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原位融合与复位融合治疗轻度(I、II度)峡裂型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PubMed、CochraneLibrary、Emabsedatabases、Sinomed、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6年4月。纳入峡裂伴轻度腰椎滑脱症术中原位融合与复位融合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和队列研究,对RCT研究采用改良Jarad评分进行质量评价,对非RCT研究采用NOS评价方法,由2名作者(陈佳海、白雪东)独立提取及分析数据,采用ReviewManager5.3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系统检索和筛选,共有4篇符合条件的文献纳入本研究,包括2篇RCT以及2篇队列研究。Meta分析结果表明,复位后融合患者其滑脱程度较原位融合者明显改善[SMD=-1.58,95%CI(-2.09~-1.06),P〈0.00001],并在2年以上的随访时得到有效维持[MD=20.05,95%CI(17.71~22.38),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然而,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MD=1.136,95%CI(-1.34~3.60),P=0.37]、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MD=0.06,95%CI(-0.21~0.32),P=0.67]、优良率[RR=1.01,95%CI(0.92~1.10),P=0.87]、融合率[RR=0.99,95%CI(0.93~1.06),P=0.81]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方面[RR=0.78,95%CI(0.36~1.72),P=0.54],复位后融合组与原位融合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峡裂伴轻度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方式选择上,复位后融合可使滑脱椎体良好复位并得到有效维持复位,但与原位融合相比在临床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手术方式均能减轻患者腰痛程度、获得良好的椎间融合率,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选择何种治疗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及手术医师对具体技术的熟练程度而定,远期临床疗效及矢状平衡问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腰椎 脊椎滑脱 脊柱融合术 META分析
  • 简介:结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它的典型临床症状有腹痛、血便及排便习惯改变等。有文献报道结肠癌侵犯前腹壁的发生率为2.4%[1],然而形成脓肿并发症的现象更少见,其发生率为0.3%~0.4%[2]。临床上偶见结肠癌侵入腹壁继发感染而引起腹壁脓肿,这种以腹壁脓肿为首发临床症状的结肠癌具有起病隐匿、漏诊率高、预后差的特点。

  • 标签: 下腹壁脓肿 腹股沟区 回盲部癌 双侧 右侧 临床症状
  • 简介:胃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均位居前列。胃癌肝门淋巴结转移常因压迫胆管而引起严重并发症,放疗虽然可以改善症状,但因肝门周围组织的结构特殊而使常规放疗的副作用大,患者往往不能耐受。脉冲式低剂量率放射治疗(PLDR)可以在不伤害邻近正常组织器官的同时达到病灶区有效治疗的目的。

  • 标签: 胃癌 肝门部淋巴结转移 脉冲式低剂量率放疗
  • 简介:男性乳腺癌是发生在男性中一种少见且特殊的恶性肿瘤,在全部乳腺癌中占比小于1%。由于生理因素等差异,男性乳腺癌发病率远低于女性乳癌。由于男性对自身患乳腺癌风险的意识不高,导致男性乳腺癌患者不能及时诊断而常延误病情。现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男性乳腺癌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作一概述,进一步加强临床医生及患者对男性乳腺癌的了解和重视。

  • 标签: 乳腺肿瘤 男性 诊断 肿瘤治疗方案 预后 综述
  • 简介: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长约18~23个核苷酸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具有转录后基因调控的功能,参与调节细胞的分化、增殖、凋亡、迁移等多种生物学进程。现今乳腺癌已成为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但其发病病因尚未完全清楚。近年来,通过对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发现miRNAs是一类潜在的强有力的评估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生物学指标。本文主要对miRNAs这一类新的肿瘤分子生物学标记物在乳腺癌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 标签: MIRNAS 乳腺癌 作用机制
  • 简介:原发性肝癌位居全球最常见恶性肿瘤的第五位,在癌症相关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三位。原发性肝癌治疗方法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肝脏功能,肿瘤大小,是否存在转移灶和血管侵犯。目前,原发性肝癌的根治方法包括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手术,但是很多患者确诊时已进入晚期,失去了治愈的机会。全身系统性治疗对于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变得尤为重要,其中包括:分子靶向治疗、全身系统性化疗和免疫治疗。本文就近年来晚期原发性肝癌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分子靶向治疗 全身系统化疗 免疫治疗
  • 简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是发生于子宫的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的恶性程度和生物学行为,可分为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GESS)和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HGESS)。早期可行病理活检诊断,辅以影像学检查和免疫组化。目前临床上缺乏对ESS的规范化治疗方案,多采用手术联合术后辅助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内分泌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尤其对高表达雌、孕激素受体的LGESS。靶向治疗作为新的治疗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ESS的新进展进行综述,希望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 标签: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诊断 治疗 进展
  • 简介:已证实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蛋白翻译后修饰的途径,参与人体内许多细胞生命活动。近年来,随着对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研究加深,逐渐发现蛋白的泛素化调节是一个可逆过程,细胞内同时还存在一些特异的去泛素化蛋白酶进行负向调节。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SPs)是去泛素化酶家族的亚家族,作为亚家族成员之一的X染色体连锁的泛素特异肽酶9(USP9X)在多种类型的恶性肿瘤中表达异常,且与肿瘤的分期及预后相关,因此,针对USP9X的靶向治疗,将会为肿瘤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

  • 标签: 泛素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 泛素-蛋白酶体 肿瘤 靶向
  • 简介:食管癌相关基因4(esophagealcancerrelatedgene4,ECRG4)是一个在基因表达和蛋白作用方式方面独具特点的抑癌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ECRG4的基因结构在不同种属中十分保守,提示其在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方面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ECRG4的生物学背景和其在生理条件及病理条件下的表达情况和功能进行了综述,并对ECRG4在精准医疗中的可能作用进行了讨论,以期为以ECRG4为靶点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能的线索。

  • 标签: 食管癌相关基因4 抑癌基因 表达和功能 诊断和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癌灶区段的淋巴引流途径分型,了解各型淋巴结转移差异。为研究各型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探索新的思路。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6年5月间开封市肿瘤医院行乳腺癌cT1-4N0-1M0手术的患者,术前对肿瘤所在区段的瘤周腺体注射亚甲蓝,进行淋巴染色示踪,术中见淋巴结或淋巴管染色显示淋巴途径者450例,根据被染色的淋巴管走向和淋巴结尤其是前哨淋巴结(sentinellymphnode,SLN)所在区域,进行乳腺癌区段淋巴引流途径分型(lymphaticdrainagepathwaytype,LDPT),分为腋下(axillary,A)型、内乳(internalmammary,IM)型、腋下-内乳(axillary-internalmammary,A-IM)型、锁骨上下(supraclavicular-subciavian,S)型、胸肌间(interpectoral,I)型、上腹(epigastriumtype,E)型和其它;其中A型、A-IM型、IM型较为常见,在这三型中选取140例作为对比研究对象,均行经肋间隙入路的内乳区淋巴结(internalmammarylymphnodes,IMLN)探查、腋下淋巴结(axillarylymphnodes,ALN)探查或清扫、保乳或全乳切除,观察比较这三型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LDPT共450例:IM型25例占5.6%、A-IM型75例占16.7%、A型345例占76.7%、S型2例占0.4%、I型2例占0.4%、E型1例占0.2%、其它0例;其中A型、A-IM型、IM型共占98.9%,对比发现:A型、A-IM型、IM型这三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情况不同,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A型、A-IM型分别与IM型比较,淋巴结转移情况不同,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7);IMLN和ALN均转移的概率A-IM型约是A型的5倍,单纯IMLN转移的概率A-IM型约是A型的26倍。结论:不同淋巴分型的乳腺癌淋巴转移规律不同,适合的诊治方法也可能不同,分型研究,具有临床意义;IM型乳腺癌淋巴转移与其他型不同,有其特有的规律,具有与A型同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关注。

  • 标签: 乳腺癌 淋巴引流途径 淋巴流域 淋巴分型
  • 简介:肿瘤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仍以产生较少ATP的糖酵解为主要代谢方式,这一重要特征被称为Warburg效应。Warburg效应可以为肿瘤细胞快速供能,同时产生的中间代谢产物可用以合成蛋白质、核酸及脂类等生物大分子,为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

  • 标签: WARBURG 细胞生长 中间代谢产物 胃腺癌 关键酶 有氧条件
  • 简介:小细胞肺癌(SCLC)恶性程度高,倍增时间短,早期即可出现广泛转移。调查显示,近2/3的SCLC患者在确诊时已为广泛期SCLC。指南推荐,对于广泛期SCLC首选全身治疗。既往研究显示,SCLC初始化疗有效率高,可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但极易出现复发转移,并对二线及以后的治疗不敏感。而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治疗广泛期SCLC上并无显著获益。不同于非小细胞肺癌维持治疗上取得的获益,广泛期SCLC进行维持治疗的证据不足。因此,本文将通过回顾有关广泛期SCLC的维持治疗的临床试验和文献以探讨广泛期SCLC患者的治疗措施。

  • 标签: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 维持治疗 肿瘤干细胞
  • 简介:化疗、内分泌治疗、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抗体药物治疗或联合治疗通常是乳腺癌患者术后的辅助治疗手段。临床病理学指标是治疗方案选择的依据,但由于没有考虑肿瘤的个体基因学特征,这些指标并不能准确预测患者的预后风险。基于多基因标志物的检测系统已成功应用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预测并指导治疗决策,70-基因标志检测系统MammaPrint已被证实可较准确地预测不同类型乳腺癌患者的复发风险和治疗反应。本文就MammaPrint在乳腺癌预后预测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乳腺癌 MammaPrint 基因标志 预后 预测
  • 简介:人体骨骼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的组织,据调查,成年人每年大约有10%的骨骼会发生骨重建[1],骨重建主要涉及骨吸收和骨形成两个方面,二者保持动态平衡维系着骨的正常代谢,如果二者失去平衡将会引起相应的骨骼疾病[2-5]。骨质疏松症和关节假体周围骨溶解均是常见的骨代谢性疾病,主要原因就是由骨吸收功能强于骨形成,二者失去平衡引起。破骨细胞是人体惟一的具有骨吸收功能的细胞,因此研究破骨细胞的分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破骨细胞 细胞分化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信号传导
  • 简介:虽然晚期初治乳腺癌一直被认为是不可治愈的,但是合理的综合治疗已使部分患者看到了治愈的希望。作者综合大宗回顾性研究和ASCO会议三项前瞻性临床研究的结论,认为在保证全程有序、有效、可持续的系统性全身治疗前提下,年龄〈55岁、激素受体阳性、肿瘤负荷轻、局部症状或体征明显的患者可以考虑原发肿瘤手术。对于该类患者是选择先接受原发肿瘤手术还是全身治疗仍然存在争议,而通过合理有效的综合治疗一定可以使患者的预后得到进一步改善。

  • 标签: 乳腺肿瘤 晚期乳腺癌 原发肿瘤手术 预后
  • 简介:环状RNA(circularRNAs,circRNAs)是一种新型的内源性非编码RNA,与其他线性RNA不同,它形成共价闭合连续的环形结构,在真核生物的转录组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些circRNAs主要来源于内含子或者外显子,通过反向拼接或套索内含子方式产生。近来研究发现,circRNAs在细胞质中富集,具有保守性和相对稳定性,这些特性赋予了circRNAs许多潜在的功能,例如充当微小RNA(miRNA)海绵,结合RNA相关的蛋白质,形成RNA蛋白复合体从而调节基因的转录。有证据表明circRNAs在消化道肿瘤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能够作为某些疾病的诊断性或预测性生物标记物。本文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报道,对circRNAs在消化道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消化系统肿瘤预测、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环状RNA 消化道肿瘤 生物标记物
  • 简介:癌性疼痛是肿瘤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也是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最常见、最痛苦的症状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骨保护蛋白/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OPG-RANKL-RANK)系统在骨癌痛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与破骨细胞的活化、发育和成熟有关。本文就OPG-RANKL-RANK系统在骨癌痛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今后治疗骨癌痛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标签: 骨保护蛋白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破骨细胞 骨癌痛
  • 简介:骨肉瘤(osteosarcoma,OS)是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约占全部骨肿瘤的15%,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1]。OS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高位截肢治疗,随着影像学、辅助化疗、外科技术及生物力学工程学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OS的治疗由单纯高位截肢术发展为以保肢手术、新辅助化疗相结合的综合保肢治疗,OS患者的截肢率显著降低、5年生存率较过往有所提高,然而,

  • 标签: 骨肉瘤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药物耐受性 综述
  • 简介:淋巴结转移是胃癌主要转移方式之一,区域淋巴结状态是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参考指标,淋巴结转移分期是预测胃癌预后最主要的临床病理参数之一。自第5版AJCC胃癌TNM分期系统发表以来,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报道以转移淋巴结数量(metastaticlymphnodenumber,pN)为基础的N分期系统比以淋巴结解剖位置为基础的分期系统能更好地评估胃癌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胃癌患者 预后 TNM分期系统 评估 临床病理参数 淋巴结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骨盆肿瘤患者接受自体瘤骨灭活再植重建手术后的并发症、下肢功能及预后情况。方法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接受自体瘤骨灭活再植手术治疗的13例骨盆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切除肿瘤,去除骨外肿瘤包块,刮除松质骨内肿瘤,将残余骨壳放入65℃20%高渗氯化钠溶液中灭活30min,原位植入灭活骨,螺钉、钢板内固定。累及骶髂关节者采用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加固,累及髋臼者行全髋关节置换,髋臼破坏严重时用带翼网杯、钛网杯加固,必要时采用骨水泥填充提高骨强度。结果手术时间4.0~8.5h,平均5.7h;术中出血量820~5000ml,平均3500ml。术后1例失访,其余随访6~7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1个月。5例复发,远处转移3例;骨折和关节脱位各1例;浅表感染3例。截至随访终点,4例无瘤存活,3例带瘤生存,5例死亡。7例存活者灭活骨愈合情况ISOLS评分为38.0%~93.0%,中位评分为81.0%;下肢功能MSTS评分为23.0%~91.0%,中位评分为60.0%。结论肿瘤骨灭活再植术后虽然肿瘤复发率较高,但对预期生存期较长的患者仍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应权衡利弊,把握手术适应证。

  • 标签: 骨肿瘤 手术后并发症 下肢 预后 骨肿瘤灭活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