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6 个结果
  • 简介:脊柱结核是最常见的肺外结核之一,是一类棘手的感染性疾病,约占骨关节结核的50%~60%[1]。然而,关于脊柱结核的治疗理念尤其是手术方式的选择,国内外存在较大争议。激进或过于保守均会带来各种问题:手术指征过宽易造成过度治疗,增加医疗负担甚至各种手术并发症;手术指征过窄则会导致疗程延长,继发Pott畸形,发生迟发性神经损伤等。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针对脊柱结核手术及非手术治疗的研究多为病例报道[2],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较少。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RC)脊柱结核学组于1965年在亚非等脊柱结核高发生率地区开展了一项除颈椎结核以外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旨在解决脊柱结核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3]。该研究随访时间长、观察指标全、设计完善,在随后长达40年(1973~2013)的随访观察中,比较了早期无严重并发症的脊柱结核患者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短程和长程药物治疗、单纯病灶清除术和病灶清除并结构性植骨融合术的临床疗效,系列研究结果[4-16](13篇文献,630例病例)在JBoneJointSurgBr、Tubercle、IntOrthop等期刊发表,研究报道范围如下。①药物治疗:短程方案(6个月、9个月)和长程方案(18个月)疗效的比较;②住院和门诊药物治疗、门诊药物治疗是否佩戴石膏支具治疗效果的比较;③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并单纯病灶清除术、药物治疗并病灶清除及结构性植骨术等治疗方案在减少后凸畸形、椎体骨质丢失及提高融合率方面的比较。

  • 标签: 结核 脊柱 外科手术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细胞在微载体培养与单层培养中细胞表达蛋白多糖含量的差别。方法椎间盘疾病手术病例的术中切除组织采用酶消化法分别进行微载体三维细胞培养和单层细胞培养;取胎儿椎间盘组织,显微镜下区分髓核细胞和纤维环细胞,分别进行培养,同成入组对照。利用^35S放射标记渗入放免定量测定的方法进行蛋白多糖含量的检测。结果①椎间盘细胞胞内的蛋白多糖含量(cpm),细胞单层培养组为101.909±11.439,微载体立体培养组为136.607±10.792,P〈0.05;②椎间盘细胞表达的蛋白多糖含量(cpm),细胞单层培养组为105.119±13.040,微载体立体培养组为174.231±17.676,P〈0.05;③各组椎间盘细胞表达的蛋白多糖含量均高于细胞内的含量;④胎儿腰椎间盘细胞蛋白多糖的含量及表达量均高于成人退变椎间盘细胞,胎儿髓核细胞蛋白多糖的表达量高于纤维环细胞的表达量。结论椎间盘细胞的微载体三维立体培养相对单层培养具有较高细胞蛋白多糖的表达量,是一种较好的细胞培养方式。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 蛋白聚糖类 细胞培养技术
  • 简介:本文报导了21例髋关节中心脱位的手术方法及手术治疗体会。手术中内固定以克氏针及钢板螺丝钉为主,强调了手术前后牵引的重要性及方法。平均随访时间38.8个月。获得80.9%的优良率。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髋关节中心脱位 内固定
  • 简介:探讨患有脊柱隐裂的儿童需要早期手术处理来预防神经损害。成年人的先天性脊髓拴系的治疗是有争议的。作者回顾分析了3个研究中心1994年~2003年61例接受脊髓拴系松解术的脊柱隐裂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前进行过硬脊膜膨出修补术或脊髓拴系松解术的病例不在人选之列。

  • 标签: 脊髓拴系 隐裂 脊柱 成人期 发病 膨出修补术
  • 简介:目的探讨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伤椎注入固骼或异体骨治疗胸、腰椎体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4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分为3组。均行后路复位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伤椎椎体内植入固骼(A组)或异体骨(B组),并与单纯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固定(C组)比较,于术后不同时间进行临床腰背痛VAS评分、神经功能分级及影像学观察伤椎体高度、矢状位指数(SI)。结果手术后1年患者伤椎体高度A组(0.96±0.03)、B组(0.95±0.03)高于C组(0.85±0.04),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手术后1年伤椎矢状位指数(SI)分别为8.12±1.80、9.47±3.63、18.67±3.84,A、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后3个月A组VAS评分(1.41±0.67),C组为(1.33±0.67)低于B组(2.50±0.6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后12个月时C组VAS评分(1.60±0.77)与A组(0.71±0.42)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B组(1.06±0.3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椎植入固骼或异体骨结合胸腰段脊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可减少椎体高度角度丢失,预防手术后椎体塌陷及后凸畸形,伤椎植入固骼生还能减轻腰背疼痛。固骼可作为伤椎的良好植入物。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 作者: 李建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骨科学
  • 创建时间:2022-10-12
  • 出处:《医师在线》2022年第15期
  • 机构:重庆红岭医院创伤骨科,重庆 400042
  • 简介:思维,即理性认识或者指理性认识事物的过程。而表达思想的主要工具则是语言;思考的基本形式是概述、判断和推论等;思考的基本方式则是抽象、概括、描述、分类和综合等。顾名思义,外科临床研究思考方法就是在外科临床实践中所进行的对疾病诊断和管理、科学研究,以及教育训练的认识步骤和方式。

  • 标签: 外科临床;思维方式
  • 简介:目的建立较稳定的实验室骨细胞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采用序列酶消化法,从3d龄Sprague-Dawley乳鼠颅骨中分离骨细胞,通过形态学、改良钙钴法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免疫细胞化学法骨钙素(BGP)染色来鉴定骨细胞.结果细胞形态呈星状、有树状突起,ALP染色阴性,BGP染色阳性,说明分离出的细胞为骨细胞.结论本实验结果为在体外深入研究骨细胞的功能提供实验手段.

  • 标签: 骨细胞 序列酶消化 分离 鉴定
  • 简介:目的比较α-MEM和高糖DMEM两种培养基对小鼠破骨细胞前体细胞系RAW264.7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1)根据培养基和是否添加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receptoractivatorfornuclearfactor-κBligand,RANKL)将细胞分为4组:α-MEM培养基组、添加RANKL的α-MEM培养基组、高糖DMEM培养基组、添加RANKL的高糖DMEM培养基组;(2)于培养第3天收集细胞,分别通过qPCR、免疫印迹实验观察分化相关标记物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acidphosphatase,TRAP)、活化的T细胞核因子(nuclearfactorofactivatedT-cells1,NFATc1)、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activatorfornuclearfactor-κB,RANK)和组织蛋白酶(Cathepsin)K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并做TRAP染色观察各组成熟破骨细胞的形成情况,探讨添加RANKL后α-MEM培养基和高糖DMEM培养基对RAW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1)与添加RANKL的高糖DMEM培养基相比,添加RANKL的α-MEM培养基使RAW264.7细胞的分化相关标记物TRAP、NFATc1、RANK及cathepsinK的mRNA表达水平增加,TRAP、NFATc1及cathepsinK的蛋白表达水平增加;(2)在α-MEM培养基或高糖DMEM培养基中添加RANKL均可使RAW264.7细胞分化为成熟破骨细胞,但添加RANKL的α-MEM培养基处理的细胞组中形成的成熟破骨细胞更多.结论添加RANKL的α-MEM培养基有利于RAW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

  • 标签: RAW264.7细胞 高糖DMEM培养基 α-MEM培养基 破骨细胞 核因子k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
  • 简介:椎间盘退变为引起颈肩痛、腰腿痛的主要原因,其确切的发生机理迄今仍不十分清楚,所以对椎间盘髓核细胞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椎间盘髓核细胞原代培养研究髓核细胞生物学、转基因治疗以及组织工程等方面日渐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技术。传统的酶消化法髓核细胞原代培养存在操作烦琐、污染率高以及胰蛋白酶和胶原酶的应用导致细胞活性降低等缺点。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改进。

  • 标签: 椎间盘 细胞培养 培养基 比色法 蛋白聚糖类
  • 简介:目的从脊髓损伤局部分离培养巨噬细胞,并鉴定其表达Nogo受体(Nogoreceptors,NgR)情况。方法胰酶消化大鼠损伤脊髓组织获取其脊髓损伤局部巨噬细胞,细胞贴壁后用添加5%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显微镜下观察巨噬细胞形态及生物学特点,免疫荧光化学方法鉴定其是否表达CD68及NgR。结果原代培养的臣噬细胞贴壁生长,细胞形态呈圆形、椭圆形等,可存活约3周,表现为CD68抗原阳性,多数细胞NgR抗原阳性。,结论成功地从脊髓损伤局部分离出巨噬细胞,多数细胞表达NgR抗原。

  • 标签: 脊髓损伤 巨噬细胞 细胞培养技术 荧光抗体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培养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of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患者韧带细胞的方法并检测其成骨活性。方法2013年1~12月颈椎外伤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各15例行颈前路手术治疗。术中切取韧带标本,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体外培养。取第3代细胞进行细胞鉴定,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测量2组细胞骨钙素、碱性磷酸酶与Ⅰ型胶原mRNA表达差异。结果组织块培养培养7~14d见细胞萌出,细胞呈梭形、纺锤形及多角的星形,细胞核大、卵圆形、细胞边界不清。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荧光检测显示波形蛋白阳性表达,证实细胞培养成功。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提示韧带骨化组细胞骨钙素、碱性磷酸酶与Ⅰ型胶原mRNA表达明显高于外伤组。结论组织块培养法可成功培养颈椎后纵韧带组织细胞,形态学表现为成纤维细胞特点。体外培养的OPLL患者的韧带细胞具有明显的成骨活性。

  • 标签: 颈椎 骨化 后纵韧带 细胞培养技术 细胞分化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异烟肼(isoniazid,INH)、利福平(rifampin,RFP)联合应用对大鼠成骨细胞(osteoblast,OB)增殖、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活性、I型胶原蛋白表达和成骨细胞成熟与矿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乳鼠颅骨OB,分别采用CCK-8法、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检测ALP活性、免疫荧光染色法和茜素红染色法检测,观察不同浓度INH+RFP[(10+3)μg/mL、(20+6)μg/mL、(30+12)μg/mL、(40+24)μg/mL、(50+48)μg/mL]对成骨细胞增殖、ALP活性、Ⅰ型胶原蛋白表达以及矿化能力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当INH+RFP的浓度在(20+6)μg/mL及以上时,抑制大鼠OB增殖、I型胶原合成、使ALP活性及矿化能力显著下降(P<0.05),且均随着浓度增加而加强抑制作用。结论INH、RFP联合用药较低浓度对成骨细胞有抑制作用,因此,骨关节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局部用药应该严格控制药物浓度。

  • 标签: 异烟肼 利福平 成骨细胞 碱性磷酸酶 Ⅰ型胶原
  • 简介:随着微创化、智能化外科手术技术的飞速发展,脊柱外科技术日新月异。由于脊柱解剖结构复杂、手术视野小、危险性高,给脊柱外科传统或微创手术操作带来一定难度,学习周期较长,增加了脊柱外科医师的教学培养难度。

  • 标签: 脊柱疾病 外科手术 用户计算机接口 教育 医学
  • 简介: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of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成纤维细胞培养的方法及其生物学特性,为研究OPLL的病理、生理及发生机制等提供生物学基础。方法:采集OPLL患者减压过程中未骨化的部分和颈椎外伤手术减压过程中正常后纵韧带,用原代培养的方法进行体外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分泌形成钙结节的过程,并应用VonKossa方法染色;MTT比色法分析细胞增殖特性;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定量测定和骨钙素(OC)测定比较病变组和正常组差别。结果:经VonKossa染色后镜下显示黑色结节,证实为钙结节;细胞数量从第3d开始明显增加,并快于正常组;病变组ALP分泌量为(28.564±0.65)U/gprot、OC分泌量为(1.044±0.14)ng/ml,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OPLL患者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增殖较快,经培养后表达成骨细胞特性。

  • 标签: 颈椎 后纵韧带骨化 成纤维细胞 细胞培养技术
  • 简介:脊柱侧凸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已越来越受到众多临床专家的关注和重视,临床中随着三维矫形理论和内固定器械的发展,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idiopathicscoliosis,AIS)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AIS治疗效果的评价既往主要是基于放射学检查结果。随着医疗模式的改变及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ealth-relatedqualityoflife,HRQL)量表的发展,

  • 标签: 青少年 脊柱侧凸 问卷调查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测试人股骨在相同载荷状态下不同截面和部位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取健康成人新鲜股骨标本4只,将其自上而下四等分,在其等分点划周线,并将截面周长四等分,确定各面的后内前外,4个标志点.用MTS试验机进行各面各点的纵向压缩、三点弯曲及轴向扭转测试.结果:测试结果显示,股骨干在相同载荷时各个截面所承受的载荷不同,纵向压缩1000N时,压应变在近端1/4内侧点最大,平均值为—1.05E—03(mm/mm),张应力在其外侧点最大,平均值为6.63E—04(mm/mm).三点弯曲在300N压力时,股骨中间1/2端,内侧点为最大张应变,平均值为1.18E—03(mm/mm).轴向扭转对股骨下段以N·m·s的速度施加N·m外翻扭矩时,近端1/4前侧点,扭转角度最大为1.85°.结论:在相同载荷下股骨干不同部位所受力不同,揭示了股骨干各种骨折类型的创伤机理.

  • 标签: 人体股骨 应力分布 载荷 截面 部位 股骨干骨折
  • 简介:目的探索椎间盘伤病的外科治疗新途径.研究背景颈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是治疗颈椎间盘伤病的常规方法,近10年又有椎间融合器和人工骨融合材料的探索,截止目前尚未见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的临床报告.方法全组共5例,男4例,女1例,年龄41~58岁,平均47岁,退行性颈椎间盘突出4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1例;病变部位C4,52例,C5,63例.同种异体椎间盘逐级冷冻于-196℃液氮中保存,术前37℃水浴箱中快速复温.手术经颈前入路,切除病变椎间盘,选择适型供体椎间盘植入,不使用任何内固定.结果全部患者术后体温正常,伤口无感染,在围领保护下术后4~5d离床活动,白细胞计数和血沉正常范围.按JOA颈椎病评分标准,术前平均8分,术后2周10.6分,随访时13.2分.X线检查示2个月供体椎间盘与受体椎骨愈合,无坏死、脱位.移植椎间盘高度部分丢失,术后2年仍维持原有高度的76.2%.MRI示移植椎间盘术后2年仍有良好T1和T2加权信号,并能维持良好的活动度.结论冷冻保存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后早期能移维持颈椎间盘的一定高度,恢复节段稳定性并保留了椎间盘的良好活动度;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标签: 颈椎 椎间盘 移植
  • 简介:脊髓纵裂(Diastematomyelia)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因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管闭合不全所引起的脊髓先天性异常,表现为脊髓或马尾被一骨性或纤维性间隔纵向裂成为对称或不对称的两半。本病于1837年由Ollivie首次发现并命名,其发病率约占先天性脊髓畸形的4%~9%。

  • 标签: 神经管缺损 病理过程 神经病学检查 神经外科手术 综述文献
  • 简介:目前,颈椎前路钢板已广泛应用于颈椎创伤、退行性变、畸形和肿瘤患者的治疗,其能增强术后颈椎的稳定性,有效地减少植骨块脱出、终板骨折塌陷以及迟发的颈椎后凸畸形的产生,促进病变部位植骨融合,并允许患者在最少外固定或无外固定时能够早期活动。本文对颈椎前路钢板的发展过程、生物力学特点、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颈椎 内固定器 外科手术 综述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