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新型扩张腰椎椎间融合单独单枚使用不附加椎弓根螺钉时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能。方法15个人体新鲜标本随机分为圆柱状螺纹融合组(Interfix);箱形融合组(Telamon);扩张融合组(Expanded)。模拟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将融合单个置入椎间隙,不附加椎弓根螺钉。将标本放置于力学实验机中加载进行三维六度运动记录运动范围(ROM)。对3种融合行拔出实验,记录最大拔出强度。结果各种状态下Expanded组ROM值均小于Interfix组和Telamon组,Expanded组最大拔出力为747N,抗拔出强度分别比Telamon组和Interfix组高98.1%和32.4%。结论在单独单个使用情况下,扩张融合界面稳定性能高于圆柱状螺纹融合和箱形融合,并且在抗滑移性能上也远远超过另2种融合,在严格适应证下可以单独使用。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测试人股骨在相同载荷状态下不同截面和部位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取健康成人新鲜股骨标本4只,将其自上而下四等分,在其等分点划周线,并将截面周长四等分,确定各面的后内前外,4个标志点.用MTS试验机进行各面各点的纵向压缩、三点弯曲及轴向扭转测试.结果:测试结果显示,股骨干在相同载荷时各个截面所承受的载荷不同,纵向压缩1000N时,压应变在近端1/4内侧点最大,平均值为—1.05E—03(mm/mm),张应力在其外侧点最大,平均值为6.63E—04(mm/mm).三点弯曲在300N压力时,股骨中间1/2端,内侧点为最大张应变,平均值为1.18E—03(mm/mm).轴向扭转对股骨下段以N·m·s的速度施加N·m外翻扭矩时,近端1/4前侧点,扭转角度最大为1.85°.结论:在相同载荷下股骨干不同部位所受力不同,揭示了股骨干各种骨折类型的创伤机理.

  • 标签: 人体股骨 应力分布 载荷 截面 部位 股骨干骨折
  • 简介:本文对167例糖尿病(DM)患者进行了定量超声骨量(QUS)研究。结果表明,DM患者SOS、SD值均显著低千健康对照组(p<0.01),且IDDM患者的SOS峰值比NIDDM患者的SOS峰值低(p<0.05),表明DM患者伴有不同程度骨钙、磷代谢异常,最终导致骨质疏松症(OP)。结果还显示,女性DM患者低千男性患者SOS、SD(p<0.05),表明女性DM患者更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骨矿音量明显降低.因此对DM患者应同时服用治疗OP的药物。

  • 标签: 糖尿病患者 DM 骨量 定量超声 OP SD
  • 简介:目的研究大鼠静脉注射复方丹参液后丹参素在骨骼中的分布动力学,同时探讨药效学部分相关组织中药物分布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液液萃取法对血清、肾和骨样品进行预处理,以对羟基苯甲酸为内标,甲醇-1%冰醋酸(8:92)为流动相,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于280nm处检测,液质联用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大鼠静脉注射复方丹参液后在血清、肾和骨中检测到丹参素,用所建立的方法绘制了其经时血药浓度曲线、肾药浓度和骨药浓度柱形图。结论大鼠静脉注射复方丹参液后,丹参素可以在其抗骨质疏松相关组织中快速分布,其血药动力学类型属二室模型。

  • 标签: 丹参素 血药浓度 骨浓度 肾浓度 药代动力学 质谱
  • 简介:目的 利用胫骨定量超声(QUS)对正常人群进行普查,并对骨质疏松症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早期诊断和预测骨折危险性提供参考。方法 用骨定量超声仪检测1368例健康者右胫骨超声速度(SOS),并分析停经时间、骨折史等因素对SOS值的影响。结果 男性SOS峰值在40~44年龄组,女性在35~39年龄组。男性60岁以上各年龄组SOS下降,70岁以上下降更明显(P<0.01)。女性50岁以上SOS即下降(P<0.05)。40岁以前女性SOS值高于男性,50岁以后女性明显低于男性(P<0.01)。随着停经时间延长,女性SOS下降,停经5年以内下降迅速(P<0.01),5年以后下降缓慢。围绝经期妇女中,停经组明显低于同年龄未绝经组(P<0.01)。低于青年组均值2.0SD发生率13.37%,50岁以上为18.19%。结论 老年人胫骨SOS明显下降,老年女性下降更为明显。停经因素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之一。减少2.0SD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较适合本地区情况。QUS对早期诊断骨质疏松和预测骨折危险性具有快捷无创伤等优点。

  • 标签: 定量超声 超声速度 骨密度 胫骨 骨质疏松 诊断
  • 简介:目的对特发性脊柱侧凸两侧椎旁肌肌纤维分布进行比较,并探讨其与脊柱侧凸病因学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本实验分三组,特发性脊柱侧凸组:20例,平均年龄15.3岁,平均Cobb角为56.8°,顶椎位于T7~12°其中Cobb角>50°11例,Cobb角≤50°9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组:11例,平均年龄13.9岁,平均Cobb角为66.7°,顶椎位于T7~12°对照组:取10例非脊柱侧凸病例作为对照.特发性脊柱侧凸和先天性脊柱侧凸组取顶椎区两侧椎旁肌,对照组取非病变区两侧椎旁肌,进行病理分析.结果特发性脊柱侧凸和先天性脊柱侧凸组凸侧椎旁肌Ⅰ型肌纤维含量和横截面积均显著大于凹侧(P<0.05),对照组两侧无显著差异(P>0.05),特发性脊柱侧凸组中Cobb角>50°的病例凸侧Ⅰ型肌纤维含量显著高于Cobb角≤50°的病例(P<0.05).结论脊柱侧凸两侧椎旁肌肌纤维分布不对称系继发性改变.

  • 标签: 椎旁肌 COBB角 特发性脊柱侧凸 肌纤维 对照组 先天性脊柱侧凸
  • 简介:目的:分析脊柱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致病菌分布特点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04年6月—2014年6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行脊柱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1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切口分泌物或脓液的细菌培养药物敏感实验结果。结果共培养分离出致病菌17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G^-)114株(65.9%),前3位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32株(18.5%)、鲍曼不动杆菌28株(16.2%)、肺炎克雷伯杆菌21株(12.1%);革兰阳性菌(G^+)54株(31.2%),前3位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2株(12.7%)、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0株(5.8%)及表皮葡萄球菌8株(4.6%);真菌感染5株(2.9%)。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性最高,对青霉素敏感性最低,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敏感性也较低。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最高,对青霉素敏感性最低。结论革兰阴性菌及革兰阳性菌在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中均较常见,且革兰阴性菌较革兰阳性菌所占比例更高,临床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 标签: 脊柱疾病 外科伤口感染 细菌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 简介:目的研究山羊椎间盘损伤后的组织学改变及P物质(substanceP,SP)免疫染色阳性神经纤维在损伤纤维中的分布。方法15只山羊,用直径1.2mm的穿刺针刀刺伤L5/L6椎间盘前纤维环全层和L6/L7后部纤维环内侧,以L4/L5椎间盘作为完整对照椎间盘。分别于损伤后3周、3个月、6个月随机处死5只山羊。观察实验椎间盘后部纤维环组织学改变和SP免疫染色阳性神经纤维的分布。结果L6/L7椎间盘后部纤维环内层损伤后3周均未愈合。损伤3个月及6个月时,在L6/L7椎间盘的右后外1/4区很容易检测到SP免疫染色阳性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沿穿刺通道及周围组织向内生长。L4/L5/L6椎间盘相同区域未检测到相关免疫染色阳性反应神经纤维。结论经山羊椎间盘前方损伤后部纤维环内层后,纤维环内层很难愈合,并出现SP免疫染色阳性神经纤维分布

  • 标签: 山羊 腰椎 椎间盘 神经纤维 P物质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评价形状记忆合金环抱(shapememoryalloyencirclingfixer,SMAEF)治疗上肢长骨干复杂骨折的疗效,并与动力加压接骨板(dynamiccompressiveplate,DCP)进行临床对比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01年6月至2004年12月入院的上肢长骨干复杂骨折75例,分别采用SMAEF(38例)与DCP(37例)进行内固定治疗。经6~30个月(平均16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骨愈合时间、伤口感染率、骨不连发生率和疗效优良率。结果SMAEF组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DCP组(P〈0.05),两组的伤口感染率无差异。SMAEF组骨愈合时间显著短于DCP组,骨不连发生率也低于DCP组(P〈0.05)。根据综合评定标准,SMAEF组疗效评定优良率高于DCP组(P〈0.05)。结论SMAEF具有良好的抗弯曲、抗扭转作用,固定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骨折愈合;SMAEF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和较少应力遮挡效应等优点,是治疗上肢长骨干复杂骨折的理想方法。

  • 标签: 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 自动加压接骨板 复杂骨折 上肢长骨干 骨折内固定术
  • 简介:目的按照无应力遮挡原理,设计一种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新型的无应力遮挡的外固定,使其取得更佳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该外固定治疗22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结果22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1.5年,骨折解剖对位,愈合,功能完全恢复,无任何并发症和后遗症.结论本外固定不仅具有微创、固定可靠、早期关节活动及无须行内固定取出术、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还具有设计原理新颖,拓展性强等特点.从骨折治疗的进展看,无应力遮挡外固定疗法将成为主要方法之一.

  • 标签: 无应力遮挡 外固定器 治疗 尺骨鹰嘴骨折 肘关节内骨折
  • 简介:在行胸腰椎椎体肿瘤根治和病灶清除术、椎体爆裂性骨折前路减压术等术后,如何有效地进行脊柱前柱重建是脊柱外科的一个难题.传统的髂骨块植骨存在稳定性不足、取骨区并发症多、骨融合率欠佳等问题.各种人工椎体在临床的应用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但操作复杂,且对多节段椎体重建应用受限.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随着椎间界面融合理论的兴起,一种垂直放置的钛网椎间融合(titaniummeshcage)得以开发和投入临床使用.我们从2001年1月起开始应用钛网融合进行胸腰段脊柱重建,取得一些初步经验,报告如下.

  • 标签: 钛网融合器 胸腰椎前路重建术 内固定器 胸椎原发性肿瘤 腰椎转移性肿瘤 椎体骨折
  • 简介:目的观察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3月至2002年12月采用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45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龄17~65岁,平均37.1岁.结果经5个月至3年9个月,平均16个月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9周.功能评定根据Dieust标准,优26例,良11例,可8例.结论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具有复位效果佳,稳固性好,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首选方法.

  • 标签: 外固定器 治疗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手术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形状记忆合金弓齿固定单独或辅助固定不同类型骨盆骨折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不同类型骨盆骨折,采用形状记忆合金弓齿固定单独或辅助固定,并跟踪随访,评定疗效并总结经验。结果43例患者获得8-15个月(平均11.3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68周(平均6.3周)。按刘利民等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优良率93%。结论采用形状记忆合金弓齿固定单独或辅助固定骨盆骨折,是一种简单易行、固定牢固可靠、对不同类型骨盆骨折适应性好、疗效优良的治疗方法。更多还原

  • 标签: 骨盆骨折 骨折固定术 形状记忆合金 弓齿固定器
  • 简介:目的探讨骨水泥螺钉强化骨质疏松条件下椎体后,骨水泥不同分布形态对新型空心侧孔骨水泥椎弓根螺钉(Fenestratedpediclescrew,FPS)的安全性以及螺钉生物力学影响。方法使用平均年龄76岁的完整新鲜脊柱标本(T11-L5)3具,选取18个椎体,平均骨密度为0.542±0.13g/cm2。随机分为三组。侧孔间隔一个螺纹为A组(FPS-1)和侧孔间隔两个螺纹为B组(FPS-2),这两组均通过加压灌注筒装置进行骨水泥钉道灌注1.5ml,C组为常规椎弓根螺钉(conventionalpediclescrewgroup)CPS组,不灌注骨水泥。24小时后行三维CT扫描,观察骨水泥椎体内的分布;随后进行生物力学实验。结果三维重建显示:FPS-1组骨水泥均分布于椎体内,FPS-2组有部分骨水泥分布于椎弓根内。最大轴向拔出力:A组(573.2±136.30)N,B组(769.2±92.30)N,C组(361.8±58.84)N。FPS-1组和FPS-2组的螺钉稳定性均显著强于CPS组(P〈0.05),且FPS-2组优于FPS-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心侧孔椎弓根螺钉远端三分之一为侧孔设计的安全区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形态能够影响螺钉的生物力学。

  • 标签: 骨质疏松 椎弓根螺钉 骨水泥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融合移位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对策。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科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的13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期间融合位置较初次手术发生改变者共42例,其中通过影像学确诊为融合明显移位的共有8例,对这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各种可能引起融合移位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对应的处理措施。结果本组7例患者融合向后移位,1例塌陷进入相邻椎体中,总体发生率为0.6%(8/1332)。其发生与融合的选择不恰当、术前未对影像学资料进行合理评估、手术操作不规范、未行有效的后路内固定以及患者的一系列基础疾病等有关,多数病例为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结论引起腰部融合术后融合移位的相关因素有很多,原因复杂,包括融合及内固定因素、手术操作及患者的自身因素等。术后因融合移位出现神经压迫症状,经保守治疗未见好转者则必须行翻修手术治疗。

  • 标签: 腰椎后路融合术 手术并发症 融合器移位 翻修手术
  • 简介:我科自1996年以来应用国家教委西安教学仪器厂医疗器械分厂生产的单臂外固定在“C”型臂X光机透视下闭合复位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26例,经随访无一例发生不愈合,取得良好效果,作者认为该外固定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携带方便,力臂与固定螺纹钉夹块之间有万向节旋钮连接,可以按需要调节外固定

  • 标签: 胫骨骨折 临床分析 外固定器治疗 闭合性 胫骨中下段骨折 早期功能锻炼
  • 简介:肩关节假体置换术并不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但肩关节假体置换术成为临床上可以接受的治疗手段只有将近30年的历史,而全肩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的发展仅有10几年历史。我院自1980年以来为肩关节结核,肱骨近端肿瘤等患者施以半肩关节置换(肱骨头假体)40余例,但因旋转袖功能丧失、肩关节功能很不理想。1993年秋季,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作者为2例肩胛骨肿瘤患者施以逆置人工全肩关节假体置换,取得近期效果。

  • 标签: 逆置式 人工 全肩关节 假体 置换
  • 简介:目的建立腰椎滑脱L4,5后路不同融合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用于进一步的生物力学研究。方法根据1名成年女性腰椎滑脱志愿者的腰椎CT序列扫描图像和椎弓根螺钉、融合的几何尺寸,借助Ansys9.0软件,用直接法建立L4椎体滑脱有限元模型,间接法建立椎弓根螺钉系统及融合模型,然后根据临床术组合成不同后路融合模型。结果通过直接法和间接法搭配使用,成功建立了腰椎滑脱不同后路融合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双枚融合植入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单枚融合植入模型等,这些模型高度模拟腰椎滑脱后路融合术的结构与材料特性,结构完整,单元划分精细。结论所建立的腰椎滑脱后路不同融合术的有限元模型准确可靠,可用来进行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 标签: 腰椎 脊椎前移 脊柱融合术 有限元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两种不同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方式创伤大小的比较。方法对5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5例行前路小刨伤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R组),25例行常规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S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起床活动时间、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近期对两组患者进行手术创伤大小的观察,R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输血量、起床活动时间均明显好于S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平均12个月(6~24个月)随访,JO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小创伤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可获得与常规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同样的效果,但该手术方法时间缩短、出血量减少、手术创伤小。

  • 标签: 颈椎病 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