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咬肌去神经对大鼠下颌发育的影响。方法24只28日龄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手术组(n=9)、假手术组(n=9)、对照组(n=6),手术组切断大鼠右侧咬肌神经,假手术组仅解剖暴露出咬肌神经,不切除,对照组仅将大鼠麻醉。大鼠75日龄时行头颅CT平扫+三维重建.测量重建下颌骨相关线距:CT扫描完成后处死大鼠,切取双侧咬肌称其质量。结果手术组大鼠手术侧咬肌质量小于非手术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下颌长度Ⅰ、下颌长度Ⅱ、下颌长度Ⅲ、下颌高度Ⅰ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手术组大鼠的下颌高度Ⅱ、下颌间距较低,手术组、假手术组大鼠的下颌高度Ⅲ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咬肌去神经使下颌高度Ⅱ和下颌间距减小,对下颌长度发育无明显影响。

  • 标签: 下颌骨 神经切除术 生长发育 咬肌
  • 简介:目的观察经岩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岩斜区肿瘤各部经岩窦前入路显微手术肿瘤切除.结果17例全切除,3例近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术后死亡1例,死于肺部感染.结论乙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有对小脑反颞叶牵拉轻微,至肿瘤距离可缩短3cm,肿瘤基底部及血管容易处理等优点,全切除率高.

  • 标签: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 切除 岩斜区肿瘤 肺部感染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提高经岩窦前入路处理岩斜区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对采用经岩窦前入路处理的40例岩斜区肿瘤病人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岩窦交叉点和内淋巴囊裂作为磨除岩的定位标志,以减少岩内结构的损伤.结果肿瘤全切除27例,次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脑神经损伤、脑组织水肿、肌力减退等.结论经岩窦前入路是处理岩斜区肿瘤较好的手术方法.大多可全切除肿瘤.

  • 标签: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 颞骨岩部 颅底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铣刀椎板截、钛板固定在棘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间18例椎管内肿瘤患者术中采用铣刀椎板后路切开,处理完椎管内肿瘤后再将棘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钛板固定,完成椎管成形。结果所有病例未出现因铣刀椎管开窗、钛板置入所致的硬脊膜破损、脊髓和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随访3~8个月,未见回植组织移位、塌陷、畸形愈合及椎管狭窄症。结论椎管内肿瘤术中采用铣刀椎管后路开窗,钛板固定棘椎板复合体的方法简便、安全、可靠,有利于脊柱的完整性及稳定性。

  • 标签: 铣刀 钛板固定 椎管内肿瘤
  • 简介:颅脑创伤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导致外伤性矢窦破裂的发生率相应增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救治外伤性矢窦破裂,选择手术时机挽救患者生命,笔者对近年救治的6例闭合性矢窦破裂患者的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矢状窦破裂 双侧瞳孔散大 闭合性 患者 救治 去骨瓣
  • 简介:目的探讨特发性聋远期预后与近期预后之间的差异,评价当前综合治疗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24例患者分别于入院、出院及出院后〉6个月分别进行纯音听阈检测。以出院时听力状态为近期预后指标,出院后〉6个月时听力状态为远期预后指标。远期预后与近期预后的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近期有效率为45.8%,远期好转率为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发性聋远期预后与近期预后不同,远期预后优于近期预后,患者的听力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标签: 特发性突聋 预后 远期
  • 简介:目的总结经口咽齿状切除术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齿状压迫延髓及上颈髓腹侧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颅底凹陷4例,颅底凹陷伴Chiari畸形2例,颅底凹陷伴寰枕融合1例,下斜坡及齿状后结缔组织增生1例,多种畸形复合2例。均采用经口咽入路齿状切除减压手术。结果术后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9例,因频发呼吸骤停而自动出院1例。术后随访9例,随访时间0.5~5年,未出现头痛、头晕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结论经口咽齿状切除术是治疗齿状压迫延髓及上颈髓腹侧病变直接有效的手术方法。

  • 标签: 畸形 颅颈交界区 经口咽入路 齿状突切除
  • 简介:目的研究床间隙的解剖结构和毗邻关系,为颅底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10个甲醛溶液固定成人头颅标本上采用显微解剖观察床间隙的解剖结构和毗邻关系,在3个国产成人尸头上利用冷冻铣切技术获得水平、冠状及矢位0.05mm层面,在断面上连续追踪、观察床间隙的解剖结构。结果床间隙是磨除前床后形成的一个潜在的手术操作空间,床间隙底的结构从前向后有视神经嵴、颈内动脉床段和海绵窦前部的薄顶壁。外下壁是海绵窦外侧壁的延续,其内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眼神经等向前进入眶上裂。冷冻铣切技术获得的0.05mm层面充分显示了床间隙的解剖特点。结论显微和断层解剖方法相结合可以阐明床间隙的解剖特点,为颅底手术提供详细的解剖学资料。

  • 标签: 床突间隙 断层解剖 冷冻铣切技术
  • 简介:作者检查了经伽玛刀(γ-刀)放射外科治疗的22例海绵血管畸形(cavernousmalformation,CM)病人情况,以评估γ-刀治疗此种病变的价值。在Karolinska医院自1985~1996年应用γ-刀治疗了23例CM病人。1例病人失去随访。对有治疗结果的22例病人进行了分析。在早期的半数病人采用高剂量照射CM(周边剂量>15Gy),在后期的一半病人则采用较低的照射剂量。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畸形 放射外科治疗 伽玛刀 照射剂量
  • 简介:脑静脉窦血栓为临床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全部脑卒中的1%。其中以上矢窦血栓形成(superiorsagittalsinusthrombosis,SSST)最为常见,临床表现呈多样性,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则可危及生命。笔者对我院2001年1月-2007年10月诊断明确的22例上矢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颅内栓塞和血栓形成 矢状窦血栓形成 脑血管造影术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51岁。因左额部肿物进行性增大3年余入院。入院时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左额部见一直径约3cm肿物,无红肿热痛,无活动性,听诊未闻及异常。颅骨薄层CT+冠状位重建示(图1A):左侧额骨局部骨质结构异常,骨质膨隆,皮质显示不连续,其内可见多发呈放射分布针尖样高密度影。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瘤 额骨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旁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旁破裂动脉瘤26例。结果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1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5例。术后即刻造影示:Raymond分级Ⅰ级15例,Ⅱ级8例,Ⅲ级3例。术中发生并发症9例,其中1例术中再次破裂,最后死亡。25例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5例复发,其中3例再次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患者预后:预后良好(0-2分)23例,预后差(3-6分)2例。结论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旁破裂动脉瘤仍存在挑战,常需使用支架辅助技术,尽管存在一定复发率,但近期仍可达到很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颅内破裂动脉瘤 颈内动脉床突旁段 血管内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量化比较乙窦后和乙窦前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15例(30侧)尸头行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颅后窝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性标志点模拟乙窦后和乙窦前入路微创路径,观察和测量两种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乙窦后入路由横窦下方开颅,包含小脑半球和小脑前下动脉,到达颈静脉结节时,路径包含舌咽、迷走、副神经和岩下窦。乙窦前入路由乳磨除岩,经过颈静脉球下端和颈内静脉,到达颈静脉结节时,包含部分副神经。测量手术路径和后组脑神经体积:乙窦后入路〉乙窦前入路;路径中性结构和静脉体积:乙窦前入路〉乙窦后入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窦后入路中包含小脑半球体积为(2750.50±123.27)mm3、小脑前下动脉体积为(78.72±1.75)mm3,乙窦前入路不包含上述结构。结论乙窦后入路有利于显露后组脑神经,显露过程应注意保护小脑和小脑前下动脉。乙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时,受到磨除岩操作和保护静脉窦的限制,适于处理累及颈静脉孔的病变。

  • 标签: 乙状窦后入路 乙状窦前入路 颈静脉结节 虚拟现实 解剖模型 三维
  • 简介:1临床资料女性,70d.出生时左侧额部头皮发现一点青紫色肿块,指压可缩小,肿块迅速增大.入院时肿块呈4.1cm×3.6cm×3.2cm,呈青紫色,质地中等,有弹性.局部无毛发,左颞颌关节运动轻度受限,血常规及生化检查未见异常,头颅CT平扫:颅内未见异常.在全麻下行血管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海绵血管瘤.三个月后复查,左侧额颞部皮肤切口愈合良好,无残留和复发.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瘤 头皮 头颅CT平扫 术后病理报告 临床资料 关节运动
  • 简介:上矢窦血栓形成(superiorsagittalsinusthrombosis,SS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101管疾病,多因误诊漏诊而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随着神经影像学和神经介入学发展以及新型抗栓药物的应用.其早期发现率和诊断率大大提高,预后明显改善,现对其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上矢状窦 血栓
  • 简介:目的探讨脑内巨大海绵血管瘤(GCM)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脑内巨大海绵血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中,2例行手术治疗,完整切除病变,术后均无神经功能障碍及其他严重并发症,1例术后原有头痛完全缓解,视力、视野部分恢复;1例术后发作完全控制;1例拒绝手术,随访2年仍有癫痫发作,尚未出现较严重卒中事件。结论脑内巨大海绵血管瘤应作为一项分类诊断独立出来。“直径/〉6em”的标准比较方便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判断。一经MRI、CT确诊,手术应尽早实施。病变的完全切除将获得令人满意的预后。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瘤 巨大 癫痫 外科
  • 简介:目的总结颅内海绵血管瘤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颅内海绵血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碌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本组病变均全切除,无死亡病例。术后卡氏评分(KPS)〉90-100分13例,〉80-90分8例,〉70-80分3例,〉60-70分1例,〉50-60分2例。随访3个月-6年。头痛症状消失8例,好转1例;视力恢复3例,好转2例;急性起病者,生活自理7例,合并不同程度功能障碍3例;头晕、行走不稳治愈1例,好转1例;癫癎病人随访2年无发作。结论硅微手术是治疗颅内海绵血管瘤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血管瘤 海绵状 中枢神经系统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海绵窦和床周围段动脉瘤的特点、分类及手术适应证和方法.方法全部采用直视手术处理动脉瘤和暴露控制载瘤动脉近远端,磨除前床和视神经管上壁及外侧嵴,经内侧三角进入海绵窦,夹闭动脉瘤后视神经充分减压.出院时按GO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18例动脉瘤全部得以夹闭,其中15例术后复查造影动脉瘤完全消失.视力视野障碍明显改善.疗效好16例,疗效差和死亡各1例.结论海绵窦动脉瘤在不适合栓塞的情况下应采取手术,而床周围段动脉瘤则应首选手术治疗.

  • 标签: 动脉瘤 手术 海绵窦 床突周围 脑动脉瘤
  • 简介:由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主办,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承办的第五届创伤国际论坛将于2011年9月在上海召开。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与会作专题讲座并从征文中挑选部分论文作大会发言(论文报告或发言使用中文或英文)。会议期间将评选优秀论文,并颁发优秀论文证书,部分优秀论文将在《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刊登。

  • 标签: 征文通知 国际论坛 骨创伤 《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 优秀论文 第二军医大学
  • 简介:由巾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主办,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承办的第五届创伤国际论坛将丁2011年9月在上海召开。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与会作专题讲座并从征文中挑选部分论文作大会发言(论文报告或发言使用中文或英文)。会议期间将评选优秀论文,并颁发优秀论文证书,部分优秀论文将存《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刊登。

  • 标签: 征文通知 国际论坛 骨创伤 《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 优秀论文 第二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