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随着电动工具的广泛使用,伴有骨质外露的严重手外伤越来越多,其中拇指的处理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参考文献完成带筋膜蒂逆行大鱼际岛皮瓣修复拇指指端桡侧缺损1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标签: 岛状皮瓣修复 大鱼际 拇指 缺损 指端 电动工具
  • 简介:目的采用中指尺侧岛皮瓣修复拇指指腹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用带中指尺侧指动、静脉及神经岛皮瓣修复拇指末端软组织缺损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17~45岁,平均28岁。损伤面积2cm×3cm~4cm×4.5cm不等,合并指骨末节骨折5例。损伤时间2~7h。取同手中指尺侧远端指间关节近侧,不超过远侧指间关节,掌、背侧一般不超过中线,将中指尺侧血管神经束皮瓣分离至拇指掌指关节近端平面,注意防止蒂根部在掌心处转弯时过急,以免影响蒂部皮瓣血运。在皮瓣底部保留0.5~0.8cm的筋膜。结果本组23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手指皮瓣颜色、皮瓣质地、耐磨性及满意度良好;供区明显线形瘢痕及凹陷瘢痕;受区皮瓣感觉良好,供区两点辨识觉差;23例屈伸功能均正常,3例极度外展活动受限。结论中指尺侧岛皮瓣血供可靠,外形不臃肿,感觉恢复良好,痛觉、温度觉感觉好,供区与受区颜色接近正常,是理想的修复皮瓣。

  • 标签: 拇指 中指尺侧 岛状皮瓣 指腹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单节段及双节段固定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脊柱矢面参数的影响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4例(Ⅰ度32例,Ⅱ度12例)经TLIF治疗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手术固定节段分为单节段组(29例)和双节段组(15例)。分析比较术前、术后全脊柱侧位X线片的矢面参数脊柱骶骨角(SSA)、T_1骨盆角(TPA)、腰椎前凸(LL)、骨盆投射(PI)、骨盆倾斜(PT)及骶骨倾斜(SS),以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0个月,平均6个月。全组患者术后SSA、TPA、LL、SS均较术前增大,PT较术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JOA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节段组手术前后LL差值、ODI差值与双节段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手术前后LL差值与ODI差值均相关。SSA差值在双节段组与VAS评分差值相关,在单节段组二者无相关性。结论Ⅰ度或Ⅱ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通过TLIF治疗可改善脊柱矢面参数,且单节段固定更有利于术后脊柱矢面参数的改善。

  • 标签: 腰椎 脊椎滑脱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肌肉骨骼平衡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后支具对锤指患者非手术治疗的依从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1月至2015年10月手外科门诊非手术治疗锤指的患者70例,并将其设为传统支具组和改良支具组。传统支具组34例,其中男25例,女9例;年龄17~51岁,平均年龄(35±14)岁;右手21例,左手13例;示指5例,中指3例,环指9例,小指17例。改良支具组36例,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14~55岁,平均年龄(33±17)岁;右手23例,左手13例;示指8例,中指4例,环指6例,小指18例。接受治疗后的第2周、4周、6周分别对传统支具和改良后支具的患者进行随访,就支具的使用情况和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改良支具组坚持佩戴支具患者的依从性高于传统支具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支具在不影响锤指治愈率的前提下,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佩戴支具的依从性。

  • 标签: 改良支具 锤状指 依从性
  • 简介:目的总结逆行足底内侧动脉皮穿支蒂岛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8月至2007年5月采用足底内侧动脉皮穿支蒂岛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临床应用7例,皮瓣面积为9cm×6cm~7cm×5cm,修复受区创面大小为8cm×5cm~6cm×5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35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形不臃肿,供区愈合良好。结论足底内侧动脉皮穿支蒂岛皮瓣血运可靠,设计灵活,手术切取简便安全,是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理想方法。

  • 标签: 皮穿支蒂皮瓣 修复 前足 皮肤缺损
  • 简介:人体膝关节内半月板中有一种特殊的解剖变异结构称为盘半月板,据资料记载其在正常人群中发生率约为1%~18.7%。1889年Youny等的一项解剖研究首次发现,膝关节外侧间隙存在盘半月板。1941年Cave等的一篇文献中提到,膝关节的内侧间隙处同样存在着盘半月板。笔者在Pubmed以及中文CNKI等检索相关文献发现,有关膝关节内侧间隙处存在盘半月板的文章较为少见,

  • 标签: 盘状半月板损伤 膝关节内侧 文献复习 PUBMED 解剖变异 侧间隙
  • 简介:目的探讨青少年L5/S1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的脊柱-骨盆矢面形态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7年1月收治的29例青少年L5/S1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影像学资料,以30例年龄匹配的正常青少年影像学资料作为对照。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滑脱角(SA)、滑脱距离(SD)、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骨盆矢面厚度(SPT)、L5入射角(L5I)、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脊柱矢位平衡(SVA)、骶骨平台角(STA)、S1指数、腰骶角(LSA)等脊柱-骨盆矢面参数,并计算滑脱率(SP),比较滑脱组与对照组以及低滑脱(SP≤17%)与高滑脱(SP〉17%)亚组之间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SP与各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滑脱组SA为-4.5°±9.6°,SD为(7.1±3.6)mm,SP为(22.2±11.1)%。滑脱组的LSA、STA、S1指数小于对照组,PI、PT、SS、SPT、L5I、SVA及LL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滑脱亚组的SA、TK、LSA、STA及S1指数均显著小于低滑脱亚组,PI、PT、SS、SPT、L5I和SVA均大于低滑脱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亚组的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滑脱组PI、PT、SPT、L5I、LL与SP呈正相关,TK、LSA、STA及S1指数与SP成负相关,SS、SVA与SP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腰骶部先天发育不良可能是青少年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发生的始动因素。受滑脱程度影响,其脊柱-骨盆矢面形态显著异常,表现出腰椎前凸增大、躯干前倾,同时骨盆后旋、屈髋屈膝等异常代偿姿势。

  • 标签: 青少年 腰椎 脊椎滑脱 盆骨测量
  • 简介:作者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影像学数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目的是为了观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胸弯和胸腰弯的矢面序列是否存在差异。脊柱前部的过度生长可能是胸段脊柱侧凸的病理机制。目前已知矢面序列的变化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骨盆参数和矢面序列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因此作者推测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不同类型中,

  • 标签: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序列分析 矢状面 胸段 侧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