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6 个结果
  • 简介:2008年公布的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死亡原因.世界卫生组织的MONICA研究表明,我国脑卒中发生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1].研究表明,针对脑卒中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一、二、三级预防措施,可以避免大多数脑卒中的发生,控制已患病者的病情,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颈动脉狭窄是脑卒中的诸多病因之一,颈动脉狭窄约导致10%的缺血性脑卒中[2].因此,通过合理的人群,检测出有临床意义的颈动脉狭窄,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卒中 高血压 心房颤动 吸烟 血脂异常
  • 简介:近些年,消化道的癌肿发病率愈来愈多,愈来愈年轻化趋势。这样一个恶性疾病,行之有效方法是早发现,早治疗,几乎90%可以治愈。因而得到众多群众的关注,近期广泛掀起早期的高潮。本文是摘要简述这方面的概况,以享读者。

  • 标签: 癌筛查 老年人 结肠 年轻化趋势 恶性疾病 早期筛查
  • 简介:目的探索军事训练中运动性猝死高危人群的方法。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物理查体、12导联心电图分析,在960名士兵中筛选出高危人群作为高危组(120例),从剩余士兵中随机匹配正常对照组(120例)。比较两组士兵5000米跑步、后(跑步30rain,跑步后30min)血浆中肾上腺素(EPI)、一氧化氮(NO)、高敏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ELISA法检测)。结果两组士兵运动后血浆EPI、CRP水平较运动显著增高,血浆NO水平较运动显著降低(P〈0.05)。运动后高危组血浆EPI和CR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11.1±10.3)ng/L比(101.9±12.5)ng/L,(33.9±5.8)ng/L比(28.1±4.1)ng/L],高危组NO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02.3±12.3)}xmol/L比(108.3±9.7)mol/L](P〈0.05)。结论本方法有助于对运动性猝死高危人群的筛选,对预防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运动性猝死 一氧化氮 肾上腺素 高敏C反应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和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0年8月492例新生儿CDFI检查的结果,统计出现的先心病类型及各类型先心病的发病构成比。结果本组资料共检出先心病患者215例,先心病总检出率为43.7%(215/492),占出生总数的11.0‰(215/19480),构成比位居前三位的先心病类型分别为房间隔缺损71例(33.0%),室间隔缺损67例(31.2%),动脉导管未闭54例(25.1%)。结论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是最常见的新生儿先心病病种,CDFI仍是基层医院首选的先心病方法。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新生儿 先天性心脏病
  • 简介:目的探讨彩超在孕妇中孕期胎儿心血管异常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中孕期胎儿心血管异常孕妇9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彩超在孕妇中孕期胎儿心血管异常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本组96例胎儿经彩超显示,单纯心脏畸形者51例,占53.13%;合并心外畸形者26例,占27.08%;心脏肥大13例,占13.54%;心脏肿瘤4例,占4.17%,漏诊2例,占2.08%,诊断符合率为97.92%。结论彩超在孕妇中孕期胎儿心血管异常中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可有效提高孕妇中孕期胎儿心血管异常的准确性,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 标签: 彩超 孕妇 中孕期 胎儿心血管异常 筛查
  • 简介:目的分析国际通用的帕金森病(PD)调查问卷在帕金森高危人群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对2326例被调查者分别采用2种方法,即国际通用的9个问题PD调查问卷(方法一)及结合PD主要的4个非运动症状[(NMS)方法二]与相关既往病史进行,分析问卷在PD高危人群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确诊PD患者44例(PD组),非PD者2282例(非PD组)。结果2326例采用方法一共出高危人群374例,占总人数的16.08%。方法二共出高危人群188例,占总人数的8.08%,患病率为1.89%。最终临床诊断PD44例,其中39例方法一出的高危人群,42例方法二出的高危人群。方法一敏感性为88.64%,特异性为85.32%;方法二敏感性为95.45%,特异性93.60%,2种方法特异性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00),而敏感性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方法二出的高危人群与非高危人群NMS比较,2者在嗅觉下降、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及抑郁焦虑方面有显著差异(P=0.000)。结论方法二的特异性较方法一更高,但敏感性的提高不显著,方法二可进一步提高对PD高危人群的效率。

  • 标签: 帕金森病 敏感性与特异性 发病率 运动障碍 睡眠 快速眼运动
  • 简介: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前者大多是因为大脑动脉狭窄阻塞、血栓形成导致大脑局部缺血。后者多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瘤。动脉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而是动脉壁局部变得薄弱、扩张,甚至可破裂引起出血。有研究指出,如果动脉瘤直径大于7mm,那么动脉瘤发生破裂出血的几率就增大了。动脉瘤破裂出血还有其他诱发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脑动脉瘤 遗传早现现象 动脉瘤破裂出血 遗传性 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目的通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研究反复多次心电图检测的方法是否可以提高其阳性率。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既往无房颤史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745例,志愿配合加强心电图检测的患者277例作为实验组,行常规检查之外连续4d加强普通心电图检测,并分析心电图结果。同时期其他无房颤史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46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阵发性房颤发生率。结果2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白细胞计数、TG、国际标准化比值、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和CHADS2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实验组阵发性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vs3.8%,P=0.003)。结论心电图反复多次检测可以明显提高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阵发性房颤检出率。

  • 标签: 心电描记术 卒中 心房颤动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高血压
  • 简介:目的探讨四腔心切面(fourchamberview,FCV)+三血管切面(threevesselsview,3V)在产前超声初步妊娠中-晚期(18~40周)胎儿心脏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妊娠中晚期(18~40周)5395例经追踪随访的胎儿,比较单纯FCV、左或右心室流出道切面(ventricularoutflowtractview,VOTV)、3V的所费时间及显示率,通过病理或产后超声心动图诊断比较以上切面组合初步中晚期胎儿心脏病的敏感性。结果耗费时间:FCV〈3V3V〉VOTV;敏感性:FCV+3V为82.9%(34/41)、FCV+VOTV为68.3%(28/41)、FCV为46.3%(19/41);FCV+3V敏感性明显高于其他二者,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FCV+3V能简单、快速、有效地提高中-晚期胎儿心脏病检查的敏感性,是初步胎儿心脏病的首选方法。

  • 标签: 心脏缺损 先天性 超声检查 产前 四腔心 三血管 心脏病
  • 简介:目的调查北京部分社区年龄≥55岁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情况。方法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北京城乡3个区(宣武、大兴、怀柔)中各选出一个社区,选取1557人(男706人,女851人)年龄≥55岁的人群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1mm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开始的标志)、斑块、血管狭窄或闭塞等病变,记录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吸烟等危险因素的发生情况。结果①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检出率为88.4%。其中单纯IMT增厚、单发斑块、多发斑块、至少一处存在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22.7%、21.3%、38.9%和5.6%。②单纯IMT增厚、多发斑块及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且男性检出率均高于女性(91.3%比84.5%;40.1%比28.7%,7.7%比3.9%),均P〈0.01。按每5岁为一个年龄段,男性65—69岁年龄段检出率增长最快,女性则为70~74岁年龄段。③城市居民颈动脉IMT增厚、多发斑块及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分别为90.9%、37.7%和7.4%,高于乡村居民的87.1%、31.9%和4.7%,P〈0.05。④城市居民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血脂的发生率(57.4%、22.2%、20.5%和34.1%)均高于乡村(39.6%、8.6%、12.1%和13.0%),而吸烟的比例低于乡村(15.5%比30.4%),均P〈0.01。结论北京地区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较高,男性高于女性,且发病年龄早于女性。城市居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检出率及严重程度高于乡村。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疾病 超声检查 横断面研究
  • 简介:目的分析胎盘置入的发病原因,探讨胎盘植入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间收治的20例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20例胎盘植入患者全部存活,所有出生胎儿全部存活。治疗过程过程中孕妇出血量为500ml以上者11例,出血量为2000ml以上者3例。不同处理方式对患者分娩结果有影响,完全处理组产后出血发生率12.5%,未完全处理组为22.22%,两组相比差异具无统计意义(P〉0.05);完全处理组产褥病发生率12.5%,未完全处理组为33.33%,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及时进行正确的产前诊断,掌握剖宫产指证,尽量减少宫内操作,有计划的进行妊娠终止。按照患者不同的病情视情况采用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减少胎盘植入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胎盘植入 治疗方法 治疗分析
  • 简介:冠心病(coronaryheartdisease,CHD)主要由以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为形态改变的缺血性心脏病。家族史、年龄、性别、糖尿病、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肥胖是早已公知的风险因素[1]。环境因素如吸烟、饮食、运动、饮酒、胎儿宫内感染和空气污染对该病有较强影响。此外,研究发现许多CHD新的风险因素如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2],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

  • 标签: 冠心病 遗传变异 遗传基础
  • 简介:对于人体来说,接受血管成形术、在心脏内置人支架以打开狭窄的或被阻塞的动脉,比心脏搭桥手术/分流手术容易。但这也并非像在公园散步那么轻松。任何接受支架手术的人至少在一年内应免于进行因其它病因需行的外科手术。

  • 标签: 支架植入 分流手术 心脏搭桥手术 风险 血管成形术 外科手术
  • 简介: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CD)可挽救生命,但有时药物或其他办法更有效。虽然心脏节律有时会出现异常,但心脏终生稳定跳动的能力是非常强劲的,它的电路系统亦非常稳定的。当中两个潜在的致命性心律失常是:(1)室性心动过速和(2)心室颤动。中止这些节律并恢复正常的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用电击:

  • 标签: 心脏转复除颤器 植入式 致命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 心脏节律 心脏除颤器
  • 简介:随着每年使用起搏器和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患者数目不断的增长.这些仪器引起的感染也越来越普遍。超过6%的使用起搏器或植入式除颤器的患者出现了感染.且感染率增长加快的速度超过了植入率。这些感染中,有些是轻微的,但也有些是严重的。

  • 标签: 植入起搏器 感染率 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植入率
  • 简介:目的探讨人胚胎脑细胞在脑梗死灶内的分化、整合状况和神经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可能性.方法将正常人胚胎脑细胞和胶质细胞混合培养后,移植到免疫抑制的11只肾性高血压大鼠的大脑皮质梗死灶内,并与未移植的5只脑梗死大鼠作对照.8周后取大鼠脑组织做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移植了人胚胎脑细胞存活的10只大鼠中,6只有移植物生长.移植物内有新生血管,细胞有分层排列趋势.免疫组化染色证实,移植物内有细胞分化,并存在大量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汇集成束,整合到宿主脑内.结论培养的人胚胎脑细胞能在免疫抑制大鼠的脑梗死灶内生长、分化和整合,提示神经细胞移植有望成为临床治疗脑梗死的突破性方法.

  • 标签: 胎脑 人胚胎 脑细胞 脑梗死 大鼠 移植物
  • 简介:恶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均是发生心源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的主要原因,且多发生在院外,约占心源性猝死的87%。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及时识别并有效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降低SCD的发生率,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现已成为临床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最终的目的是降低死亡率,已成为SCD一二级预防的最有效方法。

  • 标签: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恶性心律失常 心源性猝死 护理
  • 简介:《今日医学要闻》报道,根据发表在《心血管疾病护理杂志》上的研究,“心衰患者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简称LVAD)后性健康有所改善”。研究人员称,“植入装置后,研究中的9例患者性功能得到改善,

  • 标签: 心衰患者 植入装置 LVAD 健康 左心室辅助装置 心血管疾病
  • 简介: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植入Firebird药物支架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经桡动脉途径植入国产药物洗脱支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和血管再狭窄率.结果共植入国产药物洗脱支架113枚.86例患者住院期间无血栓形成和临床随访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术后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无支架内再狭窄.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安全有效,国产药物支架近期能够有效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管再狭窄.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药物支架 桡动脉 支架内再狭窄
  • 简介:目的恶性心律失常是心肌病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探讨血浆脑钠肽(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1hsCRP)和QT间期离散度(QTd)在植入ICD的恶性心律失常心肌病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入选2006-2009年,我院因室性心动过速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进行二级预防的心肌病患者16例,男14例,女2例,年龄(51±12)岁,其中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6例,扩张性心肌病8例,肥厚性心肌病2例。术前心电图记录恶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QTd是用不同导联最长的QT间期(QTmax)减去最短的QT间期(QTmin)而得。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中BNP水平,用ELISA法测hsCRP水平。随访12个月,检测BNP、hsCRP及QTd同时程控ICD观察恶性心律失常发作及ICD放电次数。结果16例患者术后均服用倍他乐克等药物治疗,术后12个月随访,ICD程控随访,结果显示9例(56%)发生室性心动过速至少2次,ICD放电或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成功终止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其余7例患者无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组与未发作组相比,血浆中BNP[(1684.45±320.17)ng/mLvs(1017.28±238.06)ng/mL,P<0.05],hsCRP[(7.98±1.15)mg/Lvs(6.01±1.06)mg/L,P>0.05],QTd[(75±14)msvs(53±11)ms,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前BNP与术后室速发作次数(r=0.68,P<0.05),术前QTd与术后室速发作次数(r=0.79,P<0.05),术前hsCRP与与术后室速发作次数(r=0.32,P>0.05)。结论BNP和QTd是预测心肌病患者ICD植入术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有效指标,但hsCRP不是有效的预测因子。

  • 标签: 室性心动过速 恶性心律失常 肥厚性心肌病 患者 发作 术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