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4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病程中ABO血型检定及抗体的变化。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试验检测ABO血型抗原强度变化。结果:血型抗原减弱或丢失者占17例(37.0%),A抗原最容易减弱或丢失,ABO抗体也可以减弱。结论:吸收放散试验、血型物质检测及家系调查可以防止误定ABO血型。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ABO血型
  • 简介:目的:探讨健康指导对血比重异常献血人群的影响。方法:指定专人负责资料收集,对102名低血比重献血者进行3~6个月健康指导,测定干预后血比重。结果:干预3个月后63名献血者测定合格,3~6个月间18名献血者测定合格,共有21名献血者检测为不合格。81名合格献血者中72名参加了献血。结论:通过健康指导提高了低血比重人群对不良生活方式的认知并且对扩大无偿献血人群有积极效果。

  • 标签: 健康指导 血比重测定 不良生活方式
  • 简介:目的:探讨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缺铁性贫血(IDA)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ABXMICROS60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23例MDS患者和31例IDA患者的MCV、RDW值。结果:MDS和IDA患者的MCV分别为(103.1±10.8)fl和(73.7±9.6)f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MDS和IDA患者的RDW分别为(18.7±4.4)和(17.6±2.8)均高于正常参考值,2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S患者MCV、RDW增高,IDA患者MCV减低、RDW增高。结论:MCV、RDW的变化在MDS和IDA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平均红细胞体积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缺铁性贫血
  • 简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异常的疾病,随着医学诊断技术的提高,MDS的诊断标准已不能满足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许多新的MDS亚型不被诊断标准所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对MDS进行了修正,新增添了难治性血细胞减少有多系病态(refractorycytopen-inawithmultilineagedysplasia,RCMD)、5q-、MDS不能分类(MDS-U)。

  • 标签: 贫血 再生障碍性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液学 血细胞形态学
  • 简介:目的:对3例RhD阴性产妇所育的RhD阳性新生儿因D抗原遮蔽造成假阴性现象,进一步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测及分析。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检测新生儿及其母亲、父亲血型抗原、抗体。结果:新生儿血型分别为O,CcDEe、B,CCDEe、A,CcDEe;其母亲分别为O,ccdee、B,ccdee、AB,ccdee;其父亲分别为:O,CcDEe、O,CCDEe、A,CcDEe;新生儿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分别为:3+、3+、3+。对新生儿进行RhD血型检测时,试管法观察结果未见凝集,易误判为RhD阴性。结论:通过血型血清学检测该3例患儿RhD抗原为阳性,并由Rh系统IgG抗D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为新生儿得到及时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

  • 标签: 血型RhD 新生儿溶血 遮蔽现象 假阴性 鉴定与分析
  • 简介:血细胞分析仪具有快速、多参数、重复性好、工作效率高、标准统一、方便卫生等诸多优势而广泛应用于临床血细胞分析中。在日常检验工作中,由于仪器检测原理的限制及抗凝剂的标准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时个别血样会出现假性血小板减少现象,为避免仪器的错误计数不能及时被发现,错误的结果误导临床医生的准确诊断,患者因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所产生的身心影响,本文对我中心所遇到的血细胞计数仪检测时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常见原因作了详细分析,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血细胞分析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假性减少
  • 简介:目的:通过对初次无偿机采血小板捐献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无偿机采血小板捐献者的保留,并发展为固定捐献者的影响。方法:对2006—2008年842人来本站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者实施献血前、中、后心理护理干预。结果:2006、2007、2008年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后初次献血者保留为固定献血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7.95%、72.33%、87.36%。结论:对机采血小板捐献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机采血小板捐献者的保留,对稳定固定机采血小板队伍有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心理护理 保留 固定 机采血小板
  • 简介: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3种常见IgH易位与骨髓瘤细胞形态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析135例伴有t(4;14)、t(11;14)及t(14;16)的初诊MM患者骨髓涂片及外周血涂片中骨髓瘤细胞形态特征及比例。分别按照细胞成熟度及细胞大小的形态特征对浆细胞形态分类。按细胞成熟度分为成熟型(Ⅰ型)、幼稚型(Ⅱ型)、原始型(Ⅲ型)及中间型(Ⅳ型)浆细胞;按细胞大小分为大浆细胞和小浆细胞(又称为淋巴样浆细胞,LP-PC)。然后根据具有各种不同形态特征浆细胞所占比例,将骨髓瘤分为成熟型骨髓瘤(Ⅰ型骨髓瘤)、幼稚型骨髓瘤(Ⅱ型骨髓瘤)、浆母细胞型骨髓瘤(Ⅲ型骨髓瘤)、中间型骨髓瘤(Ⅳ型骨髓瘤),非成熟型骨髓瘤(Ⅱ型+Ⅲ型+Ⅳ型骨髓瘤)。分析3种IgH易位与不同细胞形态学分型及分类之间的关系。结果:t(11;14)患者中Ⅰ型骨髓瘤占53.45%(31/58),多于t(4;14)患者46.55%(27/58)(P〈0.05),且t(11;14)中Ⅰ型浆细胞占总浆细胞比例为62.64%,高于t(4;14)患者50.14%(P〈0.05)。t(11;14)患者中伴有LP-PC骨髓瘤占70.69%(41/58),显著多于t(4;14)患者6.85%(5/73)(P〈0.05)。t(4;14)患者中非成熟型骨髓瘤占63.01%(46/73),显著多于t(11;14)患者46.55%(27/58)(P〈0.05)。而t(14;16)患者例数较少(4/135),形态分类均为非成熟型骨髓瘤细胞且均未检出LP-PC。结论:不同的IgH易位与特定的骨髓瘤细胞形态学特征有关。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细胞形态学 荧光原位杂交
  • 简介:目的:探讨乙肝前S1抗原(pre-S1)在几种常见乙肝模式患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53例乙肝两对半不同模式的患者血清及50例全阴对照组血清,同步进行pre-S1及HBV-DNA检测。结果:在HB—sAg(+)、HBeAg(+)、HBcAb(+)模式组,pre—S1检出率为85.7%,HBV-DNA检出率为87.8%;在HBsAg(+)、HBcAb(+)、HBeAb(+)模式组,pre-S1检出率为53.9%,HBV-DNA检出率为49.4%;在HBsAg(+)、HBeAg(+)模式组,pre—S1检出率为78.3%,HBV—DNA检出率为80.0%;在HBsAg(+)、HBcAb(+)模式组,pro-S1检出率为28.6%,HBV—DNA检出率为24.5%;在HBsAg(+)、HBeAg(+)、HBeAb(+)模式组,pre-S1检出率为16.7%,HBV—DNA检出率为0.0%;在其他模式组,pre-S1和HBV-DNA检出率均为0.0%。结论:乙肝前S1抗原可作为HBV在体内复制的可靠标志。

  • 标签: 乙肝病毒 前S1抗原 HBV-DNA
  • 简介:目的:探讨湖北地区儿童感染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种类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医师抗感染化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所大型儿童医院2002年1月-2006年12月5年期间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进行统计分析;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委员会(CLSI/NCCLS)标准判断药敏结果。结果:5年中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ECO)和肺炎克雷伯菌(KPN)为主,ECO和KPN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率分别达43.79%-70.99%和44.24%-57.04%;2004、2005、2006年流感嗜血杆菌(HI)产β-内酰胺酶率分别为37.04%、50.67%、34.26%。结论:儿童感染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与儿科抗生素应用的局限性和临床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密切相关。

  • 标签: 湖北地区 儿童 革兰阴性杆菌 分布 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