,对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及脑卒中的合理治疗,防止再卒中的发生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脑卒中后 缺血性 世界卫生组织 降压 患病人数 调查结果
  • 简介:缺血适应作为缺氧耐受现象的一种,可以显著地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在适当的时机给予适应,可以明显缩小脑梗死的体积,改善缺血的神经功能。脑缺血适应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本文主要从脑的微循环基因水平和分子水平角度来阐述脑缺血适应可能存在的机制。

  • 标签: 缺血后适应 缺血预适应 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脑血流受损会引起脑缺血,如果不进行治疗可导致脑梗死。这是多年来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死亡和残疾的一种重要病因。循环缺血更为危重和难以治疗,这主要是由于循环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复杂性所决定的。近年来,人们对多种治疗循环缺血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证实对患者的转归有明确的疗效。在经过适当选择的患者中,通过增加有梗死风险的脑组织的血流,能够预防即将发生的脑缺血和梗死。目前主要有3种方法用于循环缺血患者的治疗,分别是药物,血管内治疗和手术治疗。最近在技术,诊断和治疗模式上的进展已经明确改善了脑缺血的转归。本文讨论了循环缺血的多学科治疗方法,另外也对循环缺血治疗中涉及到的各种术前和术中技术进行探讨。

  • 标签: 后循环缺血 血管内血管成形术 旁路术 脑血管再通 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探究脑卒中急性期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以及临床特点。方法: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中选取7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观察组44例(伴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和对照组32例(无睡眠障碍的患者),对2组的平均年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平均年龄、HAMD、NDS以及MBI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生睡眠障碍症状与脑卒中患者的年龄有关,且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综合精神评估均异常,需要尽早治疗。

  • 标签: 脑卒中 睡眠障碍 因素分析 临床特点
  • 简介:脑卒中患者除偏瘫外,还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语言功能障碍,并产生一系列情感行为的变化,其中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心理障碍,称之为脑卒中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PSD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妨碍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不仅给患者带来躯体上和精神上痛苦,而且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为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PSD的早期诊断和积极干预的重要性。本文对PSD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脑卒中后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