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方法治疗失眠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确诊的60例失眠病辨证分型采用针灸加中药并用方法治疗,并设单纯针灸治疗20例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痊愈18例,显效24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达90%。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4例(包括未连续治疗者),总有效率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药并用治疗失眠病疗效满意。

  • 标签: 失眠病 针药并用 辨证分型
  • 简介:目的:探讨CT影像诊断技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诊疗效果,分析其高死亡率的原因,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GEBrightspeed9916层螺旋CT行CT影像检查,回顾性分析其影像诊断结果。结果60例患者均行CT扫描。其中,血肿位置位于脑叶5例,无死亡案例;位于壳核45例,死亡4例(8.88%);位于丘脑7例,死亡3例(33.33%);位于小脑3例,死亡1例(33.33%)。有破入脑室10例,死亡例数3例(33.33%);无破入脑室50例,6例死亡(12.00%)。出血小于50ml的患者共计42例,死亡4例(9.52%);出血量为50-100ml15例,死亡4例(26.66%);出血量大于100ml3例,死亡1例(33.33%)。脑中线结构移位小于1cm51例,死亡6例(11.76%);脑中线结构移位大于1cm9例,死亡3例(33.33%)。以上指标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影像诊断技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断中,便捷、快速、精确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高血压 影像诊断
  • 简介:据报道,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琼恩·米迪莱顿在22岁被诊断出患有小儿麻痹症,从此全身瘫痪,四肢和躯体都无法动弹,过去60年间她一直利用人工呼吸器(俗称铁肺)维持生活。10月30日,她在墨尔本一家疗养院去世,享年83岁。

  • 标签: 人工呼吸器 全身瘫痪 存活 老妇 小儿麻痹症 澳大利亚
  • 简介:目的探讨冠脉内支架术的临床效果及小C臂X光机的可行性.方法对1998年5月~2001年6月间在小C臂X光机下60例冠脉内支架植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定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结果60例患者植入83个支架:DeNovo支架植入48个,Suboptimal11个,Restenosis2个,Bailout2个.成功81个:前降支45处病变植入40个支架,右冠脉29处病变植入27个支架,左回旋支16处病变16个支架;支架植入的成功率98.9%.本组无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严重出血并发症.随访1~36个月,5例再发心绞痛冠脉造影证实,2例原支架植入处再狭窄,另3例无再狭窄,系多到血管病变,其中1例发生心源性猝死.结论冠脉内支架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有效抗凝抗血小板及调脂治疗,是冠脉内支架治疗效果的重要内容;冠脉内支架术在小C臂X光机下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小C臂X光机 治疗 冠心病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特点并进行误诊分析和鉴别诊断。方法对60例ERS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0例中男性54例、女性6例,年龄平均45.47±10.13岁。45岁以下36例占60%。32例(53.3%)以心脏急症收住入院,其中14例(23.3%)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1例(1.7%)误诊为急性心包炎。3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4例单支血管狭窄〉70%。结论ERS者主要易误诊为冠心病及AMI。

  • 标签: 早期复极综合征 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为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2007年6月至2007年12月,我们应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施慧达,2.5mg/片,吉林天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高血压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 老年人
  • 简介:目的分析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以及其治疗特点。方法分析60例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结果。结果洋地黄类、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以及β-受体阻滞剂均能不同程度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结论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可明显改善CHF者心功能。

  • 标签: 充血性心力衰竭 洋地黄 利尿剂 Β-受体阻滞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 简介:目的探讨60例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距的动态心电图(DCG)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以DCG24h记录60例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距的临床资料,统计长R-R间距发生总次数、昼夜发生频率的相关性及长R-R间距、逸搏及逸搏性心律出现的时间是否与睡眠相关,分为与睡眠相关组(A组)及非睡眠相关组(B组)。结果60例发生1.5s以上的长R-R间距共1285次,其中夜间965次,占75%,白天320次,占25%。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60例中A组42例(70%),B组18例(30%)。A组发生长R-R间距1.5~2.0s、〉2.0s及逸搏(及逸搏性心律)的频率分别100%、9.5%、11.9%;B组发生长R-R间距1.5~2.0s、〉2.0s及逸搏(及逸搏性心律)的频率分别100%、88.8%、83.3%。B组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DCG诊断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距时,应检测长R-R间距发生的频率、发生时间、与睡眠的相关性,结合临床和病史,除外迷走神经作用及病窦可考虑心房颤动合并病理性房室阻滞,临床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甚至停用抑制房室传导的药物,必要时行人工起搏治疗。

  • 标签: 心电图 心房颤动 长R-R间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