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盐酸哌替啶片与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在癌痛镇痛中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43例中重度癌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盐酸羟考酮控释片与盐酸哌替啶片,观察2周,对比两种药物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羟考酮组患者疼痛缓解20例,有效率90.91%。哌替啶组患者疼痛缓解16例,有效率76.19%。两组缓解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生活质量均得到明显提高(P〈0.05),两组药物的不良反应对比显示,盐酸哌替啶片的成瘾性强(P〈0.05),其余不良反应两组均未见差异(P〉0.05)。结论: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在治疗癌痛时镇痛效果优于盐酸哌替啶片,患者生活质量较好。

  • 标签: 疼痛 恶性肿瘤 羟考酮 哌替啶
  • 简介:目的:观察舒芬治疗癌症中度疼痛的疗效。方法:采用按时给药,舒芬与可待因进行交叉、自身对照观察。结果:舒芬与可待因比较,中度以上缓解率为90%对66.7%,统计学处理疼痛强度差两组比较P<0.001,中度以上疼痛缓解度比较P<0.001。结论:舒芬较可待因具有更好的镇痛效果,可维持6~7小时,但疗敏谷峰现象亦明显。

  • 标签: 舒尔芬 治疗 癌症 疼痛 可待因 镇痛效果
  • 简介: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胆囊癌发病率占同期胆道疾病构成比的0.4%~3.8%,平均为1.53%。胆囊癌发病率虽然较低,但恶性程度高,预后非常差,5年总生存率仅为5%。

  • 标签: 胆囊癌 治疗 胆道系统 癌发病率 疾病构成比 恶性肿瘤
  • 简介:目的研究羟考酮替换盐酸吗啡减轻癌症病人对阿片类药物耐药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试验,以1.5∶1作为各组病人吗啡向羟考酮转换的基础比率,用数字分级评分(NRS)、卡氏行为状态量表评分(KPS)和生活质量评分(QOL)作为转换前后镇痛效果、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结果不同剂量组盐酸吗啡与羟考酮的平均转换比率随着吗啡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转换比值与吗啡的的剂量呈一次线性拟合趋势(F=0.003、P=0.954),大剂量吗啡组比小剂量吗啡组替换后羟考酮的需要量更小。结论应用羟考酮替换大剂量盐酸吗啡止痛是一种减轻阿片类药物耐药的新途径。

  • 标签: 吗啡 羟考酮 耐药 替换治疗
  • 简介:小体是女性体细胞中非活性状态的X染色体,在平衡基因及对性别的决定上具有重要作用。近来研究发现巴小体在很多疾病中发生了异常表达,尤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本文就巴小体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X染色体 巴尔小体 肿瘤
  • 简介:总结了30例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的护理经验。制定护理流程,按照“一对一”的方式实施疼痛护理,减轻了患者顾虑,提高了癌痛治疗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 标签: 盐酸羟考酮 癌性疼痛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银通漱口液对鼻咽癌放疗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和口臭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鼻咽癌放疗患者60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放疗期间实验组30例应用银通漱口液漱口,30次/d;对照组30例应用生理盐水漱口,3-4次/d。在放射剂量达到3000cGy,5000cGy,7000cGy后,比较两组患者口腔黏膜感染和口臭的发生情况。结果在放射剂量达到3000cGy时两组的口腔黏膜感染和口臭的发生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当放射剂量达到5000cGy,7000cGy时实验组口腔黏膜感染和口臭的发生率分别为30.0%、36.7%和33.3%、40.0%;对照组分别为53.3%、60.0%和66.7%、80.0%,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银通漱口液对鼻咽癌放疗患者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和口臭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 标签: 鼻咽癌 放疗 银尔通漱口液
  • 简介:目的探讨CYP2D6基因多态性对乳腺癌患者盐酸表柔比星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筛选125例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采用常规酚-氯仿法行全血基因组DNA提取,采用TaqManMGBRT-PCR法进行CYP2D6基因多态性检测,利用分析软件确定各个样本的基因分型结果(C/C:野生型,C/T:突变杂合子,T/T:突变型).结果125例乳腺癌患者中,野生型46例(36.8%),突变杂合子55例(44.0%),突变型24例(19.2%).不同CYP2D6*10基因突变型患者的盐酸表柔比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组患者的盐酸表柔比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C+C/T组.T/T、C/C和C/T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C/T组患者的生存时间短于T/T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最大直径为2~5cm、淋巴结转移个数≥4、孕激素受体(+++)、CYP2D6(C/T)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YP2D6*10基因多态性与静脉滴注盐酸表柔比星的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生存期缩短有相关性.

  • 标签: CYP2D6基因 基因多态性 疗效 盐酸表柔比星 乳腺癌
  • 简介:目的比较癌性内脏痛患者采用盐酸羟考酮控释片与硫酸吗啡控释片治疗的止痛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144例癌性内脏痛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72)和对照组(n=72)。给予研究组患者盐酸羟考酮控释片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硫酸吗啡控释片治疗。比较两组止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解救药物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便秘、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22.2%(16/72)、31.9%(23/7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0%(36/72)、59.7%(4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19,P〉0.05)。结论癌性内脏痛患者采用盐酸羟考酮控释片与硫酸吗啡控释片治疗的止痛作用均较显著,但前者比后者不良反应少。

  • 标签: 癌性内脏痛 盐酸羟考酮控释片 硫酸吗啡控释片 止痛作用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佐辛联合地塞米松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关节外科80例行TKA的患者,随机均分为A组(佐辛联合地塞米松)、B组(佐辛)、C组(地塞米松)、D组(生理盐水),每组各20例,A组术前30min静脉注射佐辛0.1mg/kg及地塞米松10mg,B组术前30min静脉注射佐辛0.1mg/kg,C组术前30min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D组为对照组。术毕患者均采用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analgesia,PCIA)。观察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膝关节功能相关指标、术后舒芬太尼使用量、睡眠满意度、恶心及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术后6h,A、B、C组分别为:(5.01±1.20)分、(5.52±1.15)分、(6.23±1.26)分,低于D组的(6.71±1.68)分(P=0.031、P=0.040、P=0.021);VAS术后12h,A、B、C组分别为:(4.43±1.04)分、(4.87±1.42)分、(5.03±1.28)分,低于D组的(6.01±1.80)分(P=0.002、P=0.007、P=0.002);VAS术后1天,A、B、C组分别为:(2.89±0.92)分、(3.01±1.32)分、(3.76±1.45)分,低于D组的(4.71±1.81)分(P=0.035、P=0.019、P=0.024);VAS术后3天,A、B、C组分别为:(1.58±0.53)分、(1.87±0.64)分、(2.45±0.82)分,低于D组的(3.38±1.02)分(P=0.015、P=0.040、P=0.046);VAS术后5天,A、B、C组分别为:(1.07±0.32)分、(1.62±0.43)分、(2.01±0.51)分,低于D组的(3.11±0.82)分(P=0.007、P=0.008、P=0.009)。VAS术后1天,B和C组分别为(3.01±1.32)分、(3.76±1.45)分,高于A组的(2.89±0.92)分(P=0.005、P=0.004)。膝关节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术后2天,A、B组分别为:(30.27±5.81)°、(29.02±4.79)°,优于D组的(16.27±2.43)°(P=0.003,P=0.006)。ROM术后2周,A、B组别为:(98.21±9.05)°、(94.57±8.64)°,优于D组的(85.36±8.01�

  • 标签: 地塞米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膝关节 疼痛 镇痛 地佐辛
  • 简介: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接受西他滨(DAC)治疗前后程序性死亡因子-1/程序性死亡因子-1配体(PD-1/PD-L1)的变化。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初治MDS中符合WHO2008分型WPSS预后分层中危组及高危组并接受DAC(20mg/m^2d1-d5,21-28天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治疗的18例患者,同时以5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为对照。于DAC治疗前后收集外周血和骨髓细胞。流式细胞术(FCM)检测DAC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4+T、CD3+CD8+T淋巴细胞的PD-1和骨髓单核细胞PD-L1的变化;QPCR检测DAC治疗前后外周血及骨髓单个核细胞PD-1mRNA、PD-L1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比较化疗缓解组(n=5)和未缓解组(n=13)PD-1/PD-L1的表达水平。结果FCM检测显示,DAC治疗后,中危组CD3+CD4+T、CD3+CD8+T淋巴细胞PD-1和骨髓单个核细胞的PD-L1比例分别为(11.43±1.88)%、(11.46±1.60)%和(16.59±0.72)%,高危组分别为(16.36±3.71)%、(16.59±3.81)%和(18.69±1.60)%,均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未缓解组CD3+CD4+T、CD3+CD8+T淋巴细胞PD-1和骨髓单个核细胞上PD-L1的比例分别为(18.51±2.62)%和(19.03±2.18)%和(19.22±1.40)%,高于缓解组(P〈0.05)。QPCR检测显示,DAC治疗后,中危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D-1mRNA和骨髓单个核细胞PD-L1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6.32±3.37和2.88±1.72,高危组分别为12.55±6.27和7.47±4.90,均高于治疗前(P〈0.05)。MDS未缓解组外周血PD-1mRNA和骨髓单个核细胞PD-L1mRNA的相对表达为16.28±4.64和9.16±5.40,高于缓解组(P〈0.05)。结论DAC治疗后中、高危MDS患者的外周血、骨髓中PD-1/PD-L1表达明显上升,尤其是未缓解组,PD-1/PD-L1高表达可能是介导DAC耐药的原因之一。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程序性死亡因子-1/程序性死亡因子-1配体(PD-1/PD-L1) 地西他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