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自拟厌食合剂治疗厌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厌食患儿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予厌食合剂口服,对照组予沙棘干乳剂口服,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患儿食欲、食量及伴随症状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28/30),高于对照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厌食合剂治疗小儿厌食有良好疗效。

  • 标签: 厌食症 中医药疗法 厌食合剂 治疗应用 沙棘干乳剂 治疗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厌食的危险因素,以降低儿童厌食的患病率。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150例厌食儿童(病例组)和15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的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研究儿童厌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在添加辅食月龄、喂养方式、儿童是否喜欢肉食、是否喜欢蔬菜、是否喜欢咸食、是否常进食零食和/或饮料、是否边吃边玩、家长是否要求儿童按时进食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添加辅食时间晚(OR=5.408)、常进食零食和/或饮料(OR=11.813)、喜欢边吃边玩(OR=6.654)是儿童厌食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喜欢肉食(OR=0.093)、喜欢蔬菜(OR=0.272)以及家长要求儿童按时进食(OR=0.079)是儿童厌食的保护因素。结论适时添加辅食、合理膳食、培养儿童正确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可以减少儿童厌食的发生。

  • 标签: 厌食症 危险因素 保护因素 儿童
  • 简介:厌食是小儿常见病,严重者可造成营养不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是当今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微量元素在摄食调节中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对0~10岁厌食患儿的血浆微量元素锌和铅的水平进行了测定,探讨厌食与血锌和血铅水平的关系.

  • 标签: 厌食症 患儿 血锌 血铅 营养不良
  • 简介:为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的治疗方法。采用中医辩证论治、病因、病机,西医病因研究、基础研究等方法,将小儿厌食分为食滞内阻、脾失健运、胃阳不足、脾胃气虚、肝气郁结、虫积伤脾6型。治疗上中医采用针灸治疗、穴位贴敷及注射、推拿疗法、中草药专方专治,西医采用合理喂养与心理引导、西药对症治疗等方法。小儿厌食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举,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以预防、心理指导与治疗相结合的有效措施。

  • 标签: 厌食症/中医药疗法 医学 中国传统 病因 病机 儿童
  • 简介:目的观察自制中药进食一号颗粒对小儿厌食的疗效。方法将90例小儿厌食患儿按挂号奇偶数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予进食一号颗粒进行治疗,对照组40例予口服葡萄糖酸锌颗粒冲剂。结果观察组显效34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0%;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1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进食一号颗粒治疗小儿厌食具有补气健脾,消食开胃的作用,疗效确切,口感较好,服用方便,易为患儿接受。

  • 标签: 厌食症/中医药疗法 进食一号颗粒/治疗应用 中草药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的疗效。方法将300例厌食患儿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脾失健运型、脾胃气虚型、脾胃阴虚型、肝旺脾虚型,分别给与对证推拿治疗。使用血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将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含量加以比较。结果推拿治疗各型厌食均有效;治疗后血红蛋白含量比治疗前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疗效显著。

  • 标签: 厌食/中医药疗法 推拿手法 血红蛋白含量 病因 病机 儿童
  • 简介:食欲不好≠厌食经常有父母说自己的孩子食欲不好,厌食了。其实,食欲不振并不等于厌食。孩子食欲不好必须先判断是否患有感冒或慢性疾病(如长期泄泻、慢性肝炎、肺结核等),如果是因为上述原因,此时的厌食是自然的,等到疾病痊愈后厌食自然会改善;真正的厌食是指孩子长时期食欲不振,甚至拒吃这种情形一般持续两个月以上,这种情况才是厌食

  • 标签: 厌食 食欲不振 慢性疾病 慢性肝炎 孩子 肺结核
  • 简介:厌食8大原因1天气很多宝宝夏季厌食与季节气候有关,夏季天气热,宝宝散热少,所需要的热量少,自然吃得就少些,特别是5岁以上的宝宝或身体较弱的宝宝。中医认为,小儿体弱,脾胃功能虚弱,不能防止盛夏湿热的邪气,所以使唾液、胃液分泌减弱,酸度降低,胃肠出现抑制性反应,所以夏天胃口不好,不想吃饭,也就是所谓的“苦夏”。这个时候妈妈要给宝宝合理补充水和盐分,喝水应少量多次,合理调配饮食,进食宜清淡,经常给宝宝喝鲜西瓜汁、蔬菜汁等。

  • 标签: 厌食 夏季 季节气候 脾胃功能 胃液分泌 少量多次
  • 简介:目的观察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厌食患儿,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应用推拿疗法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患儿食欲、伴随症状改善情况。结果80例患儿中痊愈52例,好转2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25%(77/80);各辨证分型之间小儿推拿治疗总有效率相当。结论推拿治疗小儿厌食临床疗效显著,且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 标签: 厌食/中医药疗法 推拿 脾胃病证 锌/缺乏 儿童 学龄前
  • 简介:患儿,女,7个月,蒙古族,因间断眼、口、鼻、耳出血1月余,加重5d入院。患儿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鼻、外耳道出血,为鲜血,每次量少,每日2~3次。出血前患儿稍有烦躁,无其他不适,遂就诊于西京医院,诊断为“血汗”,给予对症治疗。

  • 标签: 血汗症 外耳道出血 儿童 西京医院 对症治疗 患儿
  • 简介:例1:男,1岁2个月,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生后即发现其左侧上下肢及颜面较右侧肥大,舌左侧较右侧肥厚,随着年龄增大左侧肢体较右侧逐渐增长、增粗,下颏及舌尖渐向右侧偏斜。患儿母亲孕期无风疹等疾病及用药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格检查:左侧耳廓及面部、舌左侧、左侧上切牙较右侧明显肥大,下颏及舌尖偏向右侧(图1)。左侧胸腹部及上下肢肥大。左下肢较右侧长约1cm。左侧阴囊肥大。智力发育基本正常。

  • 标签: 肥大症 足月顺产 母亲孕期 体格检查 下肢肥大 智力发育
  • 简介:后尿道瓣膜(posteriorurethralvalves,PUV)是男性先天性下尿路梗阻中最常见病因,PUV可导致继发性上尿路损害,若未给予合适的治疗,部分患者在青春期前就会出现肾功能衰竭。早期诊断并合理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本科收治严重后尿道瓣膜患儿1例,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后尿道瓣膜症 下尿路梗阻 上尿路损害 肾功能衰竭 常见病因 青春期前
  • 简介:矮小是儿科的一种发育性疾病,中医认为此病归咎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病因主要责之于脾肾,旁责心肝。在防治矮小方面,无论中西医都基本达成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共识。同时有临床报道显示,中医辨证论治对于矮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尚存在中医研究范围相对局限、临床经验尚未形成规范的辨证论治体系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 标签: 矮小症 中医药研究 文献计量学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胆道蛔虫并感染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984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148例小儿胆道蛔虫病例.结果148例患儿中146例采用非手术治疗,2例手术治疗,所有患儿均获治愈,108例获随访3个月~10年,有10例复发,8例合并胆石.结论在农村胆道蛔虫仍属常见,大剂量注射维生素C是一种较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可减少并发.

  • 标签: 胆道疾病 蛔虫病
  • 简介:肺隔离(Bronchopulmonarysequestration,BPS)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畸形,属于先天性前肠发育畸形范畴,其定义是由一条或多条来源于体循环的动脉供血且隔离于正常气管支气管树之外的异常肺组织。目前尚无BPS发病率的确切统计学数据,约为0.15%~1.8%;是仅次于先天性肺囊腺瘤(congenitalcysticadenomatoidmalformation,CCAM)的常见先天性肺畸形。

  • 标签: 肺隔离症 婴幼儿 先天性畸形 先天性肺囊腺瘤 治疗 支气管树
  • 简介:新生儿败血(septicemia)是新生儿时期主要致死病因之一。国外常以发病时间为界将新生儿败血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西方发达国家早发型败血常见致病菌为B组链球菌和大肠杆菌,晚发型败血则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最常见,这与国内情况有一定差异。新生儿败血临床表现不典型,常易被漏诊和误诊。本文主要对病原菌培养、外周血象、各种细胞因子、脐带血等新生儿败血相关检查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新生儿败血早期诊治提供帮助。

  • 标签: 败血症 感染 诊断 新生儿
  • 简介:胸骨裂(congenitalcleftstemum)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先天性畸形,Torres于1740年首次描述了此类疾病,从此,胸骨裂的相关报道逐渐增多,并对该疾病进行了分类,一些治疗方法也相继出现。

  • 标签: 胸骨裂 五联症 先天性畸形 治疗方法 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甲基丙二酸尿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简称合并型MMA)患儿存在心血管系统受累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合并型MMA存在心血管系统受累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转归进行随访。结果10例患儿中,4例以气促、呼吸困难等心血管系统症状首发,3例以水肿、血尿、蛋白尿等泌尿系统症状首发,3例以发育落后、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首发。10例患儿存在不同类型、不同严重程度的心血管系统损害。经过3个月至8年的治疗和随访,2例先天性心脏病缺损自然闭合;1例心律失常患儿无明显变化;5例高血压患儿中,1例失访,3例血压已正常;5例肺动脉高压患儿中,2例死亡,2例肺动脉压力恢复正常,1例肺动脉压力仍轻度升高。7例进行了MMACHC基因检测,5例存在c.80A〉G突变。结论对于以气促、呼吸困难起病的不明原因肺动脉高压和高血压患儿应注意代谢性疾病的可能。心血管系统受累的严重程度可能是影响合并型MMA预后的重要原因。患儿心血管系统受累可能主要与MMACHC基因c.80A〉G突变相关。

  • 标签: 甲基丙二酸尿症 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心血管系统 高血压 肺动脉高压 儿童
  • 简介:1临床资料患儿,男,1个月,因反复发作性抽搐半月余,水肿5d入院,患儿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抽搐,表现为神志不清,双眼睑眨动,面色发绀,伴口角及四肢小抖动,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十秒不等,缓解后精神欠佳,发作频繁,每天约10余次,不伴发热、呕吐、烦躁等症状。近5d发现患儿眼睑及双下肢水肿,逐渐加重。入院前5d开始吸奶量逐渐下降,大便稀,尿黄量可。患儿系第2胎第2产,足月剖宫产出生,出生体重3800g,胎盘情况不详,无窒息史。

  • 标签: 肾病综合症 先天性 发作性抽搐 双下肢水肿 癫痫 临床资料
  • 简介:1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CN)的定义与分类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指外周血循环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减少,新生儿ANC<2.5×109·L-1,~12月龄婴儿ANC<2.0×109·L-1,>1岁的儿童或成人ANC<1.5×109·L-1[1,2]。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ANC<1.5×109·L-1,并且持续时间>3个月,可诊断为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如ANC<0.5×109·L-1,并且持续时间>3个月,伴有高感染风险或潜在恶变倾向,可诊断为严重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造成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包括:骨髓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外周中性粒细胞消耗增多(如感染或脾隔离)和中性粒细胞破坏增多(多由自身免疫引起),其中骨髓中性粒细胞生成或释放减少的患者更易发生反复感染[3]。严重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包括重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SCN)、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CyN)、免疫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和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3]。CN是由先天性基因缺陷引起的以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一组遗传异质性疾病。患者外周血循环ANC减少,可呈持续性、间歇性或周期性。根据ANC减少程度,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ANC分别为<0.5×109·L-1、~1.0×109·L-1和~1.5×109·L-1)。除血液系统外,还可累及其他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心脏、胰腺、皮肤和肌肉等。与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相比,除ANC偏低以外,SCN具有早发的反复感染、骨髓粒细胞成熟障碍等特征[1]。

  • 标签: 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先天性 遗传异质性疾病 外周血循环 粒细胞生成 细胞绝对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