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小儿气管食管瘘病例的诊断、治疗和愈后进行回顾和总结。方法对本院近5年来收治的10例气管食管瘘患儿的手术治疗过程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10例均接受手术治疗11次,对气管瘘口进行修补,对食管明显狭窄者切除病变食管,行端端吻合或结肠代食管。结果10例均获治愈,术后无一例死亡,门诊随访时间3~15个月,仅2例出现食管狭窄需多次扩张,其余均正常。结论小儿气管食管瘘的常见原因为化学腐蚀性和医源性,常伴发呼吸道症状,病情较为严重,积极有效的手术治疗能改善患儿预后,提高存活率。

  • 标签: 气管食管瘘 外科手术 儿童
  • 简介:目的分析胆道闭锁手术年龄与术后早期效果的关系以及较大年龄(>90d)患儿的Kasai手术指征.方法2004-2010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胆道闭锁患儿452例,均经术中胆道造影确诊.手术采用标准的Kasai术,术后常规使用激素,对不同年龄组患儿术前肝功能、B超等资料及术后胆红素下降情况进行分析,总胆红素水平低于20mmol/L定为黄疸完全消退.结果将所有患儿根据年龄分为三组,手术年龄≤60d者146例,手术年龄在60~90d者222例,>90d者84例(90~10Od者33例,100~110d26例,110~120d10例,120~130d8例,>130d7例).术前各年龄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无显著差异.术后2周,60d以内组,胆红素下降水平最低(P<0.05),<45d患儿胆红素下降水平并未更加显著.术后3个月随访率为61.3%,各年龄组总胆红素水平无显著差异(F=0.132,P=0.970).术后6个月随访率37.4%,90d以上组总胆红素(58.09±58.55)mmol/L,90d以内组总胆红素水平(27.67±30.60)mmol/L(P=0.226).>90d患儿,每间隔10d分成一组,各组间术后早期胆红素下降水平无差异(F=1.115,P=0.355).>90d手术患儿两年自体肝生存率为36.1%.90d以上患儿延误手术原因:39.2%因家长未重视,51.6%因误诊婴儿肝炎耽误治疗.结论胆道闭锁患儿>90d并非手术绝对禁忌,多数患儿可取得较好的早期黄疸消退,部分患儿术后6个月可以有较好的肝功能恢复.

  • 标签: 胆道闭锁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保留脾脏、远端脾静脉肾静脉分流手术(Warren手术)治疗小儿门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10月至2012年12月,我们收治门脉高压症患儿50例,年龄3~15岁.男18例,女32例.患儿表现为反复消化道出血,食管静脉曲张,脾功能亢进.门静脉主干呈海绵窦样改变36例,Carolis病合并肝纤维化3例,先天性肝纤维化9例,门静脉发育不良1例,门静脉海绵样变Rex术后复发1例.Child-pugh评分均为A级(5~7分),脾静脉直径6.0~15.0mm,平均(9.8±2.2)mm.术中先经小肠系膜Ⅲ级静脉和脾静脉分支行静脉压力测定及造影,将脾静脉游离,于距肠系膜下静脉0.5cm处切断,与左肾静脉端-侧吻合.结果所有患儿实施远端脾-肾分流手术,手术时间255~370min,平均手术时间232min,术中失血10~30mL.分流后门静脉和脾静脉压力均下降,门静脉压力分流后较分流前显著降低(P=0.026);脾静脉压力分流后较分流前明显降低(P=0.007).迄今为止随访时间跨度为0.5~11年.随访期间,患儿脾脏缩小,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恢复正常,无一例出现脑病.B超检查显示49例脾肾静脉吻合口通畅,1例术后1个月发现脾肾吻合口闭合,经再次手术治疗痊愈.结论Warren手术治疗小儿门脉高压症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小儿门脉高压术后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的发生率,保证入肝血流,减少肝性脑病的发生,是治疗小儿门脉高压症较理想的术式.

  • 标签: 高血压 门静脉 脾肾分流术 外科 儿童
  • 简介:目的:总结经肛门改良Swenson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HD)的临床经验。方法2000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们确诊并行经肛门改良Swenson手术治疗HD患儿541例。收集其临床资料、术中情况及随访信息进行评估,均经直肠肛管测压、肛门指诊等评价患儿术后情况。结果541例患儿中,387例(71.5%)获随访,平均手术时间70min,平均出血量5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d,发生并发症20例(20/387,5.17%),其中污粪4例(1.03%),失禁1例(0.26%),吻合口狭窄2例(0.52%),小肠结肠炎7例(1.81%),便秘复发6例(1.55%)。结论经肛门改良Swenson手术设计符合生理,安全可靠,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HIRSCHSPRUNG病 肛门 外科手术 治疗
  • 简介: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小切口手术方式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中的优缺点.方法将180例临床确诊为单侧腹股沟斜疝的患儿,随机分为腹腔镜手术组和小切口手术组,每组各90例.腹腔镜手术组采用腹腔镜辅助下内外结合腹膜外疝囊高位环扎术;小切口手术组采用下腹小横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通过对腹腔镜手术组及小切口手术组在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等方面的比较来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同时在术后3d及半年后对手术患儿进行门诊随访,以了解两种术式的预后情况.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患儿手术时间较小切口手术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3岁以下年龄段比较中差异显著(P<0.05);组内比较中,小切口手术组3岁以上年龄段患儿手术时间较3岁以下患儿短(P<0.05),而腹腔镜手术组组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清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短期恢复进食后,腹腔镜手术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小切口手术组高.术后短期随访发现小切口手术组阴囊肿胀的发生率高于腹腔镜手术组.而半年后随访,小切口手术组8例出现对侧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组未发现对侧疝.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均能有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恢复较小切口手术佳,可发现对侧隐性疝;但操作技术及器械要求较高,手术开展有一定的局限性.

  • 标签: 腹腔镜 腹股沟 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