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人卵裂期胚胎和囊胚玻璃化冷冻解冻后复苏效果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434个卵裂期胚胎(卵裂组)和102个囊胚解冻周期(囊胚组)的临床资料,比较采用玻璃化冷冻解冻后的复苏率及妊娠结局。结果囊胚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分别为63.73%(65/102)和45.79%(87/190),卵裂组分别为42.82%(185/432)和24.17%(241/99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均〈0.05);囊胚组患者的复苏率、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分别为98.45%(190/193)、12.31%(8/65)和0(0/65),卵裂组分别为97.55%(997/1022)、13.51%(25/185)和2.16%(4/18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均〉0.05)。卵裂组中,卵裂球完全存活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分别为44.62%(170/381)和25.57%(224/876),非完全存活者分别为29.41%(15/51)和14.05%(17/12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均〈0.05)。结论囊胚解冻移植的妊娠结局优于卵裂期胚胎,卵裂期胚胎解冻后胚胎的完整性影响胚胎种植。

  • 标签: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卵裂期胚胎 囊胚 玻璃化冷冻 妊娠结局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术后宫内合并宫外妊娠的发病因素和临床特征。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4年4月IVF-ET术后5例宫内合并宫外妊娠患者的受孕方式、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及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中,IVF-ET术后第12~14天测尿或血β-hCG及阴道超声确定宫内合并宫外妊娠,其中腹痛4例,阴道出血4例,晕厥、休克1例。1例合并宫角妊娠,4例合并输卵管妊娠。输卵管切除5例,部分宫角切除1例。术后阴道出血或腹痛明显改善后定期产前检查,现2例已足月分娩,2例继续妊娠中,1例术后第1天宫内妊娠自然流产。结论B超检查可及早发现宫内合并宫外妊娠,手术为其首选,早诊断、早治疗患者预后良好。

  • 标签: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宫内合并宫外妊娠 诊治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发育及DNA损伤反应调节基因1(regulatedindevelopmentandDNAdamageresponses1,REDD1)在人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择早孕绒毛组织(6~10周)、中孕(24~28周)及足月晚孕(38~39周)胎盘组织各8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Westernblot杂交以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检测REDD1mRNA及蛋白在不同孕周胎盘组织中的表达。结果REDD1蛋白表达于胎盘滋养细胞的细胞质中,随着孕周增加,REDD1在mRNA及蛋白在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呈现下降趋势。结论REDD1可能早期参与了滋养细胞侵袭的过程。

  • 标签: REDD1 胎盘 mRNA 蛋白
  • 简介:<正>ToRCH一词是由病原体的第一个字母组合而成的,包括包括弓形虫(TOX)、风疹病毒(RV)、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以及其他(Other)。是否需要在孕期进行ToRCH的筛查目前仍存有争议,有部分学者认为ToRCH宫内感染的检出率低,孕期无需做常规的ToRCH筛查,有些学者则认为这一项目仍需要保留。

  • 标签: 单纯疱疹病毒 巨细胞病毒 风疹病毒 弓形虫 宫内感染 病原体
  • 简介:植入前遗传检测发展早期受技术局限性以及伦理等问题影响,发展缓慢。近年来,随着人类胚胎和人类基因组的快速发展,一系列诸如囊胚活检,玻璃化冻存,芯片检测技术以及第二代测序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早期限制其应用的各种问题,为其应用和推广打开了崭新的局面,但同时又带来新的问题。本文从胚胎家的视角回顾了植入前遗传检测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关键因素以及新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影响及局限性。

  • 标签: 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植入前遗传学筛查 囊胚 玻璃化冻存 高通量测序
  • 简介:目的:一次性使用P型宫腔组织吸引管用于人工流产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56例早孕妇女,孕45d以内(孕囊≤20mm)进行终止妊娠,将其分为吸管组和传统组各28例,吸管组采用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传统组采用金属吸管,在人流术中吸管组无痛率82%,显著高于传统组3%,吸管组术中出血量(10±3)ml,显著低于传统组(16±5)ml,吸管组术后出血天数(4±1)d,显著低于传统组(7±1)d,人流术的并发症为0,显著低于传统组14%,完全流产率与传统组无显著差异。结果:吸管组在疼痛、出血量、出血天数以及人流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完全流产率无显著差异。结论:“TY—Y6.0/28—21P”型一次性使用p型宫腔组织吸引管在缺乏麻醉条件的基层医院的人流术中,创伤小疼痛轻,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一次性宫腔吸管 传统金属吸管 人工流产
  • 简介:乳腺癌是危及女性生命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乳腺癌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中国乳腺癌发病率每年增长约3%,其中京、津、沪等经济发达地区,乳腺癌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1]。准确的临床分期尤其是腋窝转移淋巴结分级对评估患者预后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研究发现有腋窝淋巴结侵犯的乳腺癌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相对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下降40%[2]。以前临床上评价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主要依靠腋窝淋巴结清扫(axillarylymphnodedissection,ALND),致使绝大多数乳腺癌患者均接受了腋窝淋巴结清扫。自从20世纪90年代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sentinellymphnodebiopsy,SLNB)首次应用于乳腺癌手术以来,SLNB逐渐改变了上述状况,使得SLNB阴性的乳腺癌患者避免接受ALND,SLNB现已成为决定患者是否需要进行ALND的主要依据[3]。近年来,临床研究结果提示部分SLNB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即使不接受ALND,其预后也不会因此受到影响[4],这引起了学者对SLNB阳性乳腺癌患者是否一定要行ALND问题的思考。笔者就近年来有关SLNB指导腋窝淋巴结切除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展望SLNB在未来临床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 标签: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 简介:目的探讨miR-2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宫颈癌恶性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宫颈上皮内瘤变3级和宫颈癌各2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宫颈良性病变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Trizol法提取宫颈样本组织总mRNA,实时定量PCR方法分析miR-21在各组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宫颈癌组及CIN3组中miR-21的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5);miR-21在宫颈癌高、中分化与低分化组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miR-21在宫颈鳞癌组织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3级中存在异常表达,提示其与宫颈癌的发生可能有关。

  • 标签: MIRNA-21 宫颈癌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
  • 简介:目的:应用负压引流术与外固定架相结合对合并患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小腿骨折患者实施急诊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合并患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小腿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0例。采用常规外科手术方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负压引流术与外固定架相结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小腿骨折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小腿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负压引流术与外固定架相结合对合并患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小腿骨折患者实施急诊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 标签: 负压引流术 外固定架 严重软组织损伤 小腿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和研究在县市级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中毒患者的流行病特点及预后的影响因素,为急性中毒的临床救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264例急性中毒患者,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并对毒物构成、病情程度以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次调查男女比例为1.9:1,高发年龄段在25-45岁,占总数的53.4%(141/264);职业排序为无业人员,占34.8%,其次为农民,占16.3%;中毒原因以自杀为主,占62.1%(164/264);中毒毒物构成排前三位的分别是有机磷农药、抗精神药物和镇静安眠药,分别占32.6%、12.2%、11.5%,重度中毒和中度中毒比为1:1.7,总体病死率5.3%,其中百草枯及氨基甲酸酯类中毒病死率最高,分别为41.7%和40.0%。结论:急性中毒的主要涉及种类为有机磷农药、抗精神药物和镇静安眠药,应当做好相关药物的管理,熟练掌握急性中毒的流行病特点,做好全民文化宣传,做好急性中毒事件的防治。

  • 标签: 急诊科 急性中毒 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