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什么样的人容易得乳腺研究发现与乳腺发病机会升高相关的因素,有一些是无法改变的,包括种族、性别、年龄增长、基因突变、乳腺家族史、自身乳腺病史、致密型乳腺、某些良性乳腺疾病史、行经期长(初潮早,绝经晚)和胸部放射治疗史等。

  • 标签: 乳腺癌 知识问答 致密型乳腺 发病机会 基因突变 癌家族史
  • 简介:从公元前400年的Hippocrates到19世纪的Halsted再到21世纪的今天,人们对乳腺生物学特性的研究逐步深入,诊断水平不断提高,综合治疗逐步完善,在此过程中乳腺的治疗更加理性化和人性化。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抛砖引玉提几个问题,供同道参考。

  • 标签: 乳腺癌 综合治疗 生物学特性 诊断水平 人性化
  • 简介:目前惟一被证实能够降低乳腺死亡率的检查方法是乳腺X线摄影。较为著名的乳腺X线摄影的临床研究结果来自美国、瑞典和荷兰进行的一项数万人参加的临床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进行乳腺X线摄影可以使乳腺的死亡率降低。在瑞典进行的双郡实验中,

  • 标签: 乳腺癌早期诊断 乳腺X线摄影 临床实验 临床研究 死亡率 瑞典
  • 简介:目的通过对70例行改良根治术乳腺患者的心理分析,探讨其心理状态。方法70例患者均于根治手术后10天进行SCL-90问卷调查,与中国健康常模组对照,分析患者心理状态。结果乳腺患者术后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结论手术后尽早进行心理干预有利于患者康复。

  • 标签: 乳腺癌 术后心理状况 心理分析
  • 简介:催乳素(PRL)可在垂体和垂体外(如乳腺组织等)生成和分布,除具有激素的一般特性外,在参与乳腺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更具有细胞因子的一些特性。催乳素受体(PRLR)属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通过JAK(JanusKinase)即Janus酪氨酸激酶一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途径激活信号转导通路发挥其生物作用。本文综述了PRL及其受体与乳腺的密切关系。

  • 标签: 催乳素 催乳素受体 乳腺癌
  • 简介:目的:了解本市乳腺HPV感染的情况。方法:分别应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6例乳腺与2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的HPV与HPV16。结果:36例乳腺HPV检测结果均为阴性,HPV16阳性4例,阳性率11.11%。20例乳腺纤维腺瘤HPV阳性1例,阳性率5%。结论:本市女性乳腺肿瘤存在HPV感染,两者可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 标签: 乳腺癌 HPV 免疫组化 原位杂交 人乳头状瘤病毒 DNA病毒
  • 简介:目的:分析乳腺X线表现,提高乳腺X线诊断水平。方法:对46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X线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中肿块影28例,微小钙化14例,局限浸润7例,结构紊乱5例、乳管造影乳管不规则、管腔截断、显影间断2例,皮肤局限性增厚9例,乳头下陷及漏斗征7例,血管增多增粗15例,大导管征7例、腋下淋巴结13例。结论:钼靶乳腺X线摄影是诊断乳腺的最主要方法。肿块和微小钙化是乳腺主要X线征象,局限浸润、结构紊乱为不典型征象。对乳头溢液者行导管造影,结合间接征象,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率。

  • 标签: 乳腺癌 诊断 X线摄影
  • 简介:晚期乳腺的治疗目的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改善生活质量,一线治疗获益的复发转移乳腺患者,通过使用高效、低毒、给药方便的药物进行维持治疗,尽可能延长无进展生存期,从而缓解症灶、延缓进展,延长总生存时间.本文从维持治疗的概念、理论、治疗模式及药物研究方面综述晚期乳腺维持治疗相关的研究进展.

  • 标签: 晚期乳腺癌 维持治疗 节拍化疗
  • 简介:男性乳腺是发生在男性中一种少见且特殊的恶性肿瘤,在全部乳腺中占比小于1%。由于生理因素等差异,男性乳腺发病率远低于女性乳癌。由于男性对自身患乳腺风险的意识不高,导致男性乳腺患者不能及时诊断而常延误病情。现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男性乳腺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作一概述,进一步加强临床医生及患者对男性乳腺的了解和重视。

  • 标签: 乳腺肿瘤 男性 诊断 肿瘤治疗方案 预后 综述
  • 简介:目的:比较乳腺保乳手术与常规改良根治手术术后患者心理社会状况的差异。方法:应用临床心理问卷(EPQ,SCL-90)评定经乳腺保乳手术患者在人格特征、应付方式及心身健康的状况,共35例;并与40例经常规改良根治手术患者相比较。结果:保乳手术组术后SCL-90除恐怖因子外其他因子评分均高于改良根治手术组,具有显著性差异;EPQ评分中N分、消极应付方式均分显著高于对照组,E分、积极应付方式均分则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P与L分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保乳手术对乳腺患者术后的心理社会状况有改善作用。

  • 标签: 乳腺癌 心理状况 保乳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伴肾功能不全乳腺患者的化疗方案。方法对1例需定期血液透析的肾衰竭乳腺患者给予单药吡柔比星100mgd1,21天为1个周期;监测血药浓度,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4个周期后疗效评价为稳定,血液透析不影响吡柔比星的治疗,其安全性较高。结论肾功能不全并非是化疗的绝对禁忌症,在充分评估患者的不良反应及耐受性后,合理安排血液透析与给药的时机,可以做到安全、有效地化疗。

  • 标签: 乳腺癌 肾功能不全 吡柔比星 化学治疗
  • 简介:骨骼是乳腺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应根据具体病情制订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以减少或避免骨相关事件,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其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放射治疗、骨改良药物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手术治疗、镇痛和其他支持治疗等。本文就乳腺骨转移的综合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乳腺肿瘤 骨转移 综合治疗
  • 简介: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长约18~23个核苷酸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具有转录后基因调控的功能,参与调节细胞的分化、增殖、凋亡、迁移等多种生物学进程。现今乳腺已成为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但其发病病因尚未完全清楚。近年来,通过对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发现miRNAs是一类潜在的强有力的评估乳腺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生物学指标。本文主要对miRNAs这一类新的肿瘤分子生物学标记物在乳腺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 标签: MIRNAS 乳腺癌 作用机制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59岁。因“颈部淋巴结转移癌3个月”于2015年7月29日就诊我院。患者2015年4月发现左颈部淋巴结肿大,于外院行颈部淋巴结切除术,术后病理显示:淋巴结转移性腺癌,癌细胞呈巢状或条索状浸润,可见腺管样排列,细胞大小较一致,细胞质丰富,细胞核明显,病理性核分裂可见(图1);免疫组化:CK(+)、EMA(+)、CAM5.2(+)、CK7(+)。

  • 标签: 乳腺肿瘤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 子宫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乳腺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一类恶性肿瘤,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均明显升高。乳腺不仅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而且影响其外表及心理健康。掌握女性乳腺的危险因素将有助于人们早期预防乳腺的发生。诸多研究已表明,年龄、月经状况、婚育状况、体内激素水平、乳腺疾病史、遗传和家族史、饮食、环境因素、精神因素等均与乳腺的发生密切相关,但随着相关研究的进展,上述危险因素是否发生变化以及有无新的发现正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作者将对近年来的乳腺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乳腺癌 危险因素 早期预防
  • 简介: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乳腺手术可行性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1996年月1月至2003年11月,对36例合并糖尿病的乳腺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并发皮下积液3例,无因手术因素而致糖尿病失控者,均康复出院。结论合并糖尿病给乳腺的手术治疗带来了不利的因素;强调术前检查血糖,尿糖,尿酮的重要性;根据血糖水平调节应用胰岛素,从而控制糖尿病是手术治疗的关键。

  • 标签: 乳腺癌 糖尿病 手术治疗 肿瘤 并发症
  • 简介:目的研究乳腺抑郁患者的生活事件和心理防御方式特点及二者对疾病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筛选65例乳腺抑郁患者,与30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作对比;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ifeEventScale,LES)、防御方式问卷(DefenseStyleQuestionnaire,DSQ)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试.结果乳腺抑郁组患者在LES中的总得分及频次显著高于对照组;DSQ显示乳腺抑郁患者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方式和中间型防御方式,而较少使用成熟防御方式.结论乳腺抑郁患者所经历的生活事件及其所采取的不适当的心理防御方式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 标签: 乳腺癌抑郁 生活事件 心理防御方式
  • 简介:目的:总结老年乳腺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对所采取治疗模式的影响。方法根据患者所处的年龄阶段(60-69岁和≥70岁)将178例接受治疗的老年乳腺患者分为A组(103例)和B组(75例)。分析两组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方式、疗效及不良反应等差异。结果A组进行术后辅助化疗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在60~69岁、雌性激素受体阴性及淋巴结转移阳性是术后采取辅助化疗的影响因素(P〈0.05);A组的总有效率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年龄在60-69岁的乳腺患者术后宜采取辅助化疗,≥70岁的乳腺患者可采取内分泌辅助治疗。

  • 标签: 老年患者 乳腺癌 辅助治疗 内分泌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青年乳腺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分子分型情况。方法选取年龄≤35岁的128例青年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以及同期年龄﹥35岁的130例中老年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分别作为青年组和中老年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分子分型的差异。结果青年组和中老年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肿瘤直径、临床分期情况、淋巴结转移数目和Ki-67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患者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与中老年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LuminalA型、LuminalB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乳腺分子分型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乳腺患者的肿瘤直径较大,病理分期较晚,Ki-67阳性表达率≥14%的比例较高,但与中老年乳腺患者的分子分型无明显差异,应早期筛查并给予积极治疗。

  • 标签: 乳腺癌 临床特征 分子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