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男性,25岁,汉族,武警某部队战士。因活动后胸闷1周,伴晕厥1次入院。入院前1周在下楼时突觉胸闷,随之出现意识丧失,呼之不应,约2min后自行清醒。血D-二聚体3.2mg/L(正常〈0.3mg/L)。胸片:双肺纹理增多。心电图:不完全型右束支传导阻滞,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V1-V3导联T波倒置。

  • 标签: 肺动脉栓塞 晕厥 右束支传导阻滞 导联ST段压低 V1-V3导联 血D-二聚体
  • 简介:目的探讨在一系列的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NTLs)病例的关键影像学表现,特别是CT表现。方法分析评估22例病理诊断确诊的(NTLs)患者(12例男性,平均年龄60岁)影像学表现,描述侧重于计算机体层摄影在观察到的变化。结果5个典型类癌、3个非典型类癌、3个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Cs)和11个小细胞肺癌(SCLCs)。只有一个典型类癌特征表现为中央支气管结节合并远端肺不张,而其他表现为的肺结节或肿块;非典型类癌对应了外围混杂密度肿块;3个LCNCs有一个是周围的均质肿块,其他则是边界不清和混杂密度;11个SCLCs对应了中央的、浸润的和非均质肿块及继发的肺及胸膜改变,钙化未在LGNCs和SCLCs表现。LCNCs和SCLCs的所有病例均在较早及后续随访观察发现转移。结论虽然一些成像特点可能类似,但影像学表现与临床信息可能在分别NTLs的组织学类型的发挥相关作用。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扫描 肺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并肺炎的CT表现。方法5例临床确诊甲型H1N1流感的重症患者共8次胸部CT扫描(复查3例)资料。结果5例中均为双肺多叶、多段实变灶,无明显肺叶、肺段或特定体位分布趋势;大片肺实变表现为双侧沿支气管树分布的肺段实变;内有明显的空气支气管征;相邻肺段实变融合或在叶间裂处相邻的肺叶实变扩展,于影像接触部位融合,形成更大片实变影;肺内小病灶均为双肺多发,呈类圆形或棉团状,沿肺纹理分布最多见;大片肺实变可呈均匀致密实变、磨玻璃样变、蜂窝状实变,小病灶与大片实变灶一致,磨玻璃样变可出现在初诊和吸收期病例;反应性胸膜增厚及胸膜积液常见;无纵膈、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CT改变提示:甲型H1N1重症病例并肺炎在病程发展阶段,病变有经支气管肺泡系播散的特点。

  • 标签: 重症甲型H1N1流感并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患者,男性,63岁。既往体健,否认吸烟史及慢性病史。2009年3月起出现胸闷,平地快步行走20米感气促,半年内体重下降5kg左右,在多家医院内科门诊就诊,检查心电图,胸部CT,心脏超声,头颅CT,均未见异常,但患者感症状进行性加重,稍活动即感胸闷气促,2010年2月26日做肺功能,

  • 标签: 活动后气促 神经元病变 胸闷 运动 2009年 进行性加重
  • 简介:目的探讨癌性淋巴管炎在CT上的征象及其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肺癌且有癌性淋巴管炎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5例肺癌有典型的癌性淋巴管炎,1例肺癌和癌性淋巴管炎CT表现均不典型。结论典型的癌性淋巴管炎CT表现是诊断肺癌的重要征象。

  • 标签: 癌性淋巴管炎 肺癌
  • 简介:了解肺结核并咯血患者焦虑、恐惧、悲观等三个主要心理特点,加以分析、阐述、并举例说明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和思想顾虑,使之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保证肺结核并大咯血患者的抢救、治疗和护理取得相应的效果。

  • 标签: 肺结核大咯血 心理护理 大咯血患者 病人 配合治疗 心理特点
  • 简介:结节病(sarcoidosis)是一类病因不明的肉芽肿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各个脏器,以肺部及淋巴系统最为常见,表现为上皮样肉芽肿.累及神经系统情况较为少见,其发生率约为5%,且无特征性症状及体征,表现多样,容易造成临床误诊.本文通过一例以神经系统表现为主要表现的结节病病例进行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复习,以期能提高对结节病神经系统累及表现的认识,从而减少相关误诊的发生.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文献复习 主要表现 结节病 肉芽肿性疾病 上皮样肉芽肿
  • 简介:目的探讨支气管结核气道狭窄行球囊扩张术治疗的心理护理,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耐受性。方法通过对63例支气管结核气道狭窄行球囊扩张术治疗,住院过程心理护理的经验总结。结论对支气管结核气道狭窄行球囊扩张术治疗的患者,进行住院全过程的、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对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耐受性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治疗依从性 球囊扩张术 支气管结核 心理护理 气道狭窄 住院全过程
  • 简介:儿童在门诊输液时,由于环境比较嘈杂、患儿哭闹,家长和患儿情绪都比较焦虑,特别是以往治疗中对“打针”有着痛苦体验的,更增加了恐惧心理而害怕。因此我们改变了宣教方式,把门诊输液看成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有医生、护士,还有患者及家属,让患者与家属来参与,而不是单纯的接受,因为参与者有积极性,有主动权,而接受者则是被动的,这样就利于沟通,

  • 标签: 门诊输液 门诊儿童 恐惧心理 认知调整 咨询技巧 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