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房颤(Af)发生前的心电图演变特点.方法分析74例Af发生前的静息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按年龄分为4个年龄组,按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分为A、B2组,比较不同年龄组Af发生前心电图改变与临床疾病关系.结果Af发生前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与患者的年龄段、原有器质性心脏病密切相关(84.6%).有的呈一过性,与迷走神经兴奋或受到外来刺激有关.结论在年龄较大或原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当心电图出现与Af密切相关的异常改变时,应考虑为Af前兆,采取积极的治疗,对阻止或延缓Af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心电图改变 房颤 器质性心脏病 治疗 延缓 不同年龄
  • 简介:近年来,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报道较多,如超急性期心肌梗死、R波降低、R波细小、小型q波及非Q波型心肌梗死.但对演变规律不典型的AMI报道较少,现将我院5年以来遇到的5例分析如下: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 R波降低 R波细小
  • 简介:目的对13例经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者进行前瞻性的系列研究,了解AMI后心率变异性(HRV)的自然演变规律。方法均于AMI后第1、3、7、15、90d作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部分患者于6、12个月重复24hDCG检查,作HRV分析。结果AMI后第1、3、7d时HRV值明显低于15d者,但第1、3、7d之间HRV值无明显差异。3个月的HRV值较半个月时明显改善,3个月以后,各项指标虽有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患者随病情恢复、时间推移,HRV可逐步改善,在AMI早期恢复明显。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率变异性 自然演变 AMI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演变特点。方法:对14条采用闭胸式微珠法建立犬AMI模型后的室性心律失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观察到在急性期有7条犬因急性室性心律失常或急性左心衰死亡。存活的7条犬在48h内室性异位搏动总量达到最大,48h后逐步减少,在7h后明显减少,15h后基本恢复,结论:在AMI的亚急性后期或慢性期,心外膜下存活的心肌对缺血状况的适应有个改善的过程。

  • 标签: 心肌梗死 室性心律失常 演变 AMI 病理学
  • 简介:患者男,19岁。扎钢筋时被压伤,伤后头部多处流血及双上肢活动受限3h而入院。呼吸21次/min,血压96/67mmHg,心率106次/min,神志清楚,心律齐,心音低钝,未闻及杂音,心界不大,胸廓……

  • 标签: 胸部钝性损伤 心电图 急性心肌梗死样演变
  • 作者: 王艺霓
  • 学科: 医药卫生 > 心血管疾病
  • 创建时间:2023-05-29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11期
  • 机构:南充市顺庆区人民医院,四川 南充637000
  • 简介:白血病是对人体健康与生命有严重危害的疾病。白血病有明显慢性与急性之分,急性白血病发病后有明显症状,但慢性白血病却完全不同,在患病之出,并不会有明显症状出现,甚至有时症状表现很隐性,这就为疾病确诊增加了难度。对于白血病,多数人提及时都会生出害怕、担忧、可惜等复杂情绪。生活中人们对白血病虽然有了解,但不会特别多,特别是对慢性白血病的了解。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白血病相关进行研究,其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知白血病。

  • 标签: 慢性白血病
  • 简介:脑中风是以脑部缺血或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是世界第二大死亡原因,严重残疾的首要因素。我国每年发生1500万例脑中风,有570万人死亡,还有500万人遗留终身残疾。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 标签: 脑中风 科学睡眠 预防 死亡原因 严重残疾 出血性损伤
  • 简介:人类的生存与死亡,是个永恒的话题。长久以来,人们对于死亡的普遍认识是心跳、呼吸停止造成的不可逆后果。而对于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医务工作者来说,医学的终极目标是运用科学技术,以保障人类健康,挽救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在人类对生命的不懈追求和对死亡的终极挑战中,作为生命的终点———死亡的医学科学问题,也在被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对死亡的科学界定,既要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也要反映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从心肺死亡标准到脑死亡标准模式的转换,是医学对人类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研究和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传统的死亡标准是以心肺功能的停止为标志,也就是心肺死亡标准[1-4],即所谓的呼吸、心跳停止。这个标准非常直观,它不仅是医院临床的判断指标,也是公众认可的生命终点。它作为唯一的死亡标准,长久以来被广泛认可和接受。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生命的支持手段不断被强化,因此,单一的心肺死亡标准发生了问题。临床上出现了这样的现象,由于各种原因,在某些脑部遭受致命性损伤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患者脑部虽然已完全不可逆地停止了生命活动,但是其器官在现代医学强大的支持手段下,患者的心、肺、肝、肾这些重要器官的功能仍可延续或部分被替代[4]。以至于看起来...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兔心肌梗死(MI)模型心电图演变及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两组动物常规全麻,暴露心脏,结扎前降支近段建立MI模型,冠状静脉窦插管,A组逆行灌注VEGF蛋白,B组以生理盐水对照,10min后重复灌注一次。全程监测心电,记录恶性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PVS)、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发生情况,并于术前、结扎前降支即刻、灌注后10min、30min、1h记录心电图,分析ST段及R波变化。结果①心律失常:B组1只发生Vf,5只发生VT,8只发生PVS;A组无Vf发生,2只发生VT,4只发生PVS;②心电图演变:结扎前降支后30min所有动物胸导联ST段抬高与T波融合成单相曲线,R波振幅降低,术后1hA组ST段抬高幅度明显低于B组(0.18±0.11mV,Vs0.35±0.17mV,P〈0.05),R波振幅明显高于B组(0.31±0.12mV,Vs0.15±0.08mV,P〈0.05)。结论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VEGF能显著改善缺血心肌的血流灌注,增加心电稳定性,减少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

  • 标签: 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 简介:2007年10月8日.著名的美国基因学家克雷格.文特尔宣布了他的科学家队伍成功地制造出“人工染色体”。他们将一种支原体的基因组成分解.并去除其中的1/5.只保留维持生命所必要的基因成分。然后.他们将这些基因注入一个去除基因的活细胞内。最后人工合成的基因组.成功的控制了细胞的活动.这个人工合成的基因组是一个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基因组.因而文特尔称之为“地球上第一个人工生物”。

  • 标签: 美国科学家 人工染色体 生物 制造 宣布 基因组成
  • 简介:201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ACC)于美国当地时间4月2-4日在芝加哥举办。会议共收到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篇投稿,经专家审核入选2400多篇。今年ACC会议的主题是人类健康和生活方式。大会发布了从115个申请者中脱颖而出的20多个具有特色的最新临床试验。

  • 标签: 美国心脏病学会 年会 科学 生活方式 人类健康 临床试验
  • 简介: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于当地时间2018年3月10~12日在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会展中心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近2万名代表参加了本届大会。今年的美国心脏病学会公布了多项新近完成的临床试验。大会开幕式后来自法国巴黎的P.GabrielSteg教授在会上报道了ODYSSEY-OUTCOMES的试验结果。

  • 标签: 美国心脏病学会 年会 科学 临床试验 佛罗里达州 会展中心
  • 简介:此外,需要强调的是,。肾脏清除能力下降会使NT—proBNP水平增高,慢性肾脏病的发生也会对NT—proBNP水平造成影响。因此,在心衰伴有慢性。肾脏病时,临床上需对诊断的截断值进行相应调整。慢性肾脏病4期后,诊断急性心衰的截断值需要上调30%-50%。骆雷鸣教授指出:“作为一个整合型的标志物,NT—proBNP既反映心功能也反映肾功能,但它与心功能的关联更为密切。治疗过程中,NT—proBNP水平下降是心衰治疗成功的关键,而当心衰合并慢性。肾脏病治疗时,

  • 标签: NT-PROBNP 心力衰竭 慢性肾脏病 急性心衰 诊疗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科学护理方法对玻璃体切割眼内充填术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11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眼内充填术的患者63例(63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术后保持正确体位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术后网膜复位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出院后遵医嘱复查情况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学护理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利于疾病的恢复,值得推广。

  • 标签: 科学护理 玻璃体切割眼内充填术 应用疗效
  • 简介:第22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暨亚太心盟科学大会(The22ndGW—ICC&APHF2011)将于2011年10月13-16日在北京盛大呈献。The22ndGW—ICC&APHF2011将以更新的模式、全新的形象,带给您ACC.2011最新研究进展,ESC指南与解读,ISCP全新概念与治疗目标,WHF、ASPC全民预防与管理理念,JCS心肌与心衰的深入研究,ESH高血压控制与决策,

  • 标签: 心脏病学 科学大会 会议 国际 高血压控制 管理理念