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中脑网状结构损伤后猫EEG相对功率的动态变化,了解其与损伤程度和意识障碍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用三不同强度的直流电立体定向电解损毁加脑网状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动态监测猫意识的EEG相对功率的变化,研究其变化规律与中脑网状结构损伤和意识的关系。结果中脑网状结构损伤后随着猫意识障碍的恶化与,猫EEG相对功率相应地发生变化,且与损伤程度和意识障碍变化有一致性。结论中脑网状结构损伤后

  • 标签: 脑电描记术 网状结构 脑干 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动态脑电图(AEEG)对癫癎病人定位、定侧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顽固性癫癎手术病人的常规脑电图(REEG)、AEEG及皮质脑电图(ECoG)进行研究比较.结果癫癎病人AEEG与REEG的异常率比较(P=0.013)、癫癎病灶的术前定位准确率比较(P=0.015)、定侧准确率比较(P=0.003)均有统计学意义;AEEG与ECoG定位准确率比较(P=0.12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癫癎外科术前AEEG定位准确率优于REEG,与ECoG比较也有一定优势.AEEG结合其他检查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癫癎病人术前定位、定侧的准确率.

  • 标签: 动态脑电图 顽固性癫痫 定位 影像学检查 神经电生理学
  • 简介:目的动态观察自体造血干细胞水平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变化,初步揭示急性脑梗死后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和年龄、性别组成具有均衡性的正常人各40名,分别在发病后或入组后第3d、7d、10d、14d取肝素抗凝血,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单个核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38-细胞百分率.结果脑梗死组第3d、7d、10d、14d的CD34+、CD38-细胞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脑梗死组各期CD34+、CD38-细胞水平之间两两比较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各期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水平在病程两周内均较正常对照组高,表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很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自体外周血 造血干细胞 流式细胞术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对癫痫及发作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272例患者使用常规脑电图(EEG)与AEEG检查,并作比较.结果272例中EEG异常105例(38.60%),其中痫样放电48例(17.65%);AEEG异常174例(63.97%),其中痫样放电113例(41.54%).113例AEEG痫样放电中癫痫组87例,发作性疾病组26例,经χ2检验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01).结论AEEG可提高痫样放电的检出率,在癫痫、发作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动态脑电图 癫痫 发作性疾病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利用Dade-BehringProSpec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系统,采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患者hsCRP血清水平,观察ACI不同病程含量变化.并对其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标准评分.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组不同时期血清hsCRP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卒中后第7天水平最高,随后逐渐下降;血清hsCRP含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0.53,P<0.01),重型患者hsCRP浓度明显高于轻、中型患者.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明显升高,且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变稳定程度的敏感指标之一.

  • 标签: C-反应蛋白 脑梗死 炎症 免疫比浊法 急性期 血清
  • 简介:目的:探讨帕金森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神经节移植后对帕金森病症状的影响。方法:用恒河猴6只经颈内动脉注射MPTP诱发帕金森病,取自体颈上交感神经节移植后观察17个月,肌电图及计算机体层摄影(CT)检查,标本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用MPTP诱发帕金森病其表现与病人相似,移植神经节后动物症状呈好转-恶化-恢复正常的变化规律.17个月后脑内可见存活的神经节细胞。结论:用MPTP颈内动脉注射是制备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较好办法,自体颈上交感神经节移植后帕金森病症状改善并长期稳定,移植后17个月仍可见存活的神经节细胞。

  • 标签: 帕金森病 自体颈上交感神经节移植 动态观察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内皮素(ET)在脑心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的中枢心血管特定调节区域及心肌ET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并对阳性反应物进行图像定量分析.结果实验性脑出血可迅速诱导ET基因在脑出血周围区、下丘脑、脑干、海马、心肌的异常表达.脑出血6h即可见ETmRNA表达上调,到24h达高峰,72h时段虽略有减少,但仍高于正常水平.同时心肌的ET表达增多.结论脑出血周围区及中枢心血管调节区域的ET过多释放,这可能是脑心综合征的病理基础之一.

  • 标签: 实验性脑出血 内皮素 基因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