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2 个结果
  • 简介:有位70岁的患者咨询,他称自己每天运动30分钟,听说酸补充剂可以帮助增强肌肉力量,有这必要吗?酸是一种天然物质,那种出售的增补剂主要在肌肉中发现。有一些证据表明,它可以帮助年轻的运动员强壮肌肉,可在如短跑等需要短时间肌肉活动中提高运动成绩。出于这个原因,它被一些但不是所有体育组织禁止。

  • 标签: 肌肉力量 肌酸 天然物质 运动成绩 肌肉活动 运动员
  • 简介:目的:为了深入研究脑钠在临床诊断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3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进行住院治疗的心衰病患136例,将这些病患作为治疗组,同时选取这一期间体检健康者60人,将其作为对照组,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脑钠平与心功能状况等指标。结果治疗组中病患脑钠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脑钠浓度随着心功能恶化逐渐升高,和心功能等级有着显著关联,P〈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脑钠是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预警指标,它和心功能等级有着显著的关联,因此快速测定脑钠的浓度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及时诊断与治疗。

  • 标签: 心血管病学 脑钠肽 心血管疾病 临床应用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黄片中黄芩的含量。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十八烷基键合相为固定相,以甲醇—水—磷酸(47530.2)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80nm。结果黄芩在0.272~1.36ug范围与峰面积成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Y=4891.5X-66.2,R=0.9992,平均回收率为98.9%,RSD为2.5%。结论此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好,准确度高,重复性好。适用于HPLC对三黄片中黄芩的含量测定。

  • 标签: HPLC, 三黄片,黄芩苷
  • 简介:目的比较苯磺酸氯地平和苯磺酸左旋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方法将2017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160例高血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口服苯磺酸氯地平)和观察组(口服苯磺酸左旋氯地平),每组患者30人。对比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不同方案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67%)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3.33%)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0.00%)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30.00%)相比有显著差异,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应用苯磺酸左旋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用药安全性较高,临床价值较高。

  • 标签: 苯磺酸氨氯地平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 高血压 疗效对比
  • 简介:目的:观察重组人脑钠(rhBNP)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或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65例急性或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3)和对照组(n=32)。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上,观察组给予rhBNP治疗,首先静脉推注负荷剂量1.5μg/kg,随后以0.0075μg/(kg.min)维持静脉泵注48h;对照组患者给予静脉泵入硝酸甘油治疗,起始剂量5~10μg/min,根据血压情况每次增加5~10μg,直至临床效应平均用量20μg/min,静脉泵入48h。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N端脑钠前体(NT-proBNP)、肺动脉压(PAP)、心率、呼吸、住院时间、死亡率、3个月后6分钟步行距离及再住院率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9%、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LVEF、血清NT-proBNP浓度及心率、呼吸频率、肺动脉压,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8h后,观察组患者LVEF增加,血清NT-proBNP浓度心率、呼吸频率及肺动脉压降低,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在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死亡率降低、3个月后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并且再住院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rhBNP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或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症状及愈后,疗效优于硝酸甘油。

  • 标签: 早期 重组人脑钠肽 硝酸甘油 心力衰竭
  • 简介:目的评价先天性部室间隔缺损(室缺)采用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01-6-16至2010-6-22,成功封堵部室缺21例(其中同时合并膜部室缺5例)。男10例,女11例,年龄4~35岁(平均12岁)体重13~74kg,中位数38.8kg。均可于胸左缘3~4肋间闻及收缩期反流性杂音,左心室造影显示部缺损左心室面直径为(8.9±4.8)mm。结果21例均成功建立动静脉轨道,动脉进路选择右股动脉,静脉进路为19例穿刺右股静脉,2例采用右颈内静脉。选用的封堵器为美国AGA公司部室缺封堵器4枚,动脉导管未闭蘑茹伞2枚;德国pfm弹簧圈1枚;国产部室缺封堵器8枚;国产PDA封堵器6枚。一般选择封堵器直径>部室缺直径3~6mm,本组为(9.8±2.8)mm。3例有残余分流者均为多发缺损,分流束≤2mm,随访期间未发现封堵器移位和传导阻滞。结论部室缺发病率较低,仅占我院室缺介入治疗的2%,其特点是多发,且易低估缺损大小。经导管法堵闭部室缺成功率较高,疗效明确,操作安全,准确判断缺损的大小和位置,及操作者的经验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 标签: 介入治疗 封堵器 肌部室间隔缺损 直径 动脉导管未闭 成功率
  • 简介:目的探讨脑钠(BNP)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将115例入院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分为4组:稳定型心绞痛组(SAP)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35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28例,冠状动脉造影无狭窄或狭窄〈25%者为对照组28例。测定其外周静脉血脑钠(BNP)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分析各组BNP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Gensim积分和hs—CRP水平与其相应的BNP水平的关系。结果①UAP组、AMI组血浆BNP浓度较对照组、SAP组明显升高[(82.78±14.15)μg/L、(91.87±17.00)μg/L比(41.93±6.34)Dg/L、(45.52±6.65)μg/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血浆BNP浓度较对照组升高[(45.52±6.65)μg/L比(41.93±6.34)μg/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血浆BNP浓度较UAP组升高[(91.87±17.00)μg/L比(82.78±14.15)μg/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浆BNP浓度与其相应的Gensim积分呈明显正相关(r=0.331,P〈0.05)。③血浆BNP浓度与其相应的hs—CRP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475,P〈0.05)。结论血浆BNP浓度可能作为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和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脑钠肽 超敏C反应蛋白 冠状动脉造影
  • 作者: 张立峰
  • 学科: 医药卫生 > 心血管疾病
  • 创建时间:2022-11-17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第18期
  • 机构:甘肃省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甘肃 定西743000
  • 简介:目的:分析在心血管患者中应用脑钠方法的临床效果及对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于2017年3月-2022年03月,选取在我院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5例,实施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35例,实施脑钠治疗方法,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心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指标中,心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均高于对照组,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临床效果中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发生率为77.14%;观察组临床效果中显效23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发生率为94.29%,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实验组心功能指标中,心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均高于对照组,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心血管患者治疗中实施脑钠方法的临床效果显著,在改善心功能改善方面有积极的影响。

  • 标签: 脑钠肽;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目的评价快速测定脑钠(BNP)对急诊呼吸困难病因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测定76例以呼吸困难为主诉在急诊科就诊和急诊入院患者血浆BNP水平,以2位不知道BNP结果的心血管专家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出的诊断为标准,评价BNP水平对以呼吸困难为主诉的患者诊断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BNP≥100pg/ml诊断CHF的敏感性为95.1%,特异性为97.1%,阳性预测值为97.5%,阴性预测值为94.4%。BNP水平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相关。结论急诊快速测定BNP有助于鉴别心源性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

  • 标签: 脑钠肽 呼吸困难 充血性心力衰竭
  • 简介:目的观察磷酸酸治疗小儿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的心肌炎患儿18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磷酸酸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两组,每组90例。治疗后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小儿心肌炎方面,磷酸酸的效果优于常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磷酸肌酸 小儿心肌炎 疗效观察
  • 简介:磷酸酸(ereatinephosDhate,CP)是人体内自有的活性物质,是参与细胞能量代谢的重要物质之一,也是人体重要的能量供应源,为三磷酸腺苷(adenosinetriphosphate,ATP)补充能量,而ATP是任何细胞代谢过程中最主要的能量源。人体内磷酸酸的生物合成从肾脏开始,由甘氨酸与精氨酸反应形成胍基乙酸,然后在肝脏经甲基化形成酸,最后在各组织中被磷酸化后形成磷酸酸。

  • 标签: 磷酸肌酸 心血管疾病 能量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观察联合应用神经节脂与醒脑静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方法从我院2009年09月~2015年11月间收治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中抽取74例,根据就诊顺序将其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组37例。两组均采取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神经节脂治疗,干预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用神经节脂与醒脑静进行治疗。观察疗程结束后两组的具体疗效。结果干预组(94.6%)的治疗缓解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70.3%),组间对比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精神障碍改善、意识恢复时间及头痛、发热症状好转消失时间等方面均要短于对照组,其对比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严重病毒性脑炎,联合应用神经节脂与醒脑静治疗能够显著减轻脑实质炎症,有效缩短疗程,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阻止病情发展和恶化。

  • 标签: 神经节苷脂 醒脑静 重症病毒性脑炎 疗效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采用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氢氯噻嗪+尼群地平+硝酸异山梨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变化、心电图改善情况及高血压、冠心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血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血压变化情况要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降压总有效率97.5%、冠心病治疗总有效率90%、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65%均要优于对照组的降压总有效率80%、冠心病治疗总有效率70%、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47.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而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氨氯地平 卡托普利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 简介: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4月~2015年10月就诊于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老年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患者7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实验组采用重组人脑利钠治疗,对照组使用硝普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记录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射血分数(EF)、心输出量(CO)、脑钠(BNP)水平变化.结果实验组有效率88.6%,对照组有效率65.7%,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率为14.3%,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42.9%,实验组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LVEDD、EF、CO、血浆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LVEDD、EF、CO、血浆BNP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脑利钠治疗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急性加重期具有良好的效果,治疗后副作用小,且LVEDD、EF、CO、血浆BNP水平均有良好改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重组人脑利钠肽 老年 慢性心力衰竭 疗效
  • 简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临床表现及预后千差万别,早期识别ACS高危患者,并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脑利钠(brainnatriureticpeptide,BNP)作为心力衰竭的诊断及严重程度判断的敏感指标已达共识。近来的研究表明,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介入治疗患者 脑利钠肽 预测价值 PEPTIDE 预后判断
  • 简介:摘要脑出血、脑梗塞发病率约为60-80/10万,而近90%是中老年患者。病情急剧,死亡率高,救治困难。关于“脑出血合并脑梗塞”患者有零星报道。治疗上无统一方案,临床上存在众多探索。本文报道本科用β-七叶皂钠治疗4例脑出血合并脑梗塞老年患者体会如下

  • 标签: &beta -七叶皂苷钠 脑出血 脑梗塞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磷酸酸钠用于治疗小儿心肌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小儿心肌炎患儿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小儿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磷酸酸钠,n=42)与对照组(常规治疗,n=42)。治疗2周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肌酶水平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分别为97.6%(41/42)、83.3%(35/42),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诊时,两组患儿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水平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肌酸激酶水平低于对照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水平低于对照组,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8%(2/42)、19.0%(8/42),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心肌炎治疗中,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磷酸酸钠,能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 标签: 小儿心肌炎 磷酸肌酸钠 心肌酶
  • 简介:目的分析磷酸酸钠在小儿心肌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小儿心肌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心肌炎治疗方法)35例,研究组(采用磷酸酸钠治疗)27例。观察小儿心肌炎患者的心功能测定情况、生命体征变化、心肌酶变化和临床症状。结果两组小儿心肌炎患者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研究组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9.28%,对照组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75%。两组数据对比存在差异,P值〈0.05,具有可比性。结论小儿心肌炎患者采用磷酸酸钠进行治疗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治疗效果,帮助患者保护心肌细胞,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磷酸肌酸钠 小儿心肌炎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苯磺酸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72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86例和对照组86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硝苯地平治疗,观察组采用苯磺酸氯地平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血压改善情况、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舒张压和收缩压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1.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8%,差异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应用苯磺酸氯地平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调节血压水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推广。

  • 标签: 苯磺酸氨氯地平 轻中度 高血压 硝苯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