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为了干预心肌缺血引起的梗塞及保护心脏,研究了许多药物如β受体阻滞、自由基清除、钙拮抗,但效果均不理想。近年来,人们发现心脏自身对心肌缺血再灌性损伤具有强大的内源性保护作用,即:如果心脏经历了短暂的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对随后长时间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作用,并将这种现象称为缺血预处理(预适应)。预适应对心肌的保护作用主要表现在缩小心肌梗死范围、抗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改善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等。但对心肌缺血预适应的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普遍认为:与内源性心脏保护物质的释放以及膜受体信号传导通路有关。

  • 标签: 缺血预适应 阿片类物质 心肌缺血 高血压 信号传导 蛋白激酶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咪达仑用作术前药的效果,探讨其最适宜剂量。方法:选择择期手术ASAⅠ~Ⅱ级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五组,每组20例。术前药均为肌注,I组用咪达仓0.03mg/kg,Ⅱ组用咪达仑0.05mg/kg,Ⅲ组用咪达仑.0.8mg/kg,Ⅳ组用地西洋10nag,Ⅴ组用生理盐水1ml。观察五组的镇静分级、A-VAT值及SpO2下降程度。结果:用药后30minⅠ-Ⅳ组镇静分级、A-VAT值均较Ⅴ组为高,其中以Ⅲ级为最高;Ⅰ-Ⅳ组SpO2均有所下降,以Ⅲ组下降幅度最大。结论:从镇静、抗焦虑、降低应激水平衡量,咪达仑0.08mg/kg组明显优于其它四组;但从安全角度考虑,60岁以上老年患者应慎用较大剂量咪达仑,最好使用0.03mg/kg剂量。

  • 标签: 咪达唑仑 镇静 剂量 术前用药 SPO2 前药
  • 简介:阿片麻醉性镇痛药已广泛应用于围术期及晚期癌痛镇痛治疗。美国每年约有1.7亿张阿片药处方,发现使用阿片类药物在减轻病人疼痛的同时,也出现不少副作用。为减免这些副作用,许多机构正在开发阿片药的拮抗,目前常用的拮抗有纳络酮和纳曲酮,它们既是外周又是中枢阿片受体桔抗,因此在减弱阿片药副反应的同时,

  • 标签: 阿片受体拮抗剂 甲基纳曲酮 麻醉性镇痛药 围术期 镇痛治疗 药物副反应
  • 简介:目的:观察术前药咪哒仑与地西泮用于硬膜外麻醉患者抑制手术应激的作用。方法:对57例在硬膜外腔麻醉下施行下腹部手术病人,根据术前药的不同,随机分成两组:咪哒仑组(M组),术前30min肌注咪哒仑0.09mg/kg;地西泮组(D组),术前30min肌注地西泮0.16mg/kg。术前30min及术中第15min、30min、60min、90min、120min和150min各时点,分别记录两组的HR、MAP、BS(血糖)、SaO2(动脉血氧饱和度)和BC(血皮质醇)。结果:在手术前90min内,两组的HR、MAP、BS、BC有显著性差异(P<0.05),90min后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SaO2无论在术前或术中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地西泮比较,咪哒仑对患者的应激反应抑制较强。

  • 标签: 硬膜外阻滞麻醉 术前药 咪哒唑仑 地西泮 手术应激
  • 简介:目的:观察异丙酚或咪达仑复合芬太尼用于整形外科局部麻醉手术清醒镇静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52例择期局麻辅助镇静技术下施行整形外科手术的患者,ASAⅠ-Ⅱ级,手术开始前均予咪达仑0.05mg/kg和芬太尼1μg/kg静脉注射,根据镇静深度分为两组,分别泵注镇静复合液,M组泵注咪达仑和芬太尼复合液,共28例,注速为0.1mg/(kg·h)和1μg/(kg·h);P组泵注异丙酚和芬太尼复合液,共24例,注速分别为2.5mg/(kg·h)和1μg/(kg·h)。观察生命体征及镇静评分(SS),记录术中有无注射局麻药部位疼痛、低氧血症、呼吸暂停以及术中、术后24h恶心呕吐等副反应。结果:两组病人术中的镇静镇痛效果均满意。P组在停药后SpO2及SS恢复较迅速,与M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两组术中呼吸抑制和术后对手术过程的记忆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咪达仑或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用于整形外科局部麻醉手术镇静镇痛效果均良好,以异丙酚、芬太尼复合液组的病人清醒迅速、平稳,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

  • 标签: 镇静 整形手术 局部麻醉 芬太尼 二异丙酚 咪达唑仑
  • 简介:目的:观察两种静脉麻醉药咪达仑或异丙酚对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0例择期全麻手术病人,ASAⅠ级,年龄23-57岁。随机分为咪达仑组(M组)和异丙酚组(P组),每组15例。术前不用任何麻醉前用药。M组诱导期用咪达仑0.2mg/kg静脉注射;P组用异丙酚2mg/kg静脉流向,注速均在1min以内。分别在注药前和注药后2min、5min、10min、15min、20min、30min记录MAP、HRV及各频段数据。结果:二组的MAP在注药2min后均显著下降(P<0.05),HR则无显著变化,M组的持续时间在30min以上。M组的HRV在2-10min时较基础值显著上升(P<0.05),此后恢复至基础值;而P组的HRV在10min-20min时显著下降(P<0.05)。二组的LF、HF、LF+HF从2min-5min均显著降低(P<0.05),以HF降低更明显,且持续30min以上,而LF/HF显著上升(P<0.05)。结论:咪达仑或异丙本分对心脏植物神经活性及各频段成分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以抢制交感占优势,循环受到较严重干部,咪达仑的起效较慢、作用时间较长。结论:在连续HRV监测下,应用咪达仑或异丙酚静脉诱导,均可出现显著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导致诱导后出现严重的血流动力学影响,且以异丙酚组的抑制强于咪达仑组。

  • 标签: 咪达唑仑 异丙酚 静脉麻醉法 心率变异性 自主神经系统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芬太尼分别伍用咪达仑或氟哌利多辅助椎管内麻醉的镇静效果。方法:40例ASAI~Ⅱ级的择期下腹部及下肢手术患者,年龄20~60岁,拟行硬膜外麻醉10例,硬膜外腰麻联合麻醉30例,入室后随分为两组,每组20例,硬膜外穿刺均采用L2-3间隙,于麻醉平面稳定后,A组静注咪达仑0.05mg/kg和芬太尼2ug/kg;B组静注氟哌利多0.05mg/kg和芬太尼2ug/kg,于注药后1、15、30、45和60min参照Ramsay改良分级法(Berggren方法)分别进行镇静程度分级。同时注意观察呼吸频率及深度,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两组间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注药后1minA组19例达I级,B组仅6例达I级,注药后45min两组镇静程度基本相同,注药后60minA组7例达Ⅱ级,B组仍有12例达Ⅱ级,A组给药后血压脉率与给药前无明显变化(P>0.05),B组血压较注药前有明显下降(P<0.05),脉率变化不大(P>0.05),术中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维持在安全范围。结论:咪达仑伍用芬太尼较氟芬太尼较氟芬合剂具有起效迅速,镇静效果好,持续时间短,无蓄积的优点,且对心血管抑制较轻。

  • 标签: 咪达唑仑 氟哌利多 芬太尼 辅助椎管内麻醉 镇静效果 硬膜外麻醉
  • 简介:背景:β淀粉样蛋白(Aβ)的过度蓄积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之一。异氟烷是一种常用的吸入麻醉药,曾经有异氟烷可增加嗜铬细胞瘤细胞内Aβ的寡聚化反应和细胞毒性的报道。为了探讨异氟烷在AD发病机制和术后认知障碍(POCD)中的可能作用,我们研究了异氟烷在临床应用浓度(2%)下是否能诱导过度表达人APP的人H4神经胶质瘤细胞凋亡、改变APP加工处理过程和增加Aβ的生成。

  • 标签: 异氟烷 淀粉样Β蛋白 吸入麻醉剂 诱导凋亡 AD发病机制 阿尔茨海默病
  • 简介:目的:观察丁丙诺啡复合小剂量咪逵仑能否预防腰-硬联合麻醉术中的内脏牵拉反应。方法:选择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下施行腹腔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丁丙诺啡-咪达仑组(A组),芬太尼.氟哌利多组(B组)和哌替啶。氟哌利多组(C组),每组各40例,分别观察组患者在给药前、切皮、切皮后10min、30min、60min以及术毕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镇静评分(RSS)、术中牵拉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及术后患者自控镇痛的药物需要量。结果:C组患者HR在切皮、切皮后10min、30min时明显快于A组或B组(P<0.01);A组的镇痛评分在切皮后60min、术毕时明显高于B组(P<0.01),C组明显高于B组(P<0.01);C组术中牵拉反射发生例数明显多于A组或B组(P<0.05);术后自控镇痛的药量为B组>C组>A组(A组较B组或C组P<0.01);3组患者均未见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论:切皮前静脉注射丁丙诺啡和咪达仑可以较安全有效地预防术中牵拉反应,作用时间可维持较长。

  • 标签: 丁丙诺啡 咪达唑仑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术 腹腔手术 牵拉反应 临床观察
  • 简介: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生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又称“五十肩”。肩周炎并非独立疾病,主要是由肩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组织发生慢性炎症和粘连而引起,其主要症状是肩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障碍,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尚未有满意的治疗方案。我院自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期间对不同发展时期的肩周炎运用以注射、针刀和手法松解为主的阶梯治疗方法,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并与传统的药物疗法进行对比观察。现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三阶梯疗法 肩周炎 关节活动障碍 治疗方法 “五十肩” 关节周围
  • 简介:目的:观察硬膜外自控镇痛对老年急性心肌缺血病人血浆单胺递质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老年心肌缺血患者设为A组,随机又分成两组。A1组(n=15)T3-5硬膜外腔穿刺置管,注入1.0%N多卡因5ml,测阻滞平面为T1-6,接PCA泵持续治疗一周(PCEA治疗采用LCP模式);A2组(n=15)N用PCEA治疗,采用硝酸酯类药治疗。另选择30例健康成人作为正常对照组(设为B组)。结果:A组病人血浆单胺神经递质明显高于B组。A1组PCEA治疗后明显下降,一周后基本恢复至正常值;A2组下降幅度不明显。结论:PCEA能有效抑制血浆单胺神经递质释放,改善老年人的心肌缺血,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 标签: 治疗 人血浆 PCEA 病人 单胺类神经递质 老年
  • 简介:叉神经痛是累及面部限于叉神经的一支或几支分布区反复发作性短暂而剧烈的疼痛,目前虽然有多种治疗方法,但因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至今尚无一种十分理想的治疗方法,目前常用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神经阻滞(乙醇,甘油,阿霉素,亚甲兰等),经皮射频热凝术,立体定位放射治疗及手术治疗(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叉神经神经周围支撕脱术,冷冻疗法等)。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治疗 病因 发病饥理 药物治疗 神经阻滞治疗
  • 简介:为促进我市重症医学发展,提高重症诊治水平,规范基层ICU建设,重庆市医学会将于2012年在重庆召开第届重症医学大会。大会将介绍重症医学的最新进展,研讨基层Icu的建设和规范问题,交流近年来重症医学领域中临床和科研成果。

  • 标签: 重症医学 医学大会 重庆 ICU建设 医学发展 医学领域
  • 简介: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广东省科技厅、佛山市人民政府等单位主办,佛山市水区人民政府、佛山市科学技术局、大连百奥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的2009第届基因技术产业大会,将于2009年12月1日至7日在广东佛山召开。

  • 标签: 基因技术 产业 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医药生物技术 人民政府 佛山市
  • 简介:续上期4.神经破坏药的神经阻滞疗法使用神经破坏药治疗二三又神经痛己逐年减少,原因之一是神经血管减压术作为根治手术开始普及,而且高频热凝固法也正在越来越多地应用。特别是最近神经破坏药无水乙醇引起的并发症受到重视,有人主张不应使用无水乙醇阻滞。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治疗 神经阻滞疗法 神经破坏药 神经血管减压术 病因
  • 简介:目的:观察比较种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组,每组40例。Ⅰ组采用手术治疗;Ⅱ组采用硬膜外阻滞治疗;Ⅲ组采用硬膜外阻滞加骨盆牵引治疗。比较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组患者年龄、治疗前病变范围与症状无明显差异。出院时Ⅰ、Ⅱ、Ⅲ组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85%、87%、95%;出院后120例均随访一年,Ⅰ、Ⅱ、Ⅲ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2%、82%、9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宜首选非手术治疗,以硬膜外阻滞加骨盆牵引为最佳治疗方法。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治疗 硬膜外阻滞 骨盆牵引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