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氯胺酮在临床使用条件下对人体细胞遗传的损伤效应。方法:选择30名早期妊娠凝行人工流产术的孕妇,分别在使用氯胺酮前和使用后72h采集外周血,采用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CE)试验,检测使用氯胺酮前与后的SCE发生频率。结果:用药前、后的SCE发生率分别为3.07±0.83/细胞与3.29±0.77/细胞,P=0.163。结论:在临床使用条件下,氯胺酮用于孕妇人工流产术未见明显的细胞遗传毒性。

  • 标签: 氯胺酮 姊妹染色单体交换 SCE 临床使用 外周血淋巴细胞 人工流产术
  • 简介:核因子-kB(nuclearfactor-kB,NF-kB)是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的一种核转录因子,在细胞受到病毒或细菌感染,细胞因子,DNA损伤等因素刺激后可被活化,增强多种基因的转录,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粘附分子,受体,急性期蛋白等,尤其为多种细胞因子转录所必需,包括TNF-α(tumornecrosisfactor-α),IL-1,IL-6,IL-8等在炎症反应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的炎症介质,而大量炎症介质的释放又是多种疾病状态发生发展的基础,且可导致失控的炎症反应,造成宿主自身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广泛损害,进而引起SIRS(systemicinflamatoryresponsesyndrome)、ARDS(dault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MODS(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甚至死亡,因此NF-kB是多种信号转导的汇聚点,本文对NF-B细胞因子的基因调控及其及炎症反应的关系作一综述,以期对炎症反应的控制提供治疗措施。

  • 标签: 核因子-KB 细胞因子 基因调控 炎症反应 核转录因子 分子生物学特性
  • 简介:一女性后纵膈占位患者在全麻下行肿瘤摘除术,术中探查按压肿瘤时患者突然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及高血压危象。快速病理检查提示嗜铬细胞.随停止进一步手术。经过18天的精心准备后.再次手术.顺利切除肿瘤。后纵膈嗜铬细胞极其罕见,容易误诊,应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

  • 标签: 后纵膈 嗜铬细胞瘤 麻醉
  • 简介:目的:研究七氟烷(Sevoflurane)诱导神经元血红素氧合酶-1(HO-1)基因表达的信号转导通路,探讨七氟烷脑保护机制。方法:将培养7d的新生Wistar大鼠海马神元随机分为5组:正常培养组(C组)、氧糖剥夺组(D组)、2%七氟烷+氧糖剥压组(S1组)、4%七氟烷+氧糖剥压组(S2组)、4%七氟烷+U-012+4%七氟烷+氧糖剥压组(U组)。C组和S2组神经元分别给予2%或4%七氟烷预处理60min后同D组处理。U组在神经元给予4%七氟烷处理同时在培养液中加入U-0126使其终浓度为10μmol/L后同S2组处理。收集神经元进行HO-1-mRNA和ERK1/2、Nrf2、AP-1和HO-1蛋白表达的检测,检测神经元的存活率和凋亡率。结果:与C组比较,D组神经无HO-1蛋白表达增加(P〈0.05),ERK1/2,Nrf2和AP-1蛋白表达增加(P〈0.05),神经元存活率降低、凋亡率增加(P〈0.01).与D组比较,S1组神经元HO-1-mRNA和HO-1蛋白表达增加(P〈0.01),ERK1/2和Nrf2蛋白表达增加(P〈0.01),AP-1蛋白表达变化不明显(P〉0.05),经元存活率长高、凋亡率降低(P〈0.01).与S2组比较,U组神经元HO-1-mRNA和HO-1蛋白表达降低(P〈0.01),ERK1/2和Nrf2蛋白表达降低(P〈0.01),AP-1蛋白表达表达变化不明显(P〉0.05),神经元存活率降低、凋亡率增加(P〈0.01).结论:Sevoflurane通过ERK1/2/Nrf2信号通路诱导神经元HO-1-mRNA表达,抑制氧糖剥夺神经元的凋亡。

  • 标签: 七氟烷 ERK1/2 NRF2 AP-1 细胞信号转导 神经元
  • 简介:转录因子NF-κB(nuclearfactorκB)是一类普遍存在的,控制着各种基因转录的重要转录调节因子,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参与许多基因表达的调控,影响着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癌变和个体发育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双重作用,目前诱导NF-κB活性的改变来治疗疾病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 标签: 核转录因子ΚB 生物学功能 靶基因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目的:观察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期间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和微管相关蛋白-2免疫活性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低温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沙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常温组和低温组,后两组又分为再灌注6h、48h、96h三个亚组。采用本科组织化学染色结合计算机图象分析测定细胞色素氧化酶(CCO)活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计算机图象分析测定MAP2免疫活性,观察再灌注48h、96h海马CA1区存活锥体细胞数目。结果:再灌注96h时,低温组海马CA1区存活锥体细胞数目明显多于常温组(P<0.01)。常温组再灌注6h、48h和96h,海马CA1区CCO活性降至假手术组的61%、48%和43%(P<0.01);低温组分别为假手术组的81%、69%和51%(P<0.05或P<0.01),均明显高于常温组(P<0.05)。常温组再灌注6h、48h和96h,海马CA1区MAP2免疫活性降至假手术组的81%、69%和51%(P<0.01);低温组分别为假手术组的91%、86%和71%,均明显高于常温组(P<0.05或P<0.01)。结论:低温通过保护CCO活性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低温保护CCO活性的作用与其抑制MAP2的降解有关。

  • 标签: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低温 细胞色素氧化酶 微管相关蛋白-2
  • 简介:人的大脑组织由两类细胞组成,即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其中神经胶质细胞占90%。过去认为,大脑中只有神经元具有传递与处理信息的功能,而胶质细胞只对神经元起营养支持作用,没有传递与处理神经信号的作用。近年来,此项观点已受到科研新进展的不断挑战。传统观念认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

  • 标签: 神经胶质细胞 疼痛 信号传导 营养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对肿瘤病人术中回收血液中癌细胞和红细胞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SGC-170胃癌、LOVO大肠癌细胞分别加入浓缩红细胞中,采用水浴加温法,随机分为7组:37℃(对照组)、42℃、43℃、45℃、47℃组,均40min,以及42℃20min组和42℃60min组。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肿瘤细胞和红细胞,台盼蓝染色计数活性细胞,观察并记录肿瘤钿胞活细胞计数、克隆形成情况,计算克隆形成率;Brdu标记、免疫组化检测癌细胞DNA代谢物;检测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结果:热处理后各组14天后均有肿瘤克隆形成。与对照组相比除42℃、20mln组外各组肿瘤细胞的计数、Brdu标记率、集落形成率均明显降低(P<0.05)。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42℃20min和42℃40rain组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热处理对肿瘤细胞细胞作用随作用时间延长和温度升高加重,42℃、40min热处理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而对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无明显的影响。

  • 标签: 热处理 离体血液 肿瘤细胞 红细胞 酶活性 输血
  • 简介: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广东省科技厅、佛山市人民政府等单位主办,佛山市三水区人民政府、佛山市科学技术局、大连百奥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的2009第三届基因技术产业大会,将于2009年12月1日至7日在广东佛山召开。

  • 标签: 基因技术 产业 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医药生物技术 人民政府 佛山市
  • 简介:据以色列学者报道,某些麻醉药可以增强对肿瘤细胞转移的敏感性,其原因在于抑制了NK细胞的活性。其中,氯胺酮的抑制作用最强,但是可以用β肾上腺受体阻滞剂和免疫增强剂预防。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MelamedR博士指出,术后的免疫抑制一部分与麻醉有关,这种免疫抑制会减弱病人对感染和肿瘤转移的抵抗力。为此,研究人员比较研究了不同的麻醉药对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对实验性肿瘤转移的抵抗力,并且研究了其可能机制和预防措施。

  • 标签: 麻醉药 术后 转移 NK细胞 肿瘤细胞 免疫抑制
  • 简介:目的:观察胆囊切除术病人围术期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观察组34例,在全麻下行胆囊切除术,分别在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采集静脉血,测定红细胞受体花环(RC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ICR)、自然肿瘤红细胞花环(NTERT)、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RFER)、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RFIR)。封照组为32例健康体检者。结果:术后第三天RCR、NTERT、RFER较术前降低,RICR、RFIR则上升。术后第7天RCR、NTEFT、RFER较术前升高,RICR、RFIR较术前下降(P<0.01)。术前、术后第7天与对照组相比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胆囊结石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胆囊切除后第7天开始回升,但恢复到正常的时间犹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胆囊切除术 围手术期 红细胞 免疫功能 胆石症
  • 简介:目的:观察小鼠不同程度缺氧适应对缺血缺氧脑即早基因c-fos和c-jun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链霉素亲生物素-过氧化酶(简称S-P)免疫组化技术。采用两种不同程度的缺氧预处理:①小鼠第一次缺氧开始到喘呼吸出现后,行第二次缺氧,定为B1组(此时瓶内的氧浓度为15%);②小鼠第一次缺氧开始到瓶内的氧浓度降低为10%后,行第二次缺氧,定为B2组。结果:B2组的低氧存活时间明显长于B1组;缺血缺氧后30minc-fos和c-jun基因阳性细胞呈低密度分布,1hc-fos基因表达下降,12h则基本消失,阳性细胞呈散在分布。c-jun基因的表达高峰在缺血缺氧3h、12h时,c-jun基因阳性细胞仍呈低密度分布;缺氧适应使缺血缺氧脑增加的c-fos基因的阳性细胞数减少,而使缺血缺氧脑增加的c-jun基因的阳性细胞进一步增加,B1组和B2组缺血缺氧脑基因表达的影响无差异,结论:缺血缺氧可诱发中枢神经系统c-fos、c-jun基因表达.且有时间依赖性;缺氧适应可抑制缺血缺氧脑c-fos基因的表达,增强缺血缺氧脑c-jun基因的表达。

  • 标签: 缺血缺氧 C-JUN基因 表达 C-FOS基因 阳性细胞 小鼠
  • 简介:目的:观察红细胞回收仪对细菌污染血液的清洗效果。方法:选择15例出血量大的无菌手术病人,通过红细胞回收仪采集术野积血,经清洗处理后将大部分血液回输给病人。留取处理血液200~300ml,从中取血样5ml(血样I)造行细菌培养,在余血中加入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然后再进行洗涤,并按清洗液容量分成两组,I组清洗液量为1000ml(共10例);Ⅱ组清洗液量为1500ml(共5例)。采集洗涤后的红细胞悬液5ml(血样Ⅱ)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所有病人血样I的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两组病人血样Ⅱ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培养均为阴性,但大肠杆菌培养全部为阳性。结论:红细胞回收仪不能将所有的微生物从被污染的血液中清洗掉,增加清洗液容量并不能改善洗涤效果。

  • 标签: 红细胞回收仪 细菌培养 血液污染 自体血回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