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6 个结果
  • 简介: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男性乳腺癌少见,男性乳腺囊内乳头更为罕见。现报道1例男性乳腺囊内乳头

  • 标签: 男性 乳腺肿瘤 囊内乳头状癌
  • 简介:在全球范围内,甲状腺乳头发病率不断上升。增加的病例临床有很多争议。通过对涉及发病率上升原因的相关性文献的综述性整合,探讨导致发病率上升的因素,包括环境、患者和临床医生的影响。认为环境、医疗和社会压力的复杂相互作用导致人们对甲状腺疾病关注度的提高,甲状腺乳头筛查增加,导致甲状腺乳头诊断增加。其大部分的增加与低危病变的早期诊断有关,这导致了明显的过度诊断现象。更好地了解这些因素,将使专科医生能够更好的制定诊疗策略。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过度诊断 筛查 发病率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papillarymicrocarcinomaofthyroid,PMC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84例PMCT的淋巴结转移率与患者性别、发病年龄、病灶数目及有无伴发良性病变或同时患有对侧甲状腺乳头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84例PMCT中,男11例、女73例,男、女性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51.7和47.4岁,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5.45%和10.96%(P=0.003)。84例PMCT中,57例伴发甲状腺其他良性病变,9例同时患有另一叶甲状腺乳头,66例淋巴结转移率为6.06%(4/66),明显较单纯PMCT者的50.0%(9/18)为低(P=0.000)。以45岁为界〈45岁和≥45岁组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81%,19.15%(P=0.294)。多灶与单发结节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7.65%和7.46%,(P=0.314)。结论PMCT淋巴结转移率与病灶数目及患者年龄不相关(P〉0.05),与性别及有无伴发甲状腺其他病变相关(P〈0.05)。男性PMCT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单纯PMCT淋巴结转移率较高。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微小癌 乳头状癌
  • 简介:汗腺瘤是一种皮肤附属器良性肿瘤,好发于外阴和眼部,以女性多见。我院2015年7月21日收治1例上腹部皮肤乳头汗腺瘤患者,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6岁,职工。因“上腹部包块1年”于2015年7月21日入院。患者1年前发现上腹包块,约花生米大小,半年前该包块曾自行破溃,流出少量污浊液体后自行愈合。入院前1个月上腹部包块增大至胡桃大小。

  • 标签: 汗腺瘤 皮肤附属器肿瘤 个案报道
  • 简介:甲状腺乳头(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PTC)是最常见的起源于甲状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大部分PTC可以通过光镜诊断,但是有些肿瘤缺乏典型病理学表现,需要采用免疫组化或遗传学等方法进行辅助诊断。目前由于分子遗传学诊断有限,免疫组化自然就成为了组织学形态之外的最重要的辅助手段。因此,寻找有效的生物标记物对于正确诊断至关重要,本文将就PTC的诊断标记物进行汇总,对正确选择相关抗体协助病理诊断提供帮助。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分析乳头肾细胞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诊疗及预后因素,提高对疾病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60例乳头肾细胞患者资料,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37~80岁;病变位于左肾34例,右肾26例。行肾癌根治性切除术44例,保留肾单位手术16例。用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生存时间的关系,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病理结果均为乳头肾细胞,其中Ⅰ型35例,Ⅱ型25例。肿瘤平均直径5.0cm(1.9~12.0cm)。肿瘤TNM分期:pT1~T2期51例,pT3~T4期9例。Fuhrman分级:Ⅰ~Ⅱ级49例,Ⅲ~Ⅳ级11例。6例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6例伴有栓,5例发生远处转移,6例死亡。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肿瘤病理分级、分型、是否有远处转移与患者生存时间相关(P<0.05)。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病理分级是乳头肾细胞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子(P<0.05)。结论乳头肾细胞是肾细胞少见类型,Ⅱ型比Ⅰ型预后差,病理级别与预后密切相关,是影响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总体预后较好。

  • 标签: 肾肿瘤 乳头状瘤 乳头状细胞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miRNA-221在甲状腺乳头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甲状腺乳头(3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25例)及正常甲状腺组织(25例)共80例。采用real-timePCR法检测miR-NA-221在甲状腺乳头组织、良性病变组织及正常甲状腺组织样本中的表达,并分析miRNA-221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miRNA-221在甲状腺乳头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和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miRNA-221的表达水平与甲状腺乳头组织的病理分级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823,P〈0.05)。结论miRNA-221在甲状腺乳头组织中表达升高,且与甲状腺乳头的组织病理分级相关,miRNA-221在甲状腺乳头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 标签: miRNA-221 甲状腺乳头状癌 病理
  • 简介:患者女,59岁,困声音嘶哑半年余入院,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行性声音嘶哑,近一个多月来症状加重,不伴疼痛.发热、咳嗽等症状.经青霉素、甲硝唑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有所缓解.10年前曾患“喉炎”,治愈.体查:一般情况良好,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浅表淋巴结不肿大.间接喉镜检查:会厌活动好,双室带后部及上方披裂间粘膜肿胀隆起,表面粗糙,未见溃疡及伪膜,披裂活动不良,双声带活动部分受限,运动减弱.X线喉正位分层片示:左侧真假带略增厚,左侧喉室较对侧变浅,喉前庭未见明显占位,声门下腔对称;喉侧位片无明显异常.病理报告:少许鳞状上皮,部分细胞

  • 标签: 喉披裂 乳头状瘤 病理学 诊断 手术 声带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针吸细胞学特点.方法:对16例经组织学证实的甲状腺乳头腺癌术前细胞学涂片进行回顾分析,重点观察细胞学及其结构在诊断上的特点.结果:甲状腺乳头针吸细胞学常呈团状结构,细胞排列成乳头,大部分可见纤维轴心,少部分乳头无纤维轴心.细胞团及散在细胞内可见核淡染、核内假包涵体及核沟.结论:甲状腺乳头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表现为:①细胞团乳头结构.②核淡染、核内假包涵体、核沟.为诊断甲状腺乳头的可靠指标.

  • 标签: 甲状腺乳状腺癌 细针穿刺细胞学 诊断
  • 简介:目的了解环氧化酶-2(COX-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甲状腺乳头中的表达情况及相互关系。方法甲状腺乳头旁组织COX-2和MMP-2的表达采用SP免疫组化分析。结果甲状腺乳头组织COX-2和MMP-2的阳性表达率为81.7%(49/60)和73.3%(44/60),20例旁正常滤泡上皮COX-2和MMP-2阳性表达率为5.0%(1/20)和25.0%(5/20),两者阳性表达率均以甲状腺乳头中为高(P<0.01)。COX-2和MMP-2在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P<0.01)。COX-2阳性表达强度与MMP-2的阳性表达强度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结论COX-2和MMP-2在甲状腺乳头组织中的表达密切相关,两者的高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提示COX-2和MMP-2可作为临床诊断的指标和化学治疗的靶点。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COX-2 MMP-2 基质金属蛋白酶-2 环氧化酶-2 基因表达
  • 简介:胰腺导管内乳头黏液性肿瘤(IPMN)是一种起源于胰管高柱状上皮细胞,呈乳头增生的腺瘤。根据病变位置可分为主胰管型IPMN(MD-IPMN)、分支型IPMN(BD-IPMN)及混合型IPMN(MT-IPMN)。MD-IPMN和MT-IPMN的恶变率高于BD-IPMN。诊断IPMN的方法较多,包括B超、CT、MRI、EUS、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及组织活检等。临床上MD-IPMN及MT-IPMN一旦确诊,应立即手术。BD-IPMN是否行手术治疗,仍存在争议。本文从IPMN的分子病因学、好发人群、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组织学分型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影像学检查 治疗 争议
  • 简介:目的提高对膀胱内翻性乳头瘤(IPB)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IPB的临床资料,29例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4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膀胱灌注化疗预防复发。结果病人术后生存良好,30例获得随访3mo~2a,未见肿瘤复发或恶变。结论IPB是一种少见的尿路上皮肿瘤,预后良好。诊断依赖于膀胱镜检及术后病理检查,TURBT是本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后予膀胱灌注化疗有利于预防复发。

  • 标签: 膀胱肿瘤 内翻性乳头状瘤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非远处转移甲状腺乳头患者首次131I治疗前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疗效的关系。方法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已行甲状腺全切或次全切除术的非远处转移甲状腺乳头患者117例,根据患者行131I治疗前TSH水平,将患者分为TSH<30mIU/L、30mIU/L≤TSH<60mIU/L、60mIU/L≤TSH<90mIU/L、TSH≥90mIU/L4组,随访131I治疗半年后刺激状态下血清Tg、TgAb、影像学检查及全身碘扫结果。依据2015年美国甲状腺协会(ATA)指南将疗效分为满意(ER)、不确切(IDR)、血清学反应欠佳(BIR)和影像学反应欠佳(SIR)。比较各组临床特征、病理特征及疗效有无差异。用Spearman相关分析TSH、Tg与预后有无相关性;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TSH、Tg、年龄及性别能否作为预测预后欠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TSH≥90mIU/L组,疗效满意患者百分率最高(40%)。TSH水平与预后呈正相关,Tg水平与预后呈负相关。TSH与Tg水平是预测预后欠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非远处转移甲状腺乳头,血清TSH≥90mIU/L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碘放射性同位素 促甲状腺激素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瘤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其诊断要点、治疗及预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瘤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并随访患者。结果:46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膀胱内翻性乳头瘤,其中1例合并膀胱移行细胞,2例合并局灶性恶变;术后均行膀胱灌注治疗,术后生存良好,随访3个月-5年,肿瘤复发者1例,其余均无瘤生存至今。结论:膀胱内翻性乳头瘤是泌尿系少见的良性肿瘤,易合并移行细胞,很少复发,预后良好;确诊主要依靠膀胱镜及病理活检;TURBt术是其标准治疗方法;术后应膀胱灌注并定期复查膀胱镜,以防治尿路上皮的发生。

  • 标签: 膀胱肿瘤 内翻性乳头状瘤 移形细胞癌 膀胱灌注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单侧乳头(uPTC)的超声特征、BRAFV600E基因检测及临床参数与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行甲状腺全切和双侧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153例uPTC患者灰阶超声参数、BRAFV600E基因以及临床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研究uPTC患者原发灶声像图超声参数、BRAFV600E基因及临床参数与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构建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结果显示,uPTC患者性别(男)、病灶部位(下极)、肿瘤最大直径(>10mm)、侵犯包膜、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及BRAFV600E基因突变是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年龄、病灶数目、纵横比、边界、肿瘤回声、微钙化及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对侧淋巴结转移转移无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OR=2.784)、侵犯包膜(OR=4.183)、BRAFV600E基因突变(OR=6.273)、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OR=6.852)是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该模型预测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9(95%CI0.719~0.963),当取约登指数最大时,其预测敏感性74.38%,特异性88.59%。结论男性uPTC患者伴被膜侵犯、BRAFV600E基因突变及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等危险因素时,应警惕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对该类患者可采取积极的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以减少复发及再手术时的风险。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 超声检查 BRAF V600E基因 中央区淋巴结
  • 简介:目的探讨乳头湿疹样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1987年10月~2000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27例乳头湿疹样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乳头湿疹样主要以乳头、乳晕区湿疹样病变及乳房肿块为首发症状.伴有乳房肿块的5年及10年生存率(53.7%,39.6%)显著低于不伴有肿块的病人的5年及10年生存率(100%,88.1%)(P<0.05).结论对于对症处理2周效果不佳的乳头、乳晕区湿疹样变应尽早行病灶刮片或切取活检,以明确诊断.合并有乳腺肿块的乳头湿疹样的首选术式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根治术.

  • 标签: 乳头湿疹样癌 诊断 治疗 临床表现 预后 影响因素
  • 简介:张工的儿子在一家医院的辅助科室工作.受儿子工作的影响,她对医学知识较为关注.这不,一个人在家的她正一边看着电视中徐光炜教授的科普讲解,一边同步进行着乳腺自检.她非常仔细,对讲解的任何一个细节都不放过.进行到乳头视诊时,她发现自己左侧的乳头有轻度的内陷.按电视上所讲,这可能是乳腺癌的早期征象.于是她让儿子带她到肿瘤医院检查,最后发现了一个直径只有0.6cm、无法摸到的早期.

  • 标签: 诊断 乳腺癌 乳头内陷 溢液湿疹
  • 简介:近年来,癌症之害在诸亲好友中时有所闻,究系发病率上升抑或检诊更先进检出增多所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癌症的危害是否轻减?既然癌症发病乃由基因突变而起,是否乃命中注定?

  • 标签: 癌症 基因突变 发病率
  • 简介:说起肝癌、肺癌,许多读者或许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谈到胆囊恐怕熟悉的人就没那么多了.长期以来,我们对胆囊相关知识认识不深,宣传不够.事实上,这些年来该病正呈上升趋势,在整个消化系统肿瘤病中占到了一定的比例,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 标签: 诊断 治疗 胆囊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