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测量正常早期新生儿上臂部、腹部及背部皮下脂肪,了解新生儿皮下脂肪分布及正常范围值.方法对762例正常足月新生儿(男397例,女365例,日龄最小1d,最大7d,平均为3.5d),采用辽宁医疗器械研究所研制的LYC-3型皮褶计,测量上臂部、腹部及背部皮下脂肪,精确到0.1mm.结果上臂部皮下脂肪(0.48±0.09)cm,腹部皮下脂肪(0.49±0.08)cm,背部皮下脂肪(0.58±0.10)cm,男女差异无显著性.上臂部皮下脂肪最薄,腹部次之,背部最厚,其比值为1:1.02:1.21.三处皮下脂肪呈高度正相关(r=0.9642,P<0.01).正常范围值为上臂部(0.35~0.61)cm,腹部(0.37~0.63)cm,背部(0.46~0.74)cm.三处皮下脂肪均值与体重、上臂围呈高度正相关,(r分别为0.6231,0.5923,P<0.01).结论背部皮下脂肪(cm)=上臂部皮下脂肪+0.1;腹部皮下脂肪(cm)=上臂部皮下脂肪+0.01.皮下脂肪测量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评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新生儿 皮下脂肪 正常范围 脂肪分布 测量
  • 简介:目的:研究板层蛋白在肾小球疾病时质或量的改变,探讨它们在肾脏中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学意义。方法:本研究以板蛋白α1,α2,β1,β2,γ结构链为观察对象,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他们在48例肾小球疾病病理肾人组织的表达和分布是否发生质或量的改变。结果:LNα1,α2,β1和γ的mRNA在伴系膜增生的肾小球内表达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生的系膜细胞是主要的细胞来源,在肾小球系膜增殖节段和硬化病灶附近伴有LNα1和γ1的蛋白增多和α2,β1蛋白的异常表达,而LNβ2链在相应节段的系膜区和GBM表达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在系膜增生的肾小球疾病中,增生的系膜细胞是肾小内板层蛋白量的积聚和异常合成的重要细胞来源,在肾小球疾病中,板层蛋白的合成出现量和质的变化,这可能是肾小球疾病进展和恶化的物质基础。

  • 标签: 板层蛋白 肾脏 表达 儿童 MRNA
  • 简介:目的总结不同年龄的咳嗽、喘息患儿过敏原分布特点。方法将232例反复咳嗽、喘息患儿按照不同年龄组进行分类,并按照食入和吸入分别进行特异性IgE检出率比较,总结过敏原的分布特点。结果~1岁组主要是食物过敏原,以牛奶为主,比例高达54.8%;~3岁组过敏原前3位依次为牛奶、鸡蛋、牛羊肉;~6岁组过敏原前3位为牛奶、霉菌、尘螨。吸入过敏原逐渐增多;6岁以上组过敏原前3位依次为尘螨、牛奶、猫狗毛,主要以吸入过敏原为主,食入过敏原明显减少。结论不同年龄组食入、吸入过敏原检出率不同,婴儿多以牛奶为主,幼儿多以食入过敏原为主,学龄儿童多以吸入过敏原为主;特异性IgE检测对哮喘的诊断与评估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咳嗽 喘息 哮喘 儿童
  • 简介:隐睾治疗的基本目的是将睾丸下降入阴囊并固定。本院采用下腹部腹横纹处横切口,术中保留睾丸引带,行阴囊肉膜囊固定术治疗124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睾丸 下降固定术 外科学 疗效
  • 简介:目的研究北京市3~18岁人群腰围(WC)、腰围身高比(WHtR)的分布特征;在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评估的基础上提出6—18岁人群WC和WHtR的适宜界值。方法对2004年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研究项目总人群中3—18岁人群的WC、WHtR进行描述性分析;基于CVD危险因素评估,采用工作者特征曲线分析方法,研究6—18岁人群WC和WHtR的适宜界值;并利用《北京市学校卫生防病工作规划》(2006)血脂健康调查中6—17岁人群生理、生化检测数据,对上述界值进行交叉验证。结果基于CVD危险因素评估基础上的WC适宜界值为性别年龄组的第80百分位值,WHtR的适宜界值为0.46。交叉验证显示:按WC和WHtR适宜界值划分的肥胖组血压、血脂等CVD危险因素无论均值还是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结论上述WC、WHtR适宜界值可敏感地区分高血压、高三酰甘油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CVD危险因素,WC作为相对简单的测量方法应列入学生体检的常规测量项目。

  • 标签: 儿童青少年 腰围 腰围身高比 适宜界值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新生儿在出生15天后经常吐奶。有的刚一吃完就吐出来,有的吃过奶20分钟以后才突然把奶吐出来。新生儿一边吃奶,一边从嘴角往外流奶时母亲尚不担心,当像喷水似的往外吐奶时就会担心是不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了。

  • 标签: 新生儿 吐奶 担心
  • 简介:骨骺是儿童骨骼最具特点的结构,由于其结构、血运以及骨化的特殊性,骨骺也是容易受伤的部位,受伤后漏诊、误诊和不恰当治疗,都可以导致儿童骨骼生长障碍。一、儿童骨骺骨折及分类骨骺骨折的分类很多,广为接受的是Salter—Harris分类,将骨骺骨折分为五型。分别为:SH—I型:骨骺滑脱。典型表现为骨折线从肥大细胞层通过,并将骨骺和干骺端分离。由于骨骺滑脱时没有涉及到骨质,如果没有移位,在x线摄片中很难发现,仅能发现轻、中度软组织肿胀。但在骨折愈合后,有时可以在x线摄片中看到骨骺板增宽或沿骨骺边缘有新骨形成的迹象。

  • 标签: 骨骺损伤 儿童 骨骺骨折 诊断 SALTER 骨骺滑脱
  • 简介:目的比较气泡持续气道正压通气(BNCPAP)与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呼吸支持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过BNCPAP(69例)或nCPAP(61例)呼吸支持的130例早产NRDS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死亡率、呼吸支持时间、是否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以及治疗失败、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发生情况,和上机后血气分析的pH、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情况,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BNCPAP、nCPAP两组患儿在性别分布、出生胎龄及体重、1min及5minApgar评分及出生方式、NRDS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NCPAP组无患儿死亡,nCPAP组有1例死亡,但两组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NCPAP组及nCPAP组无创辅助通气的时长、治疗失败率、BPD和ROP的发生率以及需要使用或需要重复使用PS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上机后812h的pH值变化及氧合指数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NCPAP组患儿的二氧化碳分压下降较nCPAP组患儿多(P〈0.05)。两组患儿气胸及鼻中隔、鼻黏膜损伤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NCPAP和nCPAP在早产儿NRDS呼吸支持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相近。

  • 标签: 气泡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 简介:目的N-乙酰基转移酶-2(NAT2)和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2EI(CYP2E1)在药物的代谢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该研究旨在了解NAT2、CYP2E1的基因多态性及其代谢表型在中国汉族儿童中的分布,为实现药物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并测序的方法检测341例中国汉族儿童(年龄0—14岁,男211例,女130例)NAt2、CYP2E1的重要SNPs基因型,并判定其代谢表型。结果在中国汉族儿童中,NAT2的7个SNPs(rs1801279、rs1041983、rs1801280、rs1799929、rs1799930、rs1208、rs179993)基因型均以野生型为主;NAT2代谢表型以快代谢型的频率最高(61.3%),其次是中间/慢代谢型(34.1%)。CYP2E1的4个重要SNPs基因型(rs2031920、rs3813867、rs6413432、rs72559720)被命名为:CYP2E1^*5、^*6、^*2,均以野生型为主,野生型频率分别为:61.3%、60.1%、99.4%;由于CYP2E1基因型和代谢表型的关系还未明确,未对其进行代谢表型分型。结论NAT2基因在中国汉族儿童中的分布以野生型/快代谢型为主,CYP2E1基因以野生型为主,基因型/代谢表型在中国汉族儿童中的多态性分布为药物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NAT2 CYP2E1 基因多态性 个体化用药 儿童
  • 简介:上腹部腹膜后手术常遗留慢性窦道,一般症状不严重,但长期不愈,并常有复发性急性发作,威胁生命,处理很困难。下面介绍一些经验,供参考。一、上腹部腹膜解剖特点腹膜腔分为大囊小囊,以横结肠系膜及大网膜为界。①小囊内腹膜后有胆、胰、十二指肠等消化液分泌器官及管道,穿孔即可形成分泌性瘘管。分泌物有腐蚀性,能损害周围器官,发生二期迟发性穿孔,使情况复杂化。②大囊包括游离肠管及系膜,从右上腹屈氏韧带至回盲交界固定于腹后壁。使大囊又分为左右两侧。左侧低位引流至盆腔,右侧低位引流至右腹股沟。两侧交通自由,感染常为全腹膜炎。肠管广泛粘连可形成多发脓肿,互相引流不畅,影响窦道的愈合。

  • 标签: 腹部手术后 慢性窦道 腹膜后手术 横结肠系膜 分泌器官 低位引流
  • 简介: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交通发达,突发灾难、事故意外等日益频繁,创伤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威胁日显突出。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缺少安全意识,缺乏自我保护能力,面临意外事件没有逃生的知识和能力,儿童创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儿童创伤急症呈现出病种多样化、病情复杂化,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目前,我国儿童创伤急症外科的发展相对滞后,应急救治能力凸显不足。为此,本刊特以“儿童创伤与急救”为题,邀请国内相关专家撰写了本期专家论谈,希望对临床处理儿童创伤有所帮助。

  • 标签: 小儿创伤 急救处理 儿童 自我保护能力 应急救治能力 急症外科
  • 简介:目的总结先天性膈疝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以提高先天性膈疝患儿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0月21例新生儿先天性膈疝患儿的围手术期处理.结果左侧膈疝18例,右侧膈疝3例.除2例高危患儿于复苏中死亡外,19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死亡1例,并发肠梗阻1例,气胸1例,患侧局限性膈膨升1例.治愈18例.结论早期诊断并及时地进行转运前救治,适时行膈肌修补术及术后呼吸机支持,作好围手术期的呼吸管理,有效地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先天性膈疝治愈率的有效措施.

  • 标签: 横膈/外科学 围手术期处理
  • 简介: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 标签: 统计学处理 横断面调查 设计类型 论文 临床试验 实验研究
  • 简介:目的根据儿童阴茎发育规律,探讨两种包皮环切术与阴茎直径(d)选择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包皮过长或包茎患儿共358例,其中包茎171例,包皮过长187例,患儿年龄4~16岁,年龄中位数(9.0±2.2)岁;阴茎直径1.2~3.0cm,中位数(1.5±0.4)cm。按照家属自愿随机原则分组,A组应用一次性缝合器行包皮环切术,共191例;B组行包皮环扎术,共167例。分析阴茎直径发育趋势及两种术术后并发症与阴茎直径之间的关系,比较两种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治疗费用以及术后30d随访情况。结果(1)儿童年龄与阴茎直径呈正相关性(r=0.4,P〈0.05)。(2)A组与B组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是5.24%(10/191)和2.40%(4/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在1.2cm≤d〈1.5cm段,A组术后包皮粘连的发生率83.33%(10/12),B组无一例并发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1)。在1.5cm≤d〈2.6cm段,两组均无并发症。在d≥2.6cm段,A组无一例并发症,B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A组和B组平均治疗费用分别为(2105.81±47.37)元和(526.63±24.58)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4)术后30d随访,A组一次性缝合钉未脱并包皮内板分粘率3.66%(7/191);在1.2cm≤d〈1.5cm段,B组包皮结扎环未脱率7.19%(12/167),在d≥2.6cm段,两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16)。结论儿童包皮环扎术和一次性缝合器包皮环切术有阴茎直径选择性,包皮环扎术适用于d〈1.5cm的包茎、包皮过长儿童或幼儿;一次性缝合器包皮环切术适用于d≥2.6cm的包茎、包皮过长大龄儿童或青少年;在1.5cm≤d〈2.6cm段,两种方法均可。

  • 标签: 阴茎 外科缝合器 包皮环切术 男性 手术后并发症 儿童
  • 简介:目的研究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狭窄与术选择之间的关系。方法总结1995年6月至2005年6月经本院治疗的324例尿道下裂尿道成形术病例资料,发现术后合并尿道狭窄43例,分析不同术、狭窄发生部位与狭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尿道口前移龟头成形术(MAGPI),加盖岛状皮瓣法(OnlayIslandFlap)的尿道狭窄发生率为0%,Mathieu法的尿道狭窄发生率为9.4%。而Dennis-Brown法与膀胱粘膜法的尿道狭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28.3%、40.0%。结论对于阴茎头、冠状沟型尿道下裂应尽量采用MAGPI法;阴茎体型尿道下裂宜采用Mathieu法;而近端型尿道下裂宜采用OnlayIslandFlap或Duplay+Duekett法;只有当没有或缺少材料时才考虑采用膀胱粘膜法。

  • 标签: 尿道下裂/外科学 尿道狭窄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外科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3年1月外科处理的24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资料.结果全部病例治愈18人,死亡6人,治愈率75%.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 标签: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外科治疗 手术指征 手术方法 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分析先天性食管闭锁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采取手术治疗并存活的303例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临床资料。对其中Ⅲ型食管闭锁患儿按照所采取的手术方式(开放性手术或腔镜手术)进行分组后比较分析。结果303例中,Gross分型Ⅰ型10例,Ⅱ型4例,Ⅲ型261例,Ⅳ型9例,Ⅴ型19例;术后出现吻合口漏64例,吻合口狭窄87例。261例Ⅲ型病例中,实施开放性手术84例,腔镜手术177例;术后出现食管吻合口漏56例(开放手术组39例,腔镜手术组17例);食管吻合口狭窄72例(开放手术组8例,腔镜手术组64例);气管食管瘘复发17例(开放手术组2例,腔镜手术组15例);经卡方检验,Ⅲ型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两种术之间术后吻合口漏及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先天性食管闭锁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为吻合口漏及吻合口狭窄,对于吻合口漏可采取保守治疗,吻合口狭窄多数经食管扩张可以缓解。Ⅲ型食管闭锁胸腔镜手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较开胸手术低,但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较高。气管食管瘘复发罕见的术后并发症,经再次手术修补可治愈。

  • 标签: 食管闭锁 手术后并发症 吻合口
  • 简介: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mRNA、Cajal间质细胞(ICC)及缝隙连接蛋白43(Cx43)与先天性巨结肠(HD)发病的关系。方法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2006年8月~2007年9月经病理诊断为HD的患儿,取手术切除结肠标本作为HD组,根据取材位置不同分为狭窄段(又分为短段型和常见型)、移行段和扩张段亚组。应用半定量RT-PCR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结肠组织GDNFmRNA水平和ICC、Cx43的分布,以肠套叠患儿手术结肠标本作为对照组。结果研究期间HD组纳入42例,对照组纳入5例。①狭窄段亚组GDNFmRNA表达较扩张段亚组和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扩张段亚组和对照组GDNF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段亚组中短段型较常见型GDNFmRNA表达低(P<0.05)。②ICC在对照组和扩张段亚组主要分布于黏膜下丛和肌间丛,呈现连续性分布,相互连接形成网络状结构。ICC在狭窄段亚组结肠组织内的分布显著减少或消失,与对照组和扩张段亚组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肌间丛的网络状结构完全破坏,残存ICC形态异常;移行段亚组结肠组织内ICC的分布较对照组...

  • 标签: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先天性巨结肠 RT-PCR CAJAL间质细胞 缝隙连接蛋白43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缺血后处理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效果尚缺乏大组病例报道。该研究观察了缺血后处理对法洛四联症患儿的心肺保护作用。方法将105例法洛四联症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处理组,常规组行常规手术,处理组给予缺血后处理,即间断夹闭升主动脉3次。术后以两组患者的ICU治疗时间、输血量、正性肌力药物评分、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以及乳酸代谢作为评价指标。结果与常规组比较,处理组ICU治疗时间明显缩短[(37±21)hVS(54±26)h],输血量及正性肌力药物计分明显减少[(308±230)mLvs(526±515)mL和(5.9±5.0)vs(10.3±7.7)],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恢复更好,乳酸蓄积明显减少。结论缺血后处理对法洛四联症根治术患儿有心肺保护作用。

  • 标签: 缺血后处理 法洛四联症 心脏手术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