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A1段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7年2月采用血管内方法治疗的25例大脑前动脉A1段动脉瘤的临床资料,15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5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例A1段宽颈动脉瘤合并烟雾综合征予以球囊辅助栓塞,1例微小动脉瘤使用2枚enterprise支架重叠释放置入,3例行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19例,Ⅱ级5例,Ⅲ级1例;无弹簧圈突入载瘤血管、术中动脉瘤破裂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17例,1分5例,2分1例,4分2例。16例术后临床和影像学随访3~24个月,未出现再出血和脑缺血并发症,mRS评分0分11例,1分3例,2分1例;2例复发,均为单纯弹簧圈填塞的动脉瘤,继续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无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方法治疗大脑前动脉A1段动脉瘤安全有效,为保证成功栓塞,需要结合各种辅助技术和方法,其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大脑前动脉A1段 血管内治疗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Onyx胶联合弹簧圈栓塞颈内动脉动脉段大动脉瘤的方法及经验。方法2例皆为颈内动脉动脉动脉瘤,采用Onyx胶联合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动脉瘤。结果2例动脉瘤均得到致密栓塞,载瘤动脉通畅,临床随访3个月,病人恢复良好;行DSA复查1例,CTA复查1例,均提示动脉瘤栓塞稳定,未见复发。结论应用Onyx胶栓塞动脉瘤,短期内是安全、有效的,能极大降低治疗费用,长期疗效仍需观察。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眼动脉 ONYX胶 弹簧圈
  • 简介:目的探讨夹闭术治疗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开颅夹闭术治疗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夹闭完全82例,夹闭不全3例。出院时GOS评分1分5例,3分4例,4分6例,5分70例。60例出院后随访1个月至3年,平均1.5年;病情均有进一步恢复。结论采用个体化入路,早期手术,尽早打开颈动脉池,酌情阻断载瘤动脉等方法夹闭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颅内破裂动脉瘤 前循环动脉瘤 夹闭术 疗效
  • 简介:颅内动脉夹层即颅内血管壁内血肿,是导致中青年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因血管管径细小,走行迂曲,颅内动脉央层诊断较困难。磁共振管壁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性、无放射性检查手段,可直接观察到动脉夹层所致的特征性壁内血肿信号,因而对颅内动脉夹层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随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对磁共振管壁成像在颅内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做一简要综述。

  • 标签: 颅内动脉夹层 高分辨率磁共振 血管壁成像
  • 简介: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颅内动脉瘤发生的机制包括内皮损伤、炎症反应、血管平滑肌表型调节异常、细胞外基质重构、细胞凋亡以及血管壁的缺失。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炎症反应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病例,探讨该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5例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动脉瘤的位置、尺寸和破裂与否,技术的操作成功率等相关数据,并分析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结果男35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51.8±5.2)岁;动脉瘤位于前循环29例,后循环16例,平均大小为(2.05±0.72)mm,其中36例为破裂动脉瘤,9例为未破裂动脉瘤。操作成功率100%。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术后1例继发脑梗塞,遗留轻偏瘫,其余均无并发症。结论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进行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可防止弹簧圈突出,达到致密栓塞。

  • 标签: 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 Lvis支架 弹簧圈栓塞
  • 简介:目的探讨症状性与无症状性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将418例经脑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为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分为有症状组272例和无症状组146例,另随机选择100例脑血管造影检查无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临床特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OR=2.435,95%CI:1.816—8.215,P=0.019)、冠心病(OR=4.831,95%CI=2.471—12.908,P=0.007)、高血压(OR=2.375,95%CI=1.178-6.629,P=0.022)、糖尿病(OR=1.723,95%CI=1.117~2.930,P=0.041)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1.966,95%CI=1.218~3.626,P=0.030)均是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吸烟(47.8%vs36.3%,P=0.024)、冠心病(47.1%vs29.5%,P=0.000)、糖尿病(24.3%vs12.3%,P=0.004)、溃疡性斑块(19.5%vs10.3%,P=0.015)及对侧颈动脉狭窄(29.8%vs20.5%,P=0.042)5个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比较,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更多合并吸烟、冠心病、糖尿病,影像学检查更多表现为颈动脉溃疡性斑块和双侧颈动脉狭窄。

  • 标签: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
  • 简介:颈部动脉夹层是青年卒中的重要病因,在45岁以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高达10%-25%,颈部动脉夹层引起卒中的机制主要是动脉-动脉栓塞和血流动力学受损。早期准确的诊断可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以预防卒中的发生和复发。

  • 标签: 动脉夹层 缺血性卒中 局部症状 诊断需要 影像学检查 T1
  • 简介:血管内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颅内血管疾病,如动脉瘤、动静脉瘘、动脉损失等。由于血流动力学作用、病变血管变化及栓塞材料的不稳定性,使病变与正常动脉之间的移行部分难于处理,常出现治疗不全,病变再通、复发等问题。覆膜支架是在裸支架上固定一层与组织相容的薄膜,置入血管内可以将血管病变隔绝于血流之外,建立一段人工的血流通道。利用覆膜这几家覆盖病变和相对不正常的移行部分,理论上可以即刻达到解剖学治愈的效果,但目前仅少量将覆膜支架用于颅内动脉的报道。本文报道一例鞍区肿瘤神经内镜下切除,并发颈内动脉破裂,Willis覆膜支架植入治疗的病例。

  • 标签: 神经内窥镜 颈内动脉损伤 覆膜支架
  • 简介:近年来,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resolutionmagneticresonanceimaging,HR-MRI)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愈来愈受重视,HR-MRI已经逐渐被引入颅脑动脉管壁成像的研究当中,为卒中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本文就高分辨率磁共振在卒中动脉管壁成像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高分辨率磁共振 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 动脉管壁成像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斑块进展可表现为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脂质核增大、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破裂等特征。随着血管影像技术的发展,以评价斑块进展为目的的前瞻性研究越来越广泛。大量研究表明,斑块进展与未来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显著相关。本文将对评价斑块的影像学方法的可重复性以及斑块进展与未来脑血管事件相关性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更好地理解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并为疾病的预防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进展 影像学 脑血管病
  • 简介:目的对比机械取栓和支架植入两种血管内治疗方式对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急性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可回收支架组使用可回收支架取栓治疗作为第一治疗措施合并或不合并其他补救措施,支架植入组采取支架植入作为血管再通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再通率、临床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共计6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可回收支架组48例,支架植入组16例。可回收支架组初次使用可回收支架取栓后再通率仅仅为18.75%,37例接受了补救性治疗措施,两组最终再通率未见明显差异(P=0.566)。与可回收支架组相比,支架植入组术中操作时间明显较短(P〈0.01),两组患者术后48h神经功能改善情况(P=0.885)、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P=0.817)未见差异,术后3个月良好预后(P=0.884)以及死亡率(P=0.874)情况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单独使用可回收支架取栓效果欠佳,往往需要其他补救性治疗措施,直接支架植入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可回收支架 支架植入
  • 简介:目的总结高分级颅内动脉瘤急诊早期手术治疗经验。方法2012年6月至2015年5月收治高分级(Hunt-Hess分级Ⅲ~Ⅴ级)颅内动脉瘤42例,术前8例经DSA检查、28例经CTA检查证实动脉瘤,6例手术探查证实为动脉瘤;均急诊行对侧侧脑室外引流术、额叶或颞叶部分脑组织切除内减压、动脉瘤夹闭+去骨瓣外减压术。结果42例中,除1例术中死亡,其余41例均顺利夹闭。术后死亡3例。35例术后随访1~6个月,根据GOS评分,5分10例,4分11例,3分12,2分3例,1分2例;出现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4例。结论对于高分级颅内动脉瘤,部分脑组织切除联合对侧侧脑室引流术能降低颅内压,充分显露手术视野,减少重要脑功能区的损伤,使手术得以顺利进行,且提高术后生存质量。

  • 标签: 颅内破裂动脉瘤 Hunt—Hess分级Ⅲ-Ⅴ级 急诊手术 对侧脑室外引流术 内外减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