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肱骨髁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1999年10月至2007年10月收治肱骨髁骨折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16~54岁,平均29岁。闭合伤32例,开放伤3例,合并尺神经损伤2例,肘关节脱位3例。左侧19例,右侧16例。受伤原因:车祸伤12例、高处坠落伤18例、平地跌伤4例、砸伤1例。按Riseborough分类,度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关节面平整;度骨折块有移位,但两髁无分离及旋转,关节面基本平整;度骨折块分离并有旋转移位,关节面破坏;度胫骨髁部粉碎成3块以上,关节面破坏严重。本组度12例、度18例、度5例。螺钉横贯加钢板“八”字形固定16例,AO螺钉固定12例,克氏针加14号丝线捆扎固定7例。受伤到手术时间:2例开放性骨折急诊手术,10例小于8h,12例小于14h,8例小于24h,5例小于7d。结果本组34例获得随访,占97%,随访时间6~16个月,平均11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尺神经损伤1例6个月完全恢复,另1例9个月完全恢复。疗效按文献评定标准:优18例,良11例,可5例,优良率85%。疗效与手术时机关系:伤后小于24h29例,优良率85%;小于7d5例,占15%。结论经尺骨鹰嘴斜行截骨入路具有显露充分、不损伤关节面、利于不同内固定操作优点。钢板“八”字形固定、AO螺钉固定、克氏针加14号丝线捆扎固定都具有手术简单、时间短、固定可靠优点,都是较好固定方法。

  • 标签: 肱骨 髁间骨折 内固定术
  • 简介:椎体植骨、侧后方植骨融合或者前后方结合植骨融合技术都存在较多并发症,主要包括植骨融合率较低,植骨块塌陷、移位,髂骨供骨区并发症等,由于术后即刻刚度不足,往往还需要附加内固定或者长期卧床.椎体融合器技术出现,弥补了单纯植骨块融合不足,因而在近年来发展迅速,本文对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腰椎椎体间融合系统 椎间融合器 生物力学 腰椎间融合术 分类
  • 简介:目的应用生物力学应力方法研究经椎孔椎融合术(TLIF)后及附加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后腰椎即刻稳定性。方法选用5具新鲜小牛标本,模拟临床行TLIF,在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机上测试其生物力学指标。结果①行单纯TLIF后,小牛腰椎应变值、应力值变化差异不显著,而轴向刚度值、剪切刚度值和扭转强度分别比完整标本减小了11.6%、5.9%、27.3%(P〈0.05)。②附加单侧椎弓根螺钉后,其应变值和应力值与正常组比较明显下降了7.0%、8.7%;轴向刚度值、剪切刚度值和扭转强度分别增强了20.0%、24.0%、16.2%。③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后,其应变值和应力值与正常组比较分别下降了22.0%、22.0%;轴向刚度值、剪切刚度值和扭转强度分别增强了55.5%、53.4%、36.5%。结论①单纯TLIF后,腰椎初始稳定性不足。②附加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明显增加腰椎初始稳定性。

  • 标签: 脊椎融合术 内固定器 生物力学
  • 简介:关节突关节(zygapophysialjoint)简称Z关节(Zjoint),又称椎小关节(facetjoint)。Goldwaith在1911年首先提出腰椎椎小关节病变是引起腰痛常见原因。Ghormley在1933年提出“椎小关节综合征(facetjointsyndrome)”定义,即椎小关节出现骨关节炎增生肥大改变,并因此引起下腰痛和臀部大腿放射痛心。

  • 标签: 腰椎 椎关节突关节 腰痛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微创经椎孔椎体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2月,笔者对常规TLIF技术进行改良,在扩大减压时利用后路腰椎椎融合(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部分技术,采用肌间隙入路直视下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153例,共193个节段,男76例,女77例;年龄22~74岁,平均53.1岁。Ⅰ°~Ⅱ°退行性腰椎滑脱症3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不稳70例,腰椎管狭窄症50例。采用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评定患者手术后疗效;椎体植骨融合评定参照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推荐Simmons法并结合CT检查。结果15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3~26个月,平均20.6个月。无椎弓根钉失败及Cage前、后侧移位。1例术后出现下肢麻木感,为TLIF侧,于3个月内症状消除;2例术后1年出现腰痛,X线片示未融合。根据ODI及JOA评定显示患者手术前、手术后分值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术后平均改善率81.6%,植骨融合率为98.7%。结论微创改良TLIF扩大了手术适应证,使操作更加简单、安全,融合率高,选择性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满意。

  • 标签: 改良 微创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融合率
  • 简介:目的观察强骨饮防治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术后再发对侧粗隆骨折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选取本科室接受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并得到完整随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基础用药组和强骨饮组,每组各40例。其中常规康复组为常规骨折康复治疗,其余两组在常规骨折康复治疗基础上,基础用药组给予钙尔奇D片和阿法骨化醇胶囊;而强骨饮组给予强骨饮颗粒。均术后随访1年,记录3组病例术后对侧再发骨折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对侧股骨大转子、股骨颈骨密度变化情况,并对所收集数据进行比较。结果105例获得随访,15例失访。术后1年再发对侧粗隆骨折4例,其中常规康复组3例、基础用药组1例和强骨饮组0例,经统计再骨折发生率分别为8.57%,2.85%,0.0%,强骨饮组优于其他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骨饮组治疗1年后股骨大转子和股骨颈骨密度分别为0.672±0.052g/m^2、0.574±0.063g/m^2,明显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稍高于基础用药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骨饮可有效提高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术后患者对侧股骨大转子及股骨颈骨密度,增加骨强度,有效降低再发对侧粗隆骨折风险。

  • 标签: 强骨饮 股骨粗隆间骨折 骨质疏松
  • 简介:目的:探讨肱骨髁粉碎性骨折3种内固定方式疗效差异.方法:30例肱骨踝粉碎性骨折中,18例内固定采用钢板加螺钉;12例中采用骨螺钉或克氏针.所有病例获随访,平均13个月(3~36个月).结果:用改良Gasse-baum评分系统进行评定,采用钢板加螺钉组优良率达89%,显著优于其它内固定方式(骨螺钉或克氏针).结论:认为对于肱骨髁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方式以钢板加螺钉为首选.

  • 标签: 固定方式 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 内固定 钢板螺钉
  • 简介:目的:对比三种不同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将101例EvansⅢ_Ⅳ型老年股骨转子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proximalfemorallockingplate,PF_LCP)组34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组34例及股骨近端顺行联合拉力交锁髓内钉系统(InterTan)组33例,按照各自分组进行相应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三种治疗方法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负重时间、临床愈合时间、Harris评分及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负重时间、临床愈合时间及卧床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优良率高于PF_LCP组及PFN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3%,明显低于PF_LCP组(20.59%)及PFNA组(23.53%),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F_LCP组及PFNA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terTan系统治疗老年转子骨折在保证疗效情况下可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是老年股骨转子骨折较为理想治疗方法。

  • 标签: 转子间骨折 不同 内固定系统 对比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肱骨髁骨折治疗原则。方法24例肱骨髁骨折中,通过手术时机、手术径路、内固定材料选择等对比分析,确定最佳治疗方案。结果按改良Gassebaum评分标准:优6例,良9例,可6例,差3例。结论早期手术,经尺骨鹰嘴截骨人路,AO重建钢板内固定,应为手术治疗肱骨髁骨折首选方法。

  • 标签: 手术 肱骨髁间骨折 骨折愈合
  • 简介:目的研究经椎孔入路椎融合术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伴不稳症临床疗效。方法29例腰椎不稳症患者行椎孔入路椎融合术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共融合29个椎间隙。记录其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观察其临床疗效满意率和植骨融合率等。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00min,出血量约450mL。所有患者伤口均I期愈合。术中未出现硬膜囊撕裂、马尾神经损伤。患者均随访16—30个月。1年后所有病例均达到椎间隙骨性融合。3例术后0.5年仍遗留轻度腰背部疼痛,经非手术治疗后疼痛缓解失,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3.1%。结论经椎孔入路椎融合术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安全、有效方法。

  • 标签: 腰椎 关节不稳定性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 简介:目的:比较微创经椎孔融合内固定与传统开放经椎孔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10月,对54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34~60岁,平均42.7岁;病变节段为L4/L534例,L5/S120例。依据手术方式将其分成微创经椎孔腰椎椎体融合(minimallyinvasive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MiTLIF)组和开放经椎孔腰椎椎体融合(open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OTLIF)组,分别为24例和30例。分析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影像学观察术后1年椎融合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1.4个月,MiTLIF组出血量(40.2±15.6)mL,住院时间(6.2±2.4)d,术后2周JOA评分18.7±1.9,OTLIF组出血量(203.6±52.8)mL,住院时间(10.8±4.2)d,术后2周JOA评分15.1±1.4,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个月、3个月和1年JOA评分,术后1年椎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单侧椎弓根固定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时,MiTLIF组出血量更少短期临床疗效更好。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 椎间盘移位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 简介:腰椎退行性改变引起椎间盘功能异常、腰椎管狭窄,甚至节段性不稳,进而出现下腰痛等临床症状。以往认为脊柱融合术是治疗退行性下腰痛金标准。虽然传统脊柱融合术可达〉90%融合率,但临床疗效却没能相应提高。

  • 标签: 腰椎 内固定器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股骨粗隆骨折结果。方法从1990年至2006年我院收治老年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骨折患者49例,分别采用保守治疗、外固定架及多种内固定器材手术治疗并比较疗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年,并发症最少是采用重建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结论股骨重建交锁髓内钉是目前治疗股骨粗隆骨折一种较好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常发生导针或防旋钉将主钉向上推移现象,导致拉力钉在股骨颈中位置偏上,应在定位钻孔时施加外力固定。防止主钉上移。伴有骨质疏松老年转子部骨折,普遍伴有大转子粉碎骨折,术中一定要在透视下探人主钉导针,避免形成假道,加重股骨近端及大转子破坏程度不利于骨折愈合。另外,应注意因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内固定螺钉在股骨头内深度不够不能有效固定问题,拉力螺钉应在股骨颈中下1/3处深及股骨头下0.5~1.0Cm位置,拧入到钉尾靠近骨皮质时要注意,防止原地空转破坏骨BNN道螺纹,降低拉力螺钉固定力。

  • 标签: 老年人 骨质疏松 股骨粗隆间骨折
  • 简介:目的完整外侧壁对股骨转子骨折内固定术后稳定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外侧壁粉碎股骨转子骨折疗效。方法回顾2009年12月至2013年6月以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股骨转子骨折患者,术前CT证实为外侧壁粉碎AO/ASIFA3型骨折、接受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手术治疗且随访超过18个月者共24例,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48-79岁(平均63.5岁)。术中在牵引床辅助下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14例采用对侧股骨远端外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倒置固定,10例采用股骨近端外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术后定期随访并行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24例患者中,手术骨折复位优良率为91.7%。术后3个月时骨折全部愈合。平均随访时间26.4个月(18-44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hipscore,HHS)62-86分,平均71.4分。无复位丢失、内固定失败等。结论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外侧壁粉碎股骨转子骨折,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锁定接骨板 外侧壁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骨折手术方法、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情况。方法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使用PFNA治疗股骨粗隆骨折患者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45~86岁,平均70岁。根据Evans-Jensen分型,ⅠB型3例,ⅡA型6例,ⅡB型8例,Ⅲ型15例。结果32例均获得6个多月随访,平均4个月骨性愈合,除1例早期负重出现髋内翻畸形,其他病例未出现股骨近端再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断钉等并发症。结论PFNA适于治疗各型股骨粗隆骨折,尤其适用于粉碎性或骨质较差骨质疏松老年人股骨粗隆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骨量丢失少等优点。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抗旋髓内钉
  • 简介:目的:探讨使用髁钢板固定股骨粗隆骨折疗效.方法:采用髁钢板内固定治疗34例股骨粗隆骨折,回顾性分析其手术操作特点.结果:34例患者术后随访3~26月,平均16月,优良率达97%.结论:髁钢板内固定是一种治疗股骨粗隆骨折有效方法,但应注意并发症防治.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髁钢板 内固定治疗 生物力学 操作方法
  • 简介:外伤造成肩锁关节脱位是肩部常见损伤之一,按Tossy分度,Ⅲ度损伤时肩锁关节水平稳定和垂直稳定结构均已破坏,保守治疗达不到良好复位和稳定肩锁关节目的。手术治疗对于稳定复位肩锁关节,保证远期良好功能十分重要。自2001年2月至2007年5月共收治TossyⅢ度新鲜肩锁关节脱位65例,采用喙锁钢丝固定47例,其余采用锁骨钩钢板治疗和双克氏针张力带钢丝袢固定肩锁关节治疗。

  • 标签: 新鲜肩锁关节脱位 喙锁间钢丝固定 钢丝固定治疗 克氏针张力带 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外固定架在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治疗中应用和效果。方法采用硬膜外麻醉,对36例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均行外固定架治疗。结果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12个月,平均9个月。无支架松动、针道感染、骨不愈合、髋内翻,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外固定架治疗股骨粗隆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效果确切优点,对手术耐受力差老年患者具有明显优势。更多还原

  • 标签: 外固定架 老年 股骨粗隆间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体融合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治疗腰椎滑脱中期疗效,对腰椎滑脱症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PLIF治疗腰椎滑脱40例,所有病例随访观察>3年,对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scale,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腰背痛手术治疗评分标准评分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椎间隙高度、椎孔高度术后1年、3年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术后3年测量值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JOA评分术前和术后1年、3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术后3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IF手术能够恢复腰椎序列稳定性,改善临床症状,是治疗腰椎滑脱理想术式,中期随访疗效满意。

  • 标签: 腰椎 脊椎滑脱 脊柱融合术
  • 简介:退行性腰椎疾病包括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和退变不稳等。传统手术治疗常常行椎板切除减压,但减压不固定、不融合,常引起腰椎侧凸、脊柱不稳,继发出现背痛和神经系统症状。近年来,骨科医师已经认识到在减压同时行腰椎椎体融合,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我院2002年12月~2006年1月,采用腰椎椎体融合和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48例取得较好效果。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外科减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